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年已八十有二,在长期推拿临床实践中总结有八种手法,即按(也是同道们常说的"点穴")、拿、滚、摩、抹、摇、揉、拽等八法,而八法之一的"拽",即"点穴"与气血的关系。人们一向认为少林为外家拳,武当为内家拳。又认为外家拳以刚为主,内家拳以柔为主。岂不知少林中的功法之一——点穴功却以柔克刚。由此可见,少林亦有柔术。"点穴"功法难学、难练,其功理奥妙,所以,流传至今,练习点穴功的人或会点穴功的人实在太少了。点穴的理论与其功法,不但是制服对手的武功,也是治疗疾病的疗法。从医武结合的观点来讲,它可以解人之危。  相似文献   

2.
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在武术界相沿已久。人们普通认为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太极、形意、八卦、心意等艺为内家,通背、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艺为外家。早在七十余年前,艺综多门的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就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说:“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在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烟波浩淼的武林中,有一颗朴实无华的新星,深为中外武术爱好者所瞩目,这就是意拳。人们一提起武术,自然会想到少林、武当、外家、内家。而意拳即非内家、外家,又莫属少林、武当,乃是一种汲取众长而独树一帜的近代拳学。意拳没有套路和固定的招法,这是在我国众多拳家门派中绝无仅有的一例。意拳曾名大成拳,为我国一代意拳宗师王芗斋  相似文献   

4.
张春青  罗长义 《武当》2011,(12):32-34
中华武术繁花似锦,内家拳法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导引吐纳术的演练,以活动筋骨强健体魄。唐朝时有许宣平、李道子传练37式先天拳;元明之际武当道士张三峰创编了太极推功13式,又称武当内家拳,拳勇之技始有"武当"、"少林"、"内家"、"外家"之说。  相似文献   

5.
方宁 《武当》2013,(1):22-23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概不外分成两支,即内家拳与外家拳。很多人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为什么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今冒昧与读者诸君探讨,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一、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拳术分为内外两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应该说,拳术不论内家外家都各有所长,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而在于习拳者自己的爱好与选择,在于自己的勤奋和理解。一般来说,先产生的是外家拳。这是因为外家拳的用力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力习惯是一致的。比  相似文献   

6.
孔云鹏 《武当》2012,(10):12
拳谚有"百炼不如一站"之说。站桩既能增强体质,稳固根基,又可以提高技击能力。武当太极拳为内家拳之首,十分注重内功修炼。武当内功三盘桩是武当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站桩功法,它采用站式进行锻炼。基本桩法有三种,即地盘桩、人盘桩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划分为内、外两家,即武术界常说的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内家拳以意气为主,外形从之;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重修“精、气、神”,外家拳苦练“形、速、质”。内家拳属、武当派,首推太极为领袖;外家拳属少林、派,当举少林拳为代表。 内家拳又称“南宗”“武当派”。其说源自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曰:“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其子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学拳,著有《内家拳法》。《王征南墓志…  相似文献   

8.
《武当》2008,(11):3-7
中国自古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习惯上又将少林拳作为外家拳代表,武当拳作为内家拳代表。武当内家拳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注重内炼内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术功法。太极拳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考察太极拳与武当山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历史上,拳法被道门视为末技,在社会上统治者忌讳,加之文人雅士对其不胜了解,也将其视为不入流之物,故志书典籍载之甚少。况又经乱世践踏,传统太极拳几近断代灭绝。因此,研究此课题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9.
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性,更是内家拳的精髓之所在。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与外家拳相比,在技法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战不过攻防,术不过奇正,形不过虚实,都是为了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但在技击原则上二者却有着明显的差别。文章通过对内家拳的五大技击原则,即不争先、以柔克刚、后发先至、柔化圆活、贵化不贵抗进行阐释和剖析,力图进一步深化其技击性,为内家拳的练习者在技战术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释延帆 《武当》2010,(3):8-9
武当太和门功家南派硬功,系武当硬气功的正宗内家功,为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所创。以桶子功、千斤坠、五毒手为独门功夫,自宋代秘传至今。  相似文献   

11.
郑世证 《精武》2010,(3):68-69
在清朝以前,中国武功有门派之别(如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等),没有内家、外家之分。清代以后(据文字记载,应自黄宗羲始),内家、外家之说逐渐流传开来,并由此开始有了褒内家、贬外家的门派高低之争,当代武术界似乎对这种含糊不清的分类方法予以认可,并且,误认为少林武术是外家功夫的人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2.
清朝以前,中国武功有门派之别(如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等),没有内家、外家之分.清代以后(据文字记载,应自黄宗羲始),内家、外家之说逐渐流传开来,并由此开始有了褒内家、贬外家的门派高低之争.当代武术界似乎对这种含糊不清的分类方法予以认可,并且,误认为少林武术是外家功夫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功夫练上身     
林文辉 《精武》2010,(3):71-71
无论形意拳还是太极拳都要求锻炼内气,所以其都是内家拳,但是,如何能将这种功夫练上身呢?有人说练站桩就可以了。其实站桩只是基本功,站死桩的人实在太多了,可惜最后功夫还是没有上身。所以除了站桩以外,还要配合动功的练习,形意拳和太极拳就是很好的动桩练功法。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15,(3):4
第八期中华武当内家拳名家讲坛定于2015年5月1日至5月6日举办。届时,在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素有水都美誉的丹江口市开设为期五天的传统太极拳、心意拳、八卦掌、道家养生延寿功及桩功培训班。本期主讲明师有张全亮、李正、梅墨生、李洳波等著名拳家,欢迎传统武术爱好者积极报名参学。详情请关注《武当》杂志及武当网站(www.wudang.biz)。现将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动上身天地翻”。本人根据多年的习练体会,从拳法特点上阐述心意六合拳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外家拳与内家拳都讲究练气。外家拳,或者说中国功夫,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家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不稍滞”。人们有了一些疑问:外家拳的气和内家拳的气,是不是同一种气?这两种拳的练法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内气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一.人体的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中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武当武术以剑名闻天下,但是有没有拳或其他武术门类呢?它的武术体系又如何呢?武术界半个世纪的争论可以结束了。武术界17年的搜集、整理表明,武当武术博大精深,剑、拳、棍、枪、刀等18种武术各呈缤纷,门派多达100余个,仅武当拳就有500多年的历史,拳谱500余种。这是湖北武协副主席李太有在武当武术表演会上宣布的。武当武术源远流长,近以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为祖师。千百年的丰富、发展,使武当武术成为中国武术"内家"功夫的代表门派,与"外家"功夫代表门派"少林寺"齐名,在武术界素有\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但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07,(3):1-1
为了进一步弘扬武当内家拳法,探索中华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华武术做为特殊项目进入奥运会,经研究决定,拟于2007年10月18—22日在武当山召开“2007年武当内家拳发展战略论坛暨第六届武当拳功理法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兵魁 《武当》2003,(6):10-11
青虚派武功源于道家,归宗武当,系内家拳之一种。本派拳法,拳式优美,动作严谨,阴阳互变,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拳功并举。内执丹道,外显金锋。行之于内,养性健体延年,功夫精深者可达“形神俱妙,元真飞举”之上乘境界;施之于外,惩恶扬善,防身御敌,具有  相似文献   

20.
刘伟 《武当》2010,(7):I0001-I0001
2010年5月28日上午,武当杂志社采访组一行4人在社长、主编刘洪耀的率领下,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丹江口市出发,驱车千余里来到江苏省重点采访了有关内家拳传人,对武当丹派剑法、孙式形意拳、武当功家南派等拳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挖整。现将有关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