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角度讲,“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阙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学生一且产生逆反心理,随之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情绪。中师阶段,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本来两极分化就严重,倘若差生再产生逆反心理,那就将极大影响物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  相似文献   

4.
职中差生逆反心理的预防王金柱,曹玉平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而来的消极态度和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  相似文献   

5.
增强学习兴趣,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逆反心理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也即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更容易在大学生中,特别在学某门课中出现。因为,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后进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溢于言表,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对...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数学学困生在初中生中占有相当比例,尤其是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即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种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后进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出现逆反心理,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情绪。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8.
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刘辉心理学认为: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认识,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逆反心理在青少...  相似文献   

9.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会泽县教研室周怀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感叹:“唉!现在的学生邪门!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是油盐不进,真拿他们没办法。”其实,有这种态度的学生是逆反心理在作怪。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情绪,做出与该事物皮层的...  相似文献   

10.
步入21世纪,整个教育界也发生了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一个较为优越的环境中,从小的个人自立自理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家庭生活和学校学习过程中,在生活上和在处理与别人(主要是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上,容易偏执. 针对现在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我们该如何应对,以起到化消极为积极的作用呢? 一、要认清到底什么是"逆反心理"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的厌恶、反感甚至敌对的一种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对学生而言,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就是对学习的消极和对老师或同学在情感上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做出与该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常有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因厌恶校纪校规便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心便故意去做严禁做的事情。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特殊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持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所  相似文献   

12.
自然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有利于发展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有利于儿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自然课又是中学理、化、生的基础课。如果在教学中违背教学规律,不注意其学科的特点,学生对学习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1什么是逆反心理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认为:“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阀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厌恶的体验。”这种心理最容易在小学生中出现,因为他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尚未形成足够的意识与一定的意志,…  相似文献   

13.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潘建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有悖常理的行为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常有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便故意去做别人已作出禁令...  相似文献   

14.
徐羽 《四川教育》2012,(2):95-95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在一定外界因素刺激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怀疑或抵触的情绪,并体现为与常理相悖的逆反举动。对初中生(十二三岁至十四五岁)来说,其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对一生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29):161-162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发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合拍。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单纯是个品质问题,而是与品质相联系的感情与兴趣的问题.一个学生对待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比较热烈的感情和比较浓厚的兴趣,是能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心理条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仅就“逆反心理”对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影响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逆反心理”是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域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所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感情上的厌倦或烦闷的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感情体验.“逆  相似文献   

17.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初探王景赞(南康县教研室)心理学家指出:逆反心理是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刺激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排斥、厌倦、反感、厌恶的情绪,从而做出“逆反”的举动,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中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刺激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排斥、厌倦、反感、厌恶的情绪,从而做出“逆反”的举动,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9.
正"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种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从而采取逆向的态度以及对外界的劝导作出背道而驰的举动。这种心理状态在六年级学生中表现较为普遍。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对学习就产生消极态度。鉴此,老师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本文就六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一、六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1.好奇心的驱使。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事实说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小学高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对校规校纪表现出不适应乃至厌恶,甚至故意触犯纪律,以显示其独立不羁;容易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以致做不合常规的举动,屡教屡犯;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对自己喜欢的老师言听计从,对自己厌恶的老师,处处抵触,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求知欲极旺,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讨厌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