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近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纳入到整个小说史视野中,梳理唐人小说、宋人话本、明代小说(包括白话和文言)及晚清小说是如何以小说方式讲述时事的,借此管窥小说史视野中时事小说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现象,其萌芽、发展、变化的规迹。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以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这一巨变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有<剿闯通俗小说>、<定鼎奇闻>和<铁冠图全传>.这三部小说有众多的版本,各自形成不同的版本系列.考察各版本的差异、版本演变及其流传情况,有助于澄清学者对这三部时事小说的某些误解,更全面、更切合实际地评价这三部时事小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戏剧独白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英美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当下,学界对英美文学中戏剧独白的研究日益深入。戏剧性独白不仅增强了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而且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贯穿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叙事结构以多样的形式组织着叙事作品的诸多单元,往往蕴藉着作品中最深的隐义。古代公案小说多所采用"缀段式"叙事手法,历代文学批评家就其优劣也是聚讼纷如。本文借鉴中西学者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公案小说"叙事学"展开基于实证主义比较研究,由此探究中国小说叙事手法的转变与发展,对公案小说"缀段式"手法进行评议。  相似文献   

5.
《中性》是美国知名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代表作,获得了2003年的普利策小说奖。作者从中性人卡尔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段希腊裔祖孙三代的家族史,将性与性别的主题贯穿整部小说,直面乱伦、性别混杂、身份危机等伦理和现实问题。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中的性别理论分析这部作品,围绕性和性别两方面,对人物伦理身份的构建的影响展开讨论,并由此挖掘作者在小说中渗透的浓厚的人文道德关怀和文学教诲。  相似文献   

6.
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在她一系列以富于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充溢着追求个性独立、维护人格尊严、与封建道统和男权社会绝不妥协的抗争进取意识,表现出鲜明而深刻的女性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构成了丁玲女性主义小说创作最主要的魅力和最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丁玲作品中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的特点、丁玲作品中女性主义风格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是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品之一。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但看问题全面,既要看到科举制度不好的一面,社会黑暗,考场昏聩,到处都有不公平的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好的一面,科举制度让许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改变自己甚至是家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取决于作家的主观陈述,且受到作家自身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山西乡村文学叙事结构风格多样、类型多变,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作品《三里湾》和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作品《创业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作家心态变化。本文围绕这两个作品试析山西乡村文学叙事结构的时代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鸳鸯蝴蝶派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地为鸳鸯蝴蝶派提供了丰富的作家资源,这个作家群体的形成是吴地教育发达、人文荟萃的文化传统的结晶,体现了吴文化尚文重教的文化性格.鸳鸯蝴蝶派所选择的民间文化立场,与吴地文人墨客积淀下来的隐士、逍遥哲学有着渊源关系,是隐逸文化传统的延续,在本世纪初则演变为闲适文化.作为闲适文化的表征,鸳鸯蝴蝶派的文学特征是传奇、言情、画风俗,深受宋元明以来兴盛于吴地的话本、拟话本小说的影响,特别受到《三言》的影响,鸳鸯蝴蝶派的传奇作品,往往蕴含着吴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对一些奇人的刻画,能够表现吴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兴盛于我国汉魏六朝的谶纬同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谶纬的神学迷信、荒诞诡异,以及其事丰辞富的特点,为志怪小说的繁盛创造了条件。因此,志怪小说中有表现谶纬的内容,如圣人感生、灾异遣告等,而志怪小说在志怪艺术上,也注重想象丰富、辞采华茂。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看寺     
孙侃 《文化交流》2006,(3):81-83
山西的佛光寺和南禅寺,是国内仅存的唐代遗留建筑物,这样古老的建筑在亚洲堪称第一。山西省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峰之内称台内,五峰之外称台外。佛光寺和南禅寺均在台外,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北10余公里的佛光山之中,南禅寺则位于五台县城西15公里处的李家庄村附近。汽车翻过五台山主脉拐入一条简易公路,忽见在一处峁梁的背后,赫然显出一座恢弘寺院的清晰轮廓来,这就是佛光寺!相传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当年北魏尊崇佛教,在开凿大同云冈石窟的同时又在五台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接着又开始兴建佛光寺。至唐…  相似文献   

