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发展是教师文化的创生与转变,“文化人”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崭新形象。教师的本性是文化性,教师是文化的建筑和寓所,教师文化能够充分表达教师的完整形象和存在方式。从“专业人”走向“文化人”,整合教师的多元发展路径,致力于为教师打造一种“通过文化、在文化中、为了文化”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与教育实践转变的同步化变革,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曹雪梅 《天津教育》2014,(23):76-77
对于“家”这个词,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因为它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意识。而“家”文化内涵也很简单,就是把幼儿园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经营和管理,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情智交融,和谐共生。幼儿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园长就是一个大家长,要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教师的情智潜能,使其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为这个家的兴旺发达甘愿奉献青春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是幼儿园谋求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升幼儿园园本文化的极好契机。依据“以人为本”的课改思想和“聚变式”的管理理念,从课程管理到文化管理,鼓励教师以积极的情感态度、群体的智慧参与改革,倡导共同的价值观,抛弃熟悉的结构,同时在课程管理中尽量放弃固有的控制、强化支持的力量,从而真正发挥了教师们心灵和精神的潜在力量,发自内心地投身于改革和发展,营造了“自主、开放、互动”的园本文化。  相似文献   

4.
一、转变教育观念.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完成转轨的首要条件。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出发,让学生的道德文化、智能、身心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适应未来,驾驭生活的能力。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5.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既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技能型”教书匠,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熟练掌握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学名师”,而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能够自觉践行文化育人、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及自身精神世界、具有自觉文化追求的“文化型”教师。教师的成长必须融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这样教师的教育生涯才是充实的,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优秀教师的学校文化养成模式都是不同的,但成为一个具有学校文化素养的教师都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杨爽 《辽宁教育》2010,(7):17-18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之教师文化内隐于教师心灵,外显为学校的校风、教风。教师文化的打造非朝夕之功,它需要学校始终如一的密切关注,合理有效的氛围营造,步调和谐的共同提升。近几年来,在西岗区教育局“让每个学生都进步、每位教师都成长、每所学校都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第七中学通过构建文化阵地推动教师“过三关”,让老师们在这片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热土上幸福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教师不止是一个“专业人”,更是一个“文化人”;不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堆砌,而是教师文化的建筑和作品。教师文化是教师独特的存在样式,是由文化图景与文化图式构成的有机体。教师文化存在的样态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自在文化、自为文化与象征文化就构成了它的基本样态。教师在文化创生中发展着自我,在自在文化与自为文化、技术文化与象征文化的相互构成中不断变革着参与教育生活的样式。走向自在自为式的文化生存,实现教育行为的自然性与自主性的统一,是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8.
1958年,《文艺报》组织了“再批判”专题。“再批判”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悖谬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语境中,并不自觉地接受着“他人引导”。这是“再批判”能够生成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前,很多人反对“差生”这 一概念,这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 人们意识的进步。但是,在我们的 中小学校中,很多教师和学生还 是在潜意识中把某类学生贴上了 “差生”、“后进生”的标签。对此, 我是十分反对的。每个人都是“天 生我才必有用”,我认为,比较客 观地应该叫他们为“后发展学 生”。因为人的天资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是要发展的,只是彼此  相似文献   

10.
吴嘉斌 《考试周刊》2012,(17):25-26
分析南涧彝族“跳菜”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跳菜”。“跳菜”具有较强的独有性、民俗性、原生态性、活态性、群体性等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建设与发展工作应注重“文化自觉”意识养成.在营造“文化生境”、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管理和参与体制、产业综合化发展、“非遗”申报、教育引导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精准定位教师培训短板,努力贴合学校文化特质,探寻“园丁式培育”机制。组建“长新芽”新教师成长营、“展新叶”青年教师发展营、“抽新枝”特色教师提高营、“壮新干”卓越教师研修营。“整土除杂”,营造成长的生态环境;“浇水施肥”,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喷药除虫”,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修剪整枝”,指明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工作既可“重复”又可“创造”,教师是成为“职业倦怠者”还是“乐此不疲者”,关键在于自己,在于自己能否“创造“。如果教师肩负树人育才的崇高使命,抱定为学生发展服务终身的坚定信念,把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视为一次创造,教师工作就是引入入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把员工塑造成“企业人”,要把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塑造成一个“企业人”,必须经历一番用优秀的同一文化内化员工思维模式的过程,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企业的文化力,营造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文化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进行某种“文化活动”,体验某些“文化适应”,感受某种“文化熏陶”。数学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它必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情意世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文化,让数学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特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的存在形态,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教育是人的特有现象,伴随人类诞生而诞生——人、文化、教育是“三位一体”同位关系。学校当着力构建人与文化互融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形态。建设以真善美为意蕴的智慧文化,涵养师生渴求大真、坚守大善、笃行大美的文化品格,乃是我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样式。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受到工具性课程文化、传统权威文化和大众传媒及网络文化冲击的影响,对“新课改”大都采取抵抗的态度。教师、学校、政府、家庭、社会都应承担起“新课改”的责任,从理念革新与行动操作策略两个维度出发,建构有益于“新课改”的新文化,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改”。  相似文献   

17.
“差生”给教师、学生、家长均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 ,让人心灰意冷 ,束缚了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差生”改称“潜能生”,大胆说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从而使人产生开掘欲、奋起心。放下包袱 ,积极进取 ,充分展示其多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石猛 《师道》2007,(5):50-51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是从属于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生活关系”,是学生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在教育中相遇并发生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影响其整个人生。而每个人都是后来者,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柳杨 《当代职校生》2004,(11):20-21
说起“课桌文化”可能没有人会陌生,因为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学生时代。虽说这是校园里一种比较老土的边缘现象,但它或许还时不时地发生在我们周围,其中有一点无奈,有一点无聊,还有一点无病呻吟的意味。透过“课桌文化”我们到底能从里面看出一点什么来呢?笔者有意对此作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时俱进,传承“行”的文化,培养师生美好德行;弘扬“爱”的文化,形成师生美好情感;提升“创造建设”文化,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营造“级社”文化,促进师生优良习惯养成。真光中学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特有的文化积淀以及特别的文化素养,形成了“真光”的理念体系和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