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拳论》中讲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指”,这就是说手上的力,根是在脚上,它通过脚、踝、膝、胯、腰、背、肩、肘、腕到达手,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很像“多米诺”骨牌现象,一触即发,连锁反应。要做到节节贯穿,“松”是必须的,不松则僵,僵则不通,不通则劲力就送不过去。我们练拳,劲力是连续的,不可间断,更不可跳越。节节贯穿主要体现于各个关节是有序的运动,如:搂膝拗步,劲力是从脚下发出,通过踝,到膝,到胯,到腰,到背,到肩,到肘,到腕,最后到手。这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这就是劲力协调,而不能先推掌后弓腿,…  相似文献   

2.
散手又称断手、散打、实作、实战等,就其原始意义来讲,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 意拳(大成拳)作为实战拳术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招式,因为实战本身是不可能按照事先编排好的程序进行的,任何训练的技术内容只能在对抗中随意发挥,根据需要应感而用。意拳的技击训练应立足于“打”,任何多余的动作和美化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合理的。 下面介绍自下而上的拳法——钻拳。 训练时应采用意拳浑元桩为基本肩架,步为丁八步;两手虚握,如各握一个鸡蛋,用力则碎了,不用力就掉了。这时设想两手之间如有弹簧相连,双手腕部有弹簧与自己…  相似文献   

3.
双峰贯耳     
在太极拳中长见的动作之一,即两手成拳自下而上圆弧运行击打对方双耳,故名双峰贯耳。 此动作运用到实际当中,能摆脱或伤及对方。当你一肩或两肩被对方抓住时(图1),你先两臂由下经外,再由上向下、向外侧快速用力拍击对方手臂,然后两手变拳经外侧向上击打对方双耳(图2)。 要点:拍击手臂后应快速握拳,击打双耳时应用拳脊(握拳后四指根节所形成的棱角)着力。此招多用于防守反击。  相似文献   

4.
祝大彤 《武当》2003,(7):13-14
松肩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的重要性显现在拳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太极拳不像  相似文献   

5.
意拳所讲的拳法,不是注重招式招法之法,而是学法的原理原则之法、其实拳家不肯揭示于人的正是该拳种的原则原理及训练方法。所谓“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实事上不存在所谓“偷拳之说”,口传心授,勤学苦练,尚不易得之于身,“偷拳”只能学到些表面的招式而已,看不到的东西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拳术原理原则之精华。 一、单发拳 意拳的实战肩架就是技击桩。在技击对抗中所采用的基本肩架,一般来讲比练功时更自然一些,应保持全身的灵活协调。首先应该注意两脚站立的姿势,应采取“丁八步”,重量为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  相似文献   

6.
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以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不能劲由脊发,贯劲干指捎;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寒肩亦称“耸肩”,就象人在寒冬溯风中把肩耸起一样。内家拳有“松后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称“松肩垂肘”“‘沉肩坠时”、“垂肩沉肘”、“沉肩曲肘”。总其所言,无非指肩头节须松沉,使镇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房垂用锤。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比劲活,肩摧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国,能固两助。这样才符…  相似文献   

7.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
一、泽井健一曾在日本创“太气拳”,请问其人其艺如何? 答:泽井健一先生的大成拳水平不错,但还不是真正的大成拳。因为他的基本功不符合大成拳的原则。譬如他练“太气拳”所站的浑元桩,两小臂的姿势是“沉肩坠肘”,而不是大成拳要求的“肩撑肘横”。再有,站桩时身体重心放在中间或偏前方,这样对技击没  相似文献   

8.
心意六合拳六艺之鹰捉,必须在鸡腿、龙身、熊膀的基础上,方可盘出鹰捉之内劲。因鸡腿为使下三节贯穿一气,龙身、熊膀为使中节贯穿。下、中节劲贯穿,方可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发出鹰捉之内劲来。如单独盘练鹰捉,则如无源之水。拳经云“把把不离鹰捉”,可见鹰捉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武术训练同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里就中小学业余武术训练谈几点看法。一、狠抓基本功突出重点拳谚云“练武不练功,当老一场空”“功”指功夫,其中包括基本功。加强基本功训练是提高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肩、臂、腰、腿、平衡、跳跃以及动作组合练习;通过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等基本技术的练习;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为以后  相似文献   

10.
王志远 《武当》2007,(2):15-18
清代万本《太极指掌捶手解》一文说:“五指权里,其背为捶。”权者“卷”或“蜷”也,即向里蜷曲的意思。所以五指向里收拢蜷曲团握,即为捶。捶即是拳头之拳,为名词。太极拳的拳形为四平拳,即拳的四维均须平整。其蜷曲成拳的形式为:以中指领先,四指并拢蜷曲,指尖微微触贴掌心,然后将拇指轻轻盖压于中指中节,慢慢  相似文献   

11.
散手水平的高低与基本功有很大的关系。散手对抗,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拳一脚,或拳打脚踢,但实际上是各项训练内容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拳法、步法,还是肩、肘、膝、胯,在对抗中都应发挥作用。 下面向大家介绍由上而下的拳法——栽拳1.定步左、右栽拳练习 站立的姿势是技击桩的浑元桩肩架,步子站立为“丁八步”,头虚领,脚下踩,膝盖前指,胯略微后靠下坐,两脚似有外分内合之意,不要用力,要放松。手虚握,设想两手如握一个鸡蛋,一用力就破了,不用力就掉了。假借两手之间似有弹簧相连,保持争力,两手腕似有弹簧与脖子相连。发拳时,…  相似文献   

