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是展现职校语文人文性的绝好舞台。教学应遵循人文性的教育原则,提倡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充分发扬人文性知识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其主动参与,培养其人文素质,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滇中属扬子准地台的西南角(包括川滇台背斜和滇东舌褶带区)与兰坪一思茅招皱系的接合部。基本上处于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接汇聚区之东缘。按照板块学说理论,该区为亚欧板块内的杨子古板块之西南端,是镇中壳隆起的主体部分,地壳不稳定。同时,滇中是云南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核心和枢纽,是云南省人文活动的“活跃区”,是云南省著名的“断陷湖盆”区和“高原明珠”的主要分布区,是云南高原的主体区域之一,也是云南省区域性荒山坡地的集中分布区。滇中局部发育的区域性的荒山、荒坡地或准荒山、准荒坡地,其地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五十首诗词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文学遗产,半个世纪来,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作为开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其诗词不可避免地成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记录,展示了他伟大政治家的胸襟气度;毛泽东同时又是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从李、杜、苏、辛那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豪迈奔放的风格,又自铸新词,从容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就其领袖之风,豪迈之气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毛泽东诗词的内在和外在意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探讨从《夕阳箫鼓》到《春江花月夜》在艺术演变中所蕴含的古典诗词意境 ,以及所表现的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感悟、审美传统和哲学思想及所折射出的现代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论南唐诗     
五代时期的南唐国,保一方之安定,不少士人自北方或自闽粤等地前来;不少镇升格为县,需要大量文化人从政;崇文重教,提升了南方人的人文素质,造就了短暂的文化繁荣。南唐诗有其特征:一是好用讽谕、隐喻手法,有以诗词影射时事的风气。二是南唐山水诗尤其多,表明诗人渴望安宁,在山水咏叹中得到心灵的安顿,并藉此逃避世事的纷扰。一些诗人还开始形成地域性的诗人群体。  相似文献   

6.
管灏是玉溪康熙年间进士,为滇中玉溪名人文士之一。其一生为官正直廉洁,一心为国为民。其诗意境空灵,多宁静之美,清新淡雅,纯朴恬淡,或抒写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或表明个人心志,报国为民,不与世俗合污,气质高雅;或描绘隐逸生活的惬意安然,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向往。清代诗歌创作继承发扬了古诗缘事而发的特点,既不乏传统精神,也不缺现世美感,管灏诗极为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点,无论模山范水或吊古抒情,反映社会矛盾的精神趋于淡漠,但善于融情入景,神韵悠然,更传神体写滇中情韵。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词是语言文字美学的集大成者。对于诗词的英译,如何再现原文中的审美信息不仅是译者面临的一道严肃考题,也是翻译美学关注的中心。以宋词《声声慢》为例,两位译者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分别从音韵、词意、形式和意境四个审美角度对原词进行了阐释.均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传递了原词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8.
秋季作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对人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衍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受气象时节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中或颂秋或悲秋的诗词歌赋丰富多彩。文章通过纵向梳理和详细解读众多的诗词作品,展示了气象科学的人文内涵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追求。  相似文献   

9.
滇中荒山坡地的植被系统、土壤系统既有滇中相应要素的共性,又具有其特定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0.
被人们推崇为清初翰墨界“滇中四杰之目”的元江回族学者马汝为(见上海民族出版社出版《民族辞典》回族类人名辞条)不仅是清史馆艺术类典籍中有名的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拥有300首诗作的多产诗人。其诗清新典雅,烩炙人口。清乾隆丙戍进士,时任陕西绥德府知府的元江人杨衍嗣先生及民国初年代行元江县知事的湖南人刘达武先生曾做过搜集、整理出版马诗文集的工作,可惜前者毁于兵燹;后者以日长年久散失殆尽,目前仅有孤本珍藏于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故而很难面对读者广为传播。为了扩大其辐射面,以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近日由元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同仁以此孤本为基础,广征博采散见于各类典籍中收录的马先生诗文,然后编辑而成的《马汝为先生诗文选》已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并即将问世。笔者有幸作为此书的编辑之一,对马先生的诗词曾下过大力气抄、读及研究,从中结识了马先生的诗词不同凡俗,它喻才广泛,收纳大量典故于比喻中,使其构思与比喻精细、巧妙而有机地融合,深藏机锋,尖锐隽永,有情味无尽,意蕴无穷的气息与活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妙境。正如杨载《诗法家数》所云:“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选择马先生诗词的代表作,就其思想艺术风格与文史内涵试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一个非常特殊时期,其独特的魏晋风度、人文现象成为后人研究此一历史的重要话题。任华南先生近十余年研究之功,对这一现象作为较好深入的研究。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这是我国断代史上人文形态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滇中地区地处低续度高原 ,紧邻青藏高压 ,故影响滇中地区的低涡的形成、维持、发展、消失 ,都受高压的直接作用。早在很久以前 ,人们就根据各地的天气特点 ,对低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就目前而言 ,对低涡的研究仍以个例分析较多 ,缺乏较全面的综合分析 ,特别是对影响滇中的低涡研究很少 ,因此本题就对影响滇中的低涡进行天气和动力学分析 ,提出了一些影响滇中低涡的自身特点和带来的天气 ,从而为预报提供一些直观和定量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清代滇中名士赵士麟散文题材广博,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其散文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赵士麟一生的精彩瞬间,是其从政、交友、居家、为学诸多人生历程的生动记述。  相似文献   

14.
从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营造诗画的美学意境,旋律之美深化诗词的美学意蕴,和声之美深化诗词的美学意蕴三方面来分析黄自声乐作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蔡凌 《江汉学术》2011,(2):61-64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特点,诗词中频繁用典素有掉袋书之称,在宋词中用典,往往成为作家才学的展示手段,典故使词在内涵上增添了许多文赋的色彩.它成为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苏轼词中典故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经了从依附道家之说到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发展过程。佛教思想的渗入和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发展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空灵意境虽然可以在儒道中寻到其根,但佛教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创作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思想对诗词中的空灵意境也起了助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霍松林先生既是著名学者,也是当代吟坛泰斗,其诗词赋联创作始终与时俱进,瞩目现实人生;充盈着真情实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既有意境雄阔、气势博大之作,亦不乏萧散自然和温润的情思。霍先生的学问和创作比翼连理,学者的睿智和诗人的灵动相映成辉。观其著作论文,思想的锋芒中闪烁着诗情、诗意的律动;读其诗词,则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滇中城市群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城市外向服务功能不足,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城市群综合空间联系强度低且差异显著,形成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急剧下降的趋势.昆明"一枝独秀"格局的长期存在,阻碍了滇中城市群各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利于滇中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全部一百二十回小说文本中,随故事情节发展,相继出现二百余首诗词作品,其题材类型多样,各类体裁形式纷呈,并大量引用前代文人咏三国时代人物之诗作入小说。这些诗词作品已经成为《三国演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小说存诗"的版本价值和"以诗词论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即人学,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出了人的许多烦恼——疑问、幽怨、遗恨、愁绪、眼泪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和无奈。本文以古典诗词为载体,反映了古人勇敢地与烦恼进行抗争,积极地寻求解脱之路,最终得以解脱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