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化意象传译中的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且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分析文化意象传译中的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化意象传译的误读过程其实是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3.
翻译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文字转化过程,更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相差很大.译者在两种语言翻译过程中不应该简单着眼于字面对应,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导致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读。浅析英汉文化中的主要差异。使译者在翻译中具有文化差别意识,避免出现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4.
《论语》英译史上,不少译本中存在误读现象。《论语》英译中的误读可分为两种: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前者是因为译者中国语言和文化水平有限造成,后者则是因为译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有意为之。不管是无意识误读还是有意识误读,最终造成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在以后的中国文化外典籍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普遍存在且具有必然性。本文借用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分类模式,结合例证,分析霍译《红楼梦》中的几种文化误读,从而探究其误读产生的原因。霍译本中误读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自身的伦理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7.
"忠实性"始终是跨文化翻译活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和特质性以及译者的独立主体意识等因素,翻译活动中的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文章以林纾和庞德的误读和误译个案为蓝本,根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并指出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积极意义,以期客观、理性地看待违背"忠实性"翻译标准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8.
误读、误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译者存在的心理定式或译者文化底蕴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译者应充分认知原语的信息和含义,并按照翻译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促成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顺畅交流。  相似文献   

9.
杨杰玲 《海外英语》2013,(5X):164-165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在人类翻译实践中,误读和误译的出现在所难免。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致使译者对原文产生误读或误解。误读可以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文章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的一些误读现象,并探讨和肯定"有意识误读"存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是很常见的,误译多半源自误读,即对源语的错误解读.对源语的误读又分为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金瓶梅>英译本中存在较多误译和不当翻译.人名和某些事件的误译只不过是译者的某种"失察"而已,而习语和文化术语的不当翻译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源语文化意识和修养的欠缺.考虑到英译本非直接译自中文,误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母译本.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解释学透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与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探讨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与误译的解释学依据.根据迦达默尔理解中的偏见、视域融合这两大哲学解释学原则,重斯审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与误译现象.认为译者偏见分为积极偏见与消极偏见,随之产生翻译过程中有意误读误译与无意误读误译,并详细描述其类型,论证其合理性与非理性.指出视域融合促进有意误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运用哲学解释学的核心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分析,从解释学的角度说明了文化误读的理论依据,并对文化误读可能发生的几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译者认为本国的文化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中倾向于用"改写"的翻译策略,挪用自身的文化对原文本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优越性基础上的翻译策略,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容易造成目标语读者对他者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用与原语不同的语言将原作表达出来的艺术。翻译有很多种类,包括口译、广告翻译、会议翻译、文学翻译等等。在各种翻译当中,文学翻译由于其涵盖的范围广、文体多、所涉社会文化层面宽而成为译者密切关注、重点研究的课题。各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类型。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无定规",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文化环境,处理好文化误读现象;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注重形神兼备,必要时形可做改动;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审美,译出"意境"。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文化间又存在差异性,导致了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以葛文浩的《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并从接受美学角度阐释文化误读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从原作背景、方法、译者风格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再现文学翻译中原作的风格。同时,以对“偏见观”的分析为基础论证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误读”的产生及由此引出的“创造性叛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着语言错位的现象,译者不自觉的文化误读和自觉的文化取向是引起语言错位的主要因素。面对文学翻译过程中语言错位必然存在的现实,文学译本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尽量发挥语言错位的积极意义,才能促使异质文化共存于同一个文本之中且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世界文化交流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翻译在单纯的语言转换的基础上对原文也进行了一定的再创作。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的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读,为了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必须要慎重对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因而文化误读也是目前翻译理论界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就文化误读的产生及接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就陶渊明《责子》诗的英译而言,英美译者韦利、亨顿的译文虽然存在误读,但在英语世界影响广泛;中国译者方重、杨宪益、汪榕培等的翻译在意义的传达上略胜一筹,可对英语世界影响甚小。可见,译文的评判,不仅要考虑语言、文化的因素,还要考虑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读者接受的影响。译者的自由极为有限,他们面对着更多无法回避的规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