12.
《精武》2006,(3):20-21
心意六合拳六艺之鹰捉,必须在鸡腿、龙身、熊膀的基础上,方可盘出鹰捉之内劲。因鸡腿为使下三节贯穿一气、龙身、熊膀为使中节贯穿。下、中节劲贯穿,方可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发出鹰捉之内劲来。如单独盘练鹰捉,则如无源之水。拳经云“把把不离鹰捉”,可见鹰捉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重要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黄百家著《内家拳法》,其中“练手法,练步法,拳术打法,练拳秘诀”颇具参考价值。而“拳家八反”一节,更是道尽世人习拳弊端。纵观当今习练散打、自由搏击者,愈见其真知灼见。 《内家拳法》所载拳家八反为:“一懒散迟缓;二歪斜寒肩。三老步腆胸;四直立软腿;五脱肘截拳;六扭臀曲腰;七开门捉影;八双手齐出。”(第八反当今习武者中均无此弊,故略去不谈)  相似文献   

14.
赵国仁 《中华武术》2004,(10):50-50
每个太极拳爱好者对诸如“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要领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和拳友们谈论时,某拳友言道:“这些要领我早就领悟了,不必考虑自然就能做到。”他真的“领悟”了吗?  相似文献   

15.
“鹰手拳”又名“岳氏散手”,在实战中特别注重擒拿术的使用。鹰手拳的劲力分为七种,即“阴、阳、刚、柔、弹、寸、脆”。它的打法主要有“高挑低压、翻崩滚砸”。在实战擒敌中,通过手法抓叼掳拿,擒拿对手的关节薄弱部位,达到卸骨拿筋,使敌屈服就范。实战擒敌时,心狠手辣,一旦得到下手的机会,就要毫不迟疑,迅猛快速地将敌擒拿制服。“鹰手拳”劲力刚猛,其十指宛如铁指钢钩,抓击时其劲力直接渗进人体的骨缝之中,并将敌方肌健揪断扯伤,达到卸骨分离的目的。平常训练“鹰手拳”要求在沉静自然中去训练,因为沉静可使精力集中,这有助于提高人意识的控制力,能够做到以意导形。  相似文献   

16.
练腿需得法     
腿的训练向来为习武者所重视。拳谚说“手似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拳打三分,脚踢七分”,可见腿的训练在武术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训练时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七十七)上步措捶 1.左拳翻转 左拳拳心渐翻向上,向左前伸出,到正前为止,拳与肩平,右拳随之,拳心渐转向下贴在左臂弯上;身随拳转,重心仍在左脚;视线随左拳食指中节,拳到正前时,从拇指向前远处;意在左拳(图1)。 2.右拳前伸 松右膝,右脚前出,脚跟着地成左正步坐式,右拳贴左臂上向前伸长,两拳相措,拳心相对。右脚落平,  相似文献   

18.
太极推手本采不是太极拳的打法,是训练拳人太极八法、折、按、采、拢、肘、靠的方法,以求踏上“听劲、化劲.发劲”高层次太极切夫之路。推手爱好者推手玩玩乐乐也是一件趣事,对健康有益。如果想从中学练太极切夫,没有名师指导,推来推去很难提高,关于推手的问题,我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得到拳友的共识。太极推手的“手”大约司分为六种:即拙力手、病手、招手、强手、高手.神明手。拙力手,《打手要言》中日:”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拙力手者并未练习过太极拳,太极理论知之甚少,初涉武术喜爱推手。不知关…  相似文献   

19.
形意拳前身曾叫“六合拳”和“心意六合拳”,但本文所介绍的“六合拳”乃不同于上述,这里所说的“六合拳”乃尚云祥先生独创且亲传于我父李文彬的“六合拳”。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是先有拳而后有器械,有何拳套路,就有何器械套路。先生晚年教我父及其女尚之蓉老师练“六合”刀棍等器械时,就先教了这趟“六合拳”。这套“六合拳”较难练,它突出双手握拳,用小臂作斧刃发劈劲,是“似斧属金”的真正劈拳(现流传把俯掌发的所谓劈劲的“鹰捉”叫劈拳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劈拳不用肩、肘、手关节发劲打人,而用肘、手之间的小臂发劲,击法上就有独到之处,它已超出了“七拳”。此外,还有进步劈、退步劈和回身劈,其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这趟拳只有十一式,虽动作少,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第2期《中华武术》发表了我的一篇《杨澄甫太极拳斜飞势演练探究》,意在改变拳友们错误的练法。当今拳友们演练“斜飞势”时,大多按照“野马分鬃右式”来演练。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董英杰等多按如此练法,且《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三张拳照(第20页,第二十三节“斜飞势”;第42页,第五十六节“野马分鬃右式”;第49页,第七十一节“斜飞势”)是为完全相同的同一张拳照误导所致。这是历史“成书误操作”形成的。杨澄甫前一本书《太极拳使用法》是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的。“斜飞势”拳照与“野马分鬃右式”拳照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