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乾嘉之际福州名士林雨化擅长古文创作,其道德文章直接影响了梁章钜、林则徐等人。他古文观的核心是"真气"论,认为"真气"出于"中心",惟有"真"的"气脉"流贯全文,文章才能流畅顺达。与出自"中心"的"真气"相一致,文章的语言风格应该恬淡、平和、自然,这样才能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他的古文创作融合了《左传》、《国语》、《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等历代名家之长,推陈出新,使文章简洁明达、平和恬淡而又不乏跌宕俊逸、醇雅隽永。  相似文献   

2.
李华、萧颖士、元结与独孤及乃韩愈、柳宗元之前"古文运动"的酝酿者,他们在古文理论与古文创作上都为"古文运动"高峰的到来做好了铺垫,因此,他们可以称为"古文运动"的奠基人。其中,李华可谓佼佼者。他很好地实践了古文的精神,在理论上主张复古,强调文章补世之用;创作上也实践了这一主张,尤其是"安史之乱"的遭际,李华文章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乱前"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乱后则其文风也逐渐变得"平易"、"朴实"。其作品也注入了更多儒家思想。李华文风由温丽到平实的转变,也正是唐代文章华丽之风逐渐向质朴过渡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3.
张琦一门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活动对研究常州词派有着重要的价值,张琦的四个女儿能诗擅词,为研究常州词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笔者从原始文献资料出发,主要针对《阳湖张氏四女集》进行整理归纳,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张纟習英、张纟册英、张纶英、张纨英四姐妹的生平及创作经历。  相似文献   

4.
唐代古文运动作为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指导并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作为与韩愈并驾齐驱的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柳宗元辞赋创作也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有了新的面目:首先是辞赋创作纳入"文以明道"的理论关照;其次是辞赋文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张琦所编《宛邻书屋古诗录》的批评特色,在乾嘉时期出现的诸多倡导诗抒性情的古诗选本中,自成一格。以此书为中心探究张琦的诗歌理论、古诗集的选诗理念及批评特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  相似文献   

7.
晚清名家林纾的古文创作理论代表作?春觉斋论文?,在承续前人观念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以“读书”“明理”“宗道”为核心概念的古文理论,而这三者皆由“理”字贯通。 “理”在文中的内涵既表现为圣贤经传,尤其是儒家经典著述中的修身、知世、明道之理,也表现为人生阅历背后的世事运行规律和价值取向。 另外,“理” 对古文创作既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作为文章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更是写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要内涵。 因此,以原文为本对“理” 做探究、阐发,对理解林纾的古文创作思想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记、序是宋代词科考试的科目,要求用散文写作,故引起了宋代特别是南宋以后文章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宋代文章学家对记、序文的"变体"及其体式、作法与写作技巧等的探究。记、序在宋代的"变体",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文学的特点;而关于记、序作法和技法的总结,不仅丰富了古文理论,而且对发展古文创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气盛言宜”是韩愈古文创作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与“文以明道”、“不平则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理论一起,指导着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而他的古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则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他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对当时古文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以后历代古文创作具有极大的影响,至今仍有进行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派——桐城诗派,与桐城文派并驾齐驱。清末安徽绩溪人程秉钊曾有“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之说,对桐城派诗歌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独孤及是天宝至大历年间一位重要的古文家,他是中唐古文先驱中古文创作实践的真正扛旗者。他的古文,无论在形式、内容,亦或风格上,都踏踏实实地实践了他的古文理论,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和影响。其中,奏议文代表了作者古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这类文章,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论议。  相似文献   

12.
"雅洁"说是桐城派初祖方苞在古文写作语言形式上的要求,"义法"说体现了方苞古文理论的方法论意识,而"雅洁"说是"义法"说在文章风格上的体现和必然要求,是方苞推尊古文文体的重要理论支柱。本文以方苞的名篇为例,分别从内容和风格上探讨方苞的"雅洁"说理论,在论述"雅洁"说优点的同时,指出了"雅洁"说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侯方域,宇朝宗,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卒于顺治十一年。在明朝末年,他是以雪苑文社为核心的商丘文人集团之领袖,又是江南复社四公子之一,曾因同阉党馀孽阮大铖等人的斗争而知名于天下,并以“诗与制艺名海内”。然而他早期的诗文,多是为了文人社友之间的酬答唱和以及应举考试而作,社会、艺术价值均不高,其影响主要在政治方面。作为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文理论和诗歌、古文创作,都是在明亡而入清之后,才逐渐成熟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但在入清之后,他主要又是以古文名世,被誉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当时论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远近无异辞”,故其诗名为其文名所掩。其主要原因是,他公开宣扬反清复明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时人皆不便大为称许;加之他的《四亿堂诗集》后来又被清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科举事业的推动下,茅坤的古文评点本在明代十分盛行,其《史记抄》、《唐宋八大家文钞》皆广受好评。但茅坤的这些评点本并非仅为八股创作而产生,其编选过程及编选宗旨皆体现了茅坤为贯彻"文以明道"思想的复古志向。茅坤评点的体例、内容等呈现出"法"与"意"相统一的特征,使他超越了以往评点家,促成了明代古文评点的空前兴盛。  相似文献   

15.
韩愈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打着复古的旗号来变革古文,提出了一套适合当时时代要求的古文创作理论。这套古文创作理论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自先秦以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美学背景感召的结果。文章将分别论述韩愈古文理论生存的美学背景。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能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优秀的古文家,与他创造性地继承韩愈古文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比较而言,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精神接受者多,而对韩文艺术风格和创作艺术,则既有所接受,又有所超越。就风格言,主要接受的是韩文优游、平易的一面,而且在探索韩文源头时,最为心仪的是《春秋》、《史记》的审美风范。就创作艺术言,一则表现为学韩文的以诗为文,以辞赋为文和以骈文为文,而别创风神之美;二则表现为虚字的重复使用,韩用虚字主要是造成文势的开合、气骨的雄健,欧阳修却多用以营造优柔、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阳湖派受桐城派影响而又能别开生面.就文章史的展开而言,阳湖派的定性与得名更能体现清代骈散并兴的历史契机.阳湖派的“文体不甚宗韩、欧”,既表现出折衷通变的动向,也是谋求文章学新典范的可贵尝试.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文章改革上,采取的是"以四六为文"、"以文为四六"的办法,将四六对句运用于散行之文中,在古文创作中融入用典,把"道"与四六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四六内容的贫乏。在苏轼的影响下,宋代文章已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色,即章奏表启类作品多用四六,其他文章多用散体,实现了骈散共存。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艺术史上,苏轼主要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而不是专门的理论批评家。但是苏轼作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后中国十一世纪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越的古文大师,他的理论文字,特别是以“辞达意”说为重要内容的创作理论,不仅是当时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文献,也是古文运动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于我们探讨苏轼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实践,揭示作家创作的一般过程,进而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发展实际,无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唐的古文运动,家学渊源甚长,背后有着浓厚的北方区域文化传统,而山东士族文化则是其核心根源。就家学的传承类型而言,主要有家族内的传授与外家之学。传承的内容方面,以诗文为主,也重经术,尚史学。早期古文运动存在着以元?秀、萧颍士、独孤及为中心的师友创作群体,他们的文体文风改革与理论探讨则开韩、柳之先河。而"韩门弟子"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已无传统的北方区域文化根基,这一因素也加剧了古文运动的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