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备课≠备教案什么是备课 ,顾名思义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 ,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 ,项目填得齐全 ,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 ;如果谁没有写教案 ,那一旦发现 ,就会被戴上“没有备课”的大帽子 ,不仅要受批评 ,甚至有年度考核不合格面临解聘的危险。于是乎 ,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观念上的误区!本文不打算探讨教师年年重复写教案这种行为的实效性如何 ,单就对备课的理解而言 ,写教案决不就是备课…  相似文献   

2.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它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如对教材的研究、对教法的设计、对学生的了解等.备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书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和设计,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传统的教案一般是书写在教案本上,往往只是将教学过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其管理形式,强调规范、一致,既不便于根据教学或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又少有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展现及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有时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为备课而备课,使得备课流于形式,失去了备课的本来目的.……  相似文献   

3.
备课与烧菜     
据笔者了解,有些教师由于“懒”字当家,“混”字当头,备课往往变成了“抄”教案。买一本《备课教案》之类的书,或一字不漏、或断章取义地抄在自己的教案本上,以应付检查,而上起课来,则匆匆翻开《备课教案》,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甚至错误地认为上课已够忙的了,哪有时间来备课呢?结果往往是课上过之后再写教案,或者临近检查时快速完成教案的现象亦不少见,使备课流于形式,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甚至错误地认为上课已够忙的了,哪有时间来备课呢?结果往往是课上过之后再写教案,或者临近检查时快速完成教案的现象亦不少见,使备课流于形式,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在备课时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备课不等于备教案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  相似文献   

7.
上好一堂课,课前备课尤为重要.目前,多数教师的备课呈现往往还停留在教案阶段.其实"教案"无论从字面或者内容、形式已经框定了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严重偏离了"生本教育"的航向.因此,既然课堂已经以学生为主人,已经以学习为重心,已经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的备课何不将"教案"变成"学案",教学何不将"教堂"变成"学堂"?用以学生为主本的"学案"逐步替代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案",用备课内容的改革促进课堂改革,促进师生改革,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我的备课观     
1.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不要将备课和写教案画上等号。写教案绝不等于就是备课。我们通常所谓的写教案,最多也只能算作狭义的语文备课,我们应该树立大的语文备课观--终身备课。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应该用一生去备课。终身备课是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  相似文献   

9.
一直被人诟病的合作备课,往往就是把一册教材分工备课,然后拼凑成一份目标、内容、策略完全相同的集体教案.这种没有个性的教学预案,很难在不同班级中适用.如何在合作备课中体现个性呢?笔者认为:参与合作备课的教师要对自己"四问","炖"出备课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调查目的 教学质量欲获大面积提高,备课是个关键性环节.教案是备课的结晶,也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计划,它能在多方面反映出教师备课中考虑的方面及其程度,体现出备课质量.因此,我院收集了一九八二学年度第二学期的语文、数学等八门学科教案数百份,试图通过对这些教案分析、综合,探求教师写教案的现状和特点,取得教师在备课中考虑问题广度和深度的信息,以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备课、编写教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备课是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但是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是备课,写教案就是其中的主要环节.教案只是备课的基本构思,如果教师简单地认为教案就是一本知识集合,那么就失去了备课的真正意义.教师应当重视备课,认真备课,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写好教案是备课的终结,很多教师却往往忽视了介于写好教案与正式讲课之间的备课环节,即课前演习。主要做法是:写好教案之后,在熟记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演习,如同真的上课一般。事实证明:养成这样的备课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课前演习一般有以下这样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提高备课实效才能为高效课堂铺好路基提高备课实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笔者认为,教师的主要精力要放在钻研教材,了解学情上,书写教案的精力要少花.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先吃透教材,而不急于动笔,总是先思考从哪里着手讲、怎么讲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更会关注学情,他们会不断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怎么样,搭建什么样的教学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理解课文.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不是物化备课教案,而是拿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容面对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学校备课管理的误区浅析 1.以偏赅全,缺乏过程管理.备课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编制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过程.一些学校将备课简单地理解为写教案,将备课管理等同于教案检查,教案中字写得端正、抄的量多的被认定为备课认真、到位,对备课的实效性却缺乏关注,备课中其他环节的了解和检查也少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现在好多学校开始实行了电子备课,各位老师也纷纷拿出了教案的电子版本.对于刚刚实行电子备课的学校来说,有可能部分教师对"电子备课"的理解还停留在"电子教案"的层面上.这里我们不妨简单谈谈"电子备课"和"电子教案".  相似文献   

16.
一、缘起: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业务管理上普遍存在只重形式,只抓表面,不注重过程、不注重实效的情况.推行"集体备课"开始一段时间,老师们都能做到相互交流、探讨,可后来为了"省事",往往是"你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我,我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你".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它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如对教材的研究、对教法的没计、对学生的了解等。备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书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和设计.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传统的教案一般是书写在教案本上.往往只是将教学过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8.
教案是教师备课思路的体现.每一篇成功的教案,对一节课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教案都以统一、固定的格式约束着教师的备课,显得死板、教条.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使用下面几种灵活多变的教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教案≠备课     
在教学工作中,常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把教案等同备课,或是将备课等同于教案。部分教师认为备课了。就不需要写教案了;或是抄抄写写编教案,就认为不需要再备课了。这种把教案等同于备课的观点是不了解备课和教案的真实含义造成的。实际上,教案与备课是不能等同起来的,也是无法等同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教师为备课所累,强烈呼吁改革备课,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废除写教案. 而笔者以为,从教学工作的特点来说,无论教育怎样改革,备课的价值不容置疑,写教案这一环节不能改掉.备课改革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写教案的问题,而是解决备课中不求实际的风气和高耗低效的问题,使老师们在备课中追求教育智慧,享受成功愉悦,让备课成为教师智慧财富的积累与丰富的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