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I课程方案"是张楚廷教授在《课程与教学哲学》等著作中阐述的一种课程构想,具有逻辑严密、针对性强等特点。该方案是一个中西结合、结构严谨、充满人文关怀、直指教育本质、力促社会和谐的教育哲学理论,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广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敢于写一部“课程与教学哲学”的人是令我敬佩的。多年前,我就奢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写一部带有哲理性的教学论,那时还没有把教学论与课程论整合的想法,更谈不上什么课程与教学哲学的构想。不过,我坚信,将来肯定有人会写出来的。今天见到的张楚廷先生的大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既证实了我当时的预想,也超出了我当时的想象。多少年过去了,而我意欲的带有哲理性的教学论依然在朦胧的晨雾中时隐时显,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在哪一天才能真正构筑起来。在我看来,对于国内从事教育哲学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无论如何,哲学都应是关涉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就更不必说了。哲学更是关涉人的关涉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即人学!在育人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里岂能没有哲学!尽管“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已进入到一个对种种主义有更大容量的时期”,但在课程与教学论界“称得上主义的东西可能是太少了”(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前言》),以致尽管很多课程与教学论者打着哲学的旗号、喊着哲学的口号、讲着哲学的话语,却令我们闻不着哲学的味道。这使得人们发出“课程与教学论”是不是理论、有没有理论的质疑。甚至很多人为了不致降低自己高贵的学术身份而不…  相似文献   

4.
结构主义课程与后现代课程都重视结构的思想和结构的方法,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结构并将这种理解体现在课程理论中。张楚廷教授针对这两种课程理论中存在结构观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元结构的概念,以“人文引领”为基本精神,从课程的目的、结构、内容等方面建构了人本课程的宏观图景,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楚廷《教育哲学》较好地解决了教育哲学应当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有教育”或教育的存在与起源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或教育的本质与性质的问题,“怎样实施教育”或教育的实践层面的问题。其教育哲学是从教育自身规律出发的、从人出发的、从中国现实出发的教育哲学,具有独特的写作语言与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传统课程知识观的知识化本质观遮蔽课程知识的教育性,客体化存在观贬抑其人文性,预成化发展观消解其多元生成性,工具化价值观忽视其意义性,使人知疏离,异化了课程知识属人、为人的特性。回到原点探寻,可知课程知识源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人的教育需要,它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在于其内蕴助益学生成长的可能意义。这种意义的现实化程度取决于学生与它融生互动的深度,体现于学生属人的发展高度。我们应确立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人知融生互动"的课程知识观,明确课程知识的教育性、重视其人文性、关注其多元生成性、凸显其意义性和价值的主体依赖性,为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以实现课程知识的存在意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2013年"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项目被遴选为2013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徐州高级中学不断建设、完善汉画像石人文教育实验基地,营造浓郁的特色教育氛围。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探索了依托课程基地构建特色校本课程的路径,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显著物质文明,工具理性逐渐主导社会转型,这在极大程度上导致大学人文教育及其课程发生了历时性"消退"现象,质量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上人文类课程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仅存的人文课程质量亦在下降。究其原因:人文学者的养成与其所在组织要求的效率相悖;大学生过于外在的功利化追逐形成对人文的"冷场";高校迫于就业压力而短视性的"怯场"选择;大学教育过程过于注重外在功利等。正视现实,大学应注重新媒体时代人文课程建设和人文大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郭琳 《英语广场》2023,(14):71-7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模式,各高校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完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在育人方面形成更有效的措施。本文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提出英语教师可将人文关怀、哲学思辨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功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曾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由于忽视教育学的"人"性,盲目引进或照搬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及思维方式也对教育学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教育理论研究在引用相关学科理论原理来阐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进行教育理论创新时必须时刻牢记"人"的存在,一切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尊严论"是指2010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一系列活动中对外部媒体所发表的有关"尊严"的言论,被国人推崇为"2010年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显示了国家领导人执政理念的一大进步。"尊严论"有效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但是它的实现还有待于更艰苦的努力,有待于不断地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Designed artifacts unavoidably restructure human activity. In this sense, the design of tools and environments for people to use in their work, as well as of the training and information that support this use, can be seen as the design of human activity. This conception of what it is to design things motivates alternative representations, processes. and tools for design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compute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 which scenario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 are a central working design representation. This approach is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from the design of a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3.
Thermodynamics is a science that models the world by observing changes and makes assumptions based on this approach. The methodology that thermodynamics applies is to model abstract concepts that employ unique techniques for solving problems.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HPT) can be more of a science by bringing together in a similar way a set of fundamental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 model to form an integrated methodology. This article simulates a metaphorical model for human performance based upon the thermodynamic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the first stage (prepracticum) of a three-stage counselor training practicum designed to merge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a systematic manner using professional trainers. Results indicated positive changes in counselors in training who exhibited increases in facultativ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client outcomes.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人类中的个体,之所以有对教育的需要性,就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6.
大学是人的大学,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使人能够领悟到人的尊严,让人在有限性上建树伟大的人。一旦大学将人当成工具,它必然降低人的价值中最宝贵的创造价值。在中国,人不被当作目的而被看成工具,这也许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惟一答案。  相似文献   

17.
追寻人文理想的校园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不仅仅具有空间的物理意义,它应该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一个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生成的教育共同体。校园中存在着三对主要关系:师生关系、同侪关系和同僚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隐性教育资源的校园伦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陶冶和熏陶的功能。校园伦理研究要从制度上对校园进行伦理的审视,研究学校这个组织性团体应当担负的伦理责任和应尽的道德义务。虽然学校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是学校不能流于世俗,它应是理想和超越的化身,不断地追寻人文理想应是校园伦理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对人本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不仅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所坚持的重要的治国原则,也是我国现代依法治国的根本精神,纵现人类历史上的两大最重要的法学流派,自然法学固然直接将人本理念贯穿于立法,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曾几何时,实证法学因为直接强调法律的实存性、实在性,几乎成了摧残人性、忽视^积的代名词.殊不知,笔者认为,实证法学强调法律至上,不仅不是对人权和人性的摧残,而是对人权和人性的刚性化、制度化的保障,是对人本精神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因为法律从关注人肇始,是人本的价值之维,在人文关怀中成长,在思考人之价值中完善.  相似文献   

19.
根据时代对资源要求,资源的动态生成性是其关键特性之一,而人恰恰是这种隐性、动态生成性的资源。本文以“人”这一资源为中心,描述了在线学习环境中人力资源构成要素和其中学习者利用人力资源的体现,并进一步提出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人发展的动力源于自身内在的生理需求,这种需求通过人的实践劳动,经过制度化路径,使人发展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人的发展的开放性又使已形成的制度发生变化,促进制度创新人的发展与制度创新具有互动性。一方面,人的发展内在地推动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和完善。因此,必须培育人的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