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就佛教造像而言,有金属铸像、石雕像、木雕像、泥塑像、陶瓷像等。这些石窟寺以外的佛教造像,多为民间寺庙和家庭的陈设崇拜之偶像,遍布全国各地,数量之多以百万计。它是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变化,而且随着宗教职能的逐渐消失,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宗教史的具体真实的形象资料。本文将从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佛教造像艺术的民俗化、世俗化,宗教与佛教造像在情感表现、表现手段、探究对象上的关系,宗教的文化思维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几方面进一步论证佛教造像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5.
云南契丹后裔的佛教是继承辽国时的佛教与云南佛教相结合,而发展成为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宗教,既有自己的宗教观,又有完整的宗教机构  相似文献   

6.
亚洲是世界性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宗教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佛教: 佛教是最古老的宗教,它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毗邻处、相传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3——前483年)创立,释迦牟尼逝世后,佛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信奉萨满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这些宗教都或多或少对维吾尔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有必要探讨佛教对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本文运用词汇学理论知识从佛教对维吾尔语的影响过程、对古代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现代维吾尔语中的佛教术语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九华山佛教音乐是我国汉族传统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既庄严肃穆,又清新淡雅,充分体现了以神灵为核心展示内容、以人的音乐性为传播方式的佛教音乐类型,为当代汉族传统佛教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参考。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重视的今天,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局内人的视角对九华山佛教音乐中体现出来的宗教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但往往忽视了佛教音乐中宗教观念与文化、信众情感之间的联系。因此,如何从整体层面上解读九华山佛教音乐中人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汉代本土宗教结构发生演变,佛教初步传入。汉代大部分时期宗教都显示出本土纯粹性,如天人合一、谶纬、西王母信仰、方士信仰等,随着佛教传入并与本土宗教融合,我国宗教发展的本土纯粹性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10.
澜沧民族宗教,既有原始宗教,又有外地传入的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原始宗教具有古老的典型性,只祈求赐福消灾;大乘佛教形成过政教合一的“卡些”制度;南传上座部佛教具有全民性,求自我解脱;基督教天主教为民国初期从国外传入,糯福教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宗教对澜沧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带来过各种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对民族宗教及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使之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从《大藏经》有关史料审视唐武宗的灭佛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大藏经》辑录的有关唐武宗灭佛史料的辨析,认为唐武宗面对当时日益高涨的佛道矛盾,不能正确视之;在处理佛道矛盾的问题上,又采取了崇道毁佛的极端手段,这是灭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且认为正是有了像唐武宗灭佛这样的洗礼,才使佛教逐渐在中国走向本土化的归程。  相似文献   

12.
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了"神佛不得混淆令",规定神佛分离,废止宫廷的佛教仪式,清除神社内的佛像,禁止僧侣参加神道仪式,并将统治神社的佛教势力从寺社中彻底清除,让僧侣还俗或仕于神社。1872年,明治政府设立教部省,以神佛各宗派人员为教导职广为说教,在全国开展国民教化运动。1875年,明治政府废止了神佛合同布教,解散了大教院。至此,国民教化运动告一段落。佛教界则在明治政权清洗和融合的一系列政策中,成为翼赞国家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对大理文化的影响是宗教与文化相互影响关系的一个典型。佛教自传入大理之日起就与白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相互结合,渗透到大理白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政教合一或政教密切联系的体制,从而对大理白族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也就成为大理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主张出家无家,这也是唐代社会习俗及法律对僧尼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朝廷频频发布诏令敦劝僧尼奉行孝道,佛教学者也重新解释孝的含义并大力宣传佛教的孝道,就使出世的佛教具有了浓重的世俗的意味,僧尼出家而有“家”,传统的出家观念就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16.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佛教政治理念及藏传佛教政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从开始便突显了强烈的政治功能,佛教传播的历史就是一个紧密借重于政治并深刻影响于政治的历史。藏传佛教创设了政教合一和活佛转世这些独特的佛教化的政治制度,为族群维系、社会整合、佛教发展、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就中国的民间佛教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既承接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元素,又吸纳了中国民问特有的成分;是以印度佛教为基础,中外多重文明不断交往和丰富的成果体现.探析民间佛教对于研究居士佛教、精英佛教、佛教历史、正统佛教、非主流宗教等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滇越瑶族崇信"万物有灵",并道教经义和佛教教规为核心,又结合本民族原始宗教及伦理道德,发展成具有个性名称和用途十分繁杂的瑶族宗教经籍。度戒是瑶族男子的成年礼,既是瑶族男子度戒入教仪式,又是其宗教以沿袭的传承形式,是瑶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滇越瑶族宗教活动,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除崇奉的神祗大体相同外,使用的法器与道教无甚差别,对滇越瑶族宗教的教义和活动调查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扬光大滇越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作为体系完备的宗教信仰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思想。早期佛教经历了四个阶段:初传日本受到排斥;推古朝时期受到圣德太子的扶植,三论宗与成实宗在此时传入;大化改新后异常兴隆,法相宗和俱舍宗传入;奈良时期臻于鼎盛,华严宗和律宗传入。奈良末期,佛教由盛转衰;平安时期,政教分离。早期佛教具有政治佛教和神佛习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