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演说传播演说传播是演说者通过话语把信息传递给听众,并使听众产生反映的言语交际过程。演说传播的实现离不开四个条件:一是信息代码具有共享性。演说者使用的语言等信息代码应该是听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二是依赖于一定的人际关系。没有人际关系作背景,信息就不可能传播。演说者在演说过程中与听众构成何种人际关系?相吸还是相斥?这是影响演说传播的直接因素。三是传播媒介。听众是最直接的最活跃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是跨时空的传播媒介,但最终要通过人起作用。四是传播方式。包括单式传播和根式传播。演说传播是向听众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2.
奥地利的乐团指挥韦勒说过:“如同有招眼的东西一样,也有招耳的东西。首先对于演说者来讲,有决定意义的是要获得听众的好感。那么演讲者必须同听众建立起关系,引起他们的注意。”演说怎样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呢?首先  相似文献   

3.
批评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理论和实践上吸收了M.A.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思想,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与社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政治演说中,演说者的目的不在于向听众提供信息,而在于劝诱,在于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意识形态一般隐含在不同的语言手段中.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中,意识形态体现在不同的语言层面.演说者通过语言结构的选择来反映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批评话语分析(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和社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政治演说中,演说者的目的不在于向听众提供信息,而在于劝诱和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意识形态又隐含在不同的语言手段中。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评价及词汇语法分析等三方面对政治演说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此来挖掘政治讲话背后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演说是演说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某一问题,面对听从发表意见和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其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为了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优秀的演说辞必须娴熟地运用修辞手段.英语民族特别喜欢在其演说辞中使用隐喻(metaphor)修辞格,因为使用隐喻,可以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演说辞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促使听从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两篇政治演说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揭示人称指示词在政治语篇中对构建演说者权力身份、听众/读者立场所起的作用。文章目的是探讨语言的支配力量,提高学习者对语言使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竞标中,精彩的沟通能力成为这本书作者获胜的强大武器——因为他认识到,成败与否全在于演说。在排练中,作者发现,同伴们喜欢谈论这些材料却不乐意用演说的形式讲出来。他们是出色的演说者吗?有些是,但多数不是。那么,他们是伟大的演说者吗?不。虽然他们经验丰富而且有能力,但是他们的演说技巧不高。比如,有些人在演说时面对着他们的图表,而没有看着他们的听众;有些人则说话含糊。有一个名叫比尔的高级副总裁,在排练时居然在读自己藏在讲台下的稿子。除此之外,他们在演说时有的歪斜地靠在桌子上,有的无精打采地站立着,有的则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虽然这些罪不致死,但这样显然是不得体的。  相似文献   

8.
演讲的逻辑     
思维是演说的根本。思维方式恰当,语言准确,是演说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思维混乱,语言暧昧,即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众也会不知所云,不明其意。演讲者必须做到思路通畅,推理合乎情理,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这一切与思维的逻辑性有密切的关系。优秀的演讲之所以能够成功,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对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说进行人际功能语篇分析,揭示语言的建构功能。分析表明,演讲者通过对小句主语和语气类型的选择来建构他和听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建构了他作为演说者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写作必须是真实的,文章要有感而发,因此,要想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快乐地写作。首先在写作内容上给学生自由,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老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其次,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自由,允许他们去摹仿去借鉴,鼓励他们使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最后,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相似文献   

11.
批评话语分析吸收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思想,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在政治演说中,演说者不仅仅是在向听众传达信息,更多地是在劝诱,在有意对意识形态进行控制。而意识形态的表达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得以实现的。本文运用批评话语的方法分析马英九的就职演说,透析隐藏在马英九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倾向性,从而使我们提高批判意识,增强反控意识,控制不良意识对思想的侵蚀。  相似文献   

12.
2013年4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90华诞庆典开幕,院长在开幕式上做演说是规定节目。但人皆有"喜新厌旧"的恶习。什么东西看、听、闻、触太多、太久,都会产生"疲劳"和"麻木"感。所以,虽然一篇好的演说要达到能给人以启迪、激励和动力的效果,但演说人必须在内容和结构上有所创新,既能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又能让听众感到寓意深刻、回味无穷。作为院长的纪老师,又会想出什么样的妙招,让这个惯例演讲展现出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写以记事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时,不仅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完整,还必须把文章写得具有感人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把一篇以记事为主要内容的作文写得具有感人的力量呢? 首先,要选择自己受感动的材料。要想写出感动人的文章,必须得有感动人的材料,必须自己先被感动,如果自己都无动于衷,又怎么能让别人感动呢?  相似文献   

14.
教学语言除了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品质教育外,还有两项特别任务:一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娴熟“使用准确、健康、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人民日报》社论);二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发展他们的智能。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必须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使其真实、正确、形象,富有启发性、感染力和节奏变化。教学语言要真实,即能表达教师的真挚情感。教学语言要真实可信,不能有一句虚假。列宁曾把假话比作柏油,严正指出:“有时仅仅一句话就能成为毁坏一桶蜜的一勺柏油。”语言“是人的镜子”(曹禺语)。教学语言如果言不由衷,不但损害教师本人的形象,遭到学生鄙弃,而且对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  相似文献   

15.
贺爱 《考试周刊》2011,(29):56-57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在《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动,感动会给学生生命铺上了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语文课上离开文本热热闹闹的讨论会让学生感动吗?语文课上学生忙于回答教师提出的众多问题,而没有真实的感受、真切的体悟、真挚的情感,学生会感动吗?在与"语文"这个令人心动的字眼的交流中,只是千篇一律的"题海",学生会感动吗?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以情生     
只有具有真挚情感的文章,才能真正感动读者。情感表达,贵在真实自然。要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真切的情感体验真实情感来自主体对社会实践的真切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读者唤起头脑中类似、潜伏的信息体验。学生应联系生活实际,讲述  相似文献   

17.
刘阳 《湖南教育》2005,(23):44-44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这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必须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很好地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是各类信息的载体,它包含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学习英语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最后,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成绩。同时老师自己也要改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转移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从而使他们真正获得语言技能,提高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8.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演讲者必须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才能使自己的演讲打动听众,取得预期的效果。优秀的演说家,总是想方设法激励听众,甚至有意地激怒听众,使之全神贯注地参与进来,与演讲者产生共鸣。英国政治家雷布斯在伦敦作“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说,中途忽然停顿下来,取出他的怀表,站在那里,眼望着听众足足一分零十二秒钟长的时间,听众都觉得奇怪,不禁面面相觑,并互相用着惊奇的目光望着演说者,当大家都在猜疑之际,他忽然继续说:“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的72秒钟的长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砌一块砖头所用的时间。”大…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历史,因为真实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训,因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语文课,应该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还是演说教训的深刻?显然不是。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所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设计者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文化靠什么传承?首先是激活,激活个体的蒙昧状态,其次是认同,最后是反复的习得。语文课上,我们要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经典的语言愉悦…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在口头或书面交流时,想充分表达中心信息,让听众或读者准确理解,就必须采用强调手段。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强调手段。描述运用词汇的强调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