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岩的作品制造了一系列“现代都市的传奇神话”,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这些作品满足了大众浅层次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但作品本身“深层意义的虚无”却是它的致命缺陷。从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海岩以其作品实现了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的交融,这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的“诗情画意”和“短小精悍”使之成为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当代散文诗名家郭风的艺术风格,从“自然的陶醉”、“童真的视角”和“哲学的扬弃”三个重要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论析,指出“散淡”是作家的个性特征,也是他散文诗作品的风格特征。并进一步指出,象郭风作品所体现的“散谈”、“怡人而不累人”,正是散文诗所应有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屈原作品面世两千多年来一直“活”在历代读者之中。历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屈作进行二度创造,并产生“生命共鸣共感”的“高峰体验”。其中体验最为深刻的读者群有逐臣、怀才不遇者、爱国志士等。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结构又在不断地大批地生产出上述读者的群体,这就使屈原作品获得了“永恒”的接受空间,并在这种接受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积淀,使屈原作品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莫言作品在波兰的译介和接受呈现出“一边倒”的赞誉声,这与“话语权”的构建机制下的波兰汉学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言的作品在波兰亦受到过质疑,源自汉学界和文评界曾经有一场关乎“真理标准”的大论战。汉学圈在波兰形成了汉学学术双中心,并不断扩大汉学圈的影响力,与商业全球化背景下的波兰出版界紧密合作,推动了莫言作品对于波兰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学伊始,作文便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流水帐”式的“作品”也便成了大家作文中的常客,面对这些“雨后春笋”般的“佳作”,老师们显得一筹莫展,于是,长期以来这些“作品”便成了天天“挨批”的对象。自然而然地,“流水帐”式的作品便成了“幼稚”、“不成熟”作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摄影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的著作权主体问题也有其特殊性。着重从摄影作品著作权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了著作权主体在摄影作品中的体现。比较2001年10月根据全国九届人大第二十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新《著作权法》与修改前的《著作权法》若干条文,提出了将“事实上的拍摄者”与“法律意义上的拍摄者”都归为“原始主体”,与“原始主体”相对应的是“继受主体”,并对“继受主体”分四种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语文界在史铁生作品教学中存在“史铁生只写母亲不写父亲”的观点,并对“史铁生为何不写父亲”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严重地误读了史铁生及其作品。对此必须进行质疑和辨正,方能正确解读史铁生及其作品,利于史铁生作品教学。同时,由此得出启示: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术性,而不是仅凭教师的“创意”;要正确合理有度地解读课文,而不是片面追求解读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女性作家,杨绛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婚恋观与“五四”早期女作家大相径庭。《“玉人”》便是体现她独特婚恋观的典型作品,小说通过“玉人”和太太这两个对立形象的塑造将爱情、婚姻还原为生活的本真状态。高超的反讽艺术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品的艺术特点也进一步揭示了爱情在平淡生活之中的荒谬和无奈,并以此实现其对“神圣爱情”的颠覆,展现她独特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0.
“作品教学”是真正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完成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作品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享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传统教学没有的。只要扎实地做好“教学实例”和“作品评价”这两个环节的工作,作品教学的教学效果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英语视听说课程中英语影视作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为英语视听说采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可行性。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影视作品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英语影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出发,结合影视作品的优势阐述了影视英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吕鹤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49-150
拟从小说影视化的角度将小说与改编后的电影对比,在审视中,分析比较改编前后叙事方式、语言等变化,梳理小说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关系。以此为契机,搭建起电影与文学沟通的桥梁,从而拓宽电影剧本来源渠道,也将繁荣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作为影视艺术形象,被中外影视艺术家所钟爱,在其成为影视作品表现对象的同时,其形象也不断地被放大,甚至游走于人与神之间。笔者探讨了成吉思汗作为真实的人、半人半神到神化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不同表现,进而探寻影视艺术中历史人物与历史真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有声电影的发展,声音作为表意元素的地位渐渐上升到与画面影像同样重要的位置,提前相接法是声音在影视作品中运用的十种方法之一,语言、音乐、音响是声音的基本艺术构成,三者在影视作品中提前相接法的使用,作用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40年代的《不了情》、《太太万岁》,到由许鞍华、林奕华、关锦鹏等知名电影人引领的“张爱玲影像热潮”,再到2007年捧得金狮奖的李安最新力作《色·戒》,张爱玲的作品似乎始终对电影界有巨大的诱惑力。张爱玲的作品在文学、电影两界长盛不衰。从电影改编的角度,我们对张爱玲主要文学作品中的电影特质进行诠释,可以通过这种特质产生原因的探寻折射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电影《立春》为例探微电影音乐中声乐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电影发展史中,电影音乐功不可没。中国著名导演顾长卫在其电影作品《立春》中,匠心独具地将中西方声乐经典置溶于电影音乐之中,以音画同步、音画逆行的艺术手法将声乐作品音乐形象与影片故事情节巧妙糅合,彰显了声乐的艺术魅力,推动、提升了影片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深度,同时,赋予了影片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一个学生如何看待外语影视作品的调查测试。数据显示学生很喜欢外语影视作品,但理解上存在困难。接着,本文阐述外语影视作品在帮助实现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目标中的作用。最后,文章就如何有效地利用外语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提出了12条实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影视作品创作是检验高校影视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也是影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近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各类、各级院校的影视专业学习。但由于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加上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国内各地、各级院校影视专业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使得学生的创作可以达到我们的期望值,使得他们的专业素养可以达到岗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视觉文化的兴盛,读图时代到来,图像全面占优,文学阅读式微。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开始与图像融合,走上了一条图像化的道路,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文学与影视的联姻。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方面使得文学和影视都获得了广泛关注,文学与影视的联姻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与原著作品相比,其艺术性、思想性和审美品位都大大降低。但在视觉文化环境下,文学的影视化却可能是文学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