12.
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经过变形处理的兽面纹,它综合了各种现实中与想象中的动物形象.这种被后人视为凶恶、丑陋、狰狞、恐怖的形象,却是商代人崇拜的对象,也是其心目中最美的形象.它代表了商代人普遍的审美追求,亦即拨尔而怒、刚健奋发的审美风尚.其他如青铜器上狞厉的动物造型以及"万舞"和"桑林"舞等,也都体现了这种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3.
元代审美风尚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人"大元"的建立,对汉民族文明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温柔敦厚的审美风尚在游牧民族迅速崛起和物质力量骤然增强的直接冲击下,遭受了历史性的颠覆,从而使元代审美风尚偏离传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与前不同而为元所独有的特点来,即它们的异变性、民族性、开放性、质朴性和阶段性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说唱艺术观念尚处在中国古代说唱批评史的早期阶段,多见于宋人的笔记文集,是纪事的附属物.应该说,宋代的说唱艺术观念多属于记述中的即兴批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也还缺乏明确、理性的认识.尽管如此,说唱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毕竟在宋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关于说唱的本体观念、创作观念和表演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构成了宋代说唱批评的主体,而且代表了宋代平民艺术的审美观,对宋以后说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明代"博杂"之学术特色根源于当时的博学思潮,而博学思潮之所以在明代发生又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文化渊源、科举制度和明代的政治思想现实及风气.其中,学术传统中的博学思想为博学思潮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明代的科举制度和政治思想现实及风气在为空疏不学之风的滋长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的同时,也为博学思潮的发生准备了批判、反思的目标和对象,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以及学者群体上的保障,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促成博学思潮在明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张纸笺,留下惊动千年的字迹。一口古井,见证一出爱情的盛典。公元1657年1月的一个晚上,金陵雨花僧舍中烛光摇曳。戏剧家孟称舜终于校对完了35出《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剧本,他轻轻地发出一声叹息,蘸着淋漓的浓墨写下了题跋。就在此际,张玉娘借着微弱的烛光,带着一  相似文献   

17.
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率滨吟社录》《新安名族志》等资料入手 ,对明代徽州的民间诗歌创作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明代徽州民间社会有着一个活跃的诗歌创作群体 ,除了个体化的创作外 ,他们还因为宗族血缘关系以群体化的方式活动 ;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士大夫文人的作品视野阔大 ,但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却很丰富。徽州民间诗人的活跃反映了文学史发展越来越多层面、多线条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既是唐代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在西域传播的热点区域.本文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探讨了唐代道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认为道经中有关少数民族入道的教义,将对西域各民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南宋相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党与相党之争是南宋政治的重要表现形态 ,也是“宋代相权强化 ,帝皇愈加象征化”的突出标志 ;而“君子有党论”和“惟恐其党不众而无与共图天下之事” ,则是南宋相党在观念意识上的表现 ,也是“宋学”思想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导致南宋相党的盛行与相党之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一是主战与主和之争 ,一是学术之争。南宋相党以群体的合力共振 ,在客体上改变了君主独裁的政局 ,但在主体上却具有鲜明的封闭性、排他性的文化性格 ,在政治实践中又“好己之同”、“恶人之异” ,明显地表现出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政治品格 ,所以相党的活动既对政治又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两宋期间纷繁的馆阁校勘状况进行了爬梳 ,首次勾勒出 1 2次校勘经部书的概况。又从千年校勘学史的角度对宋代进行考察 ,首次提出宋代校经部书的 6大特点 ,并分析了特点的成因。第一次提出南、北宋校经部书在 6方面的差异 ,且揭示出差异的成因。指出宋代校勘对十三经的形成以及对十三经注疏的影响 ;并首次揭示出其对《说文解字》、《广韵》等书之发展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