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姓探源     
李乔 《寻根》2011,(3):132-134
近几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高庄村200多位姓村民因在办理保险、订购机票、注册学籍、办理驾驶证时,电脑无法打出“■”字,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陆陆续续改成与当地读音相近的“冼”或“显”姓。  相似文献   

2.
堂号与姓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姓氏一般起源于帝王的名字,封地,国号,赐姓。姓,在西汉时就已经基本固定了,随着家族史的变化,有的姓消失了,新的姓又产生了。直到现在也有新的姓产生。我家隔壁"任"姓的人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6,(5)
正八姓入闽传说之源流考揆诸史实,中国移民史上并不存在"八姓入闽"。作为一种传说,八姓入闽始于唐代,初为林、黄二姓入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黄、陈、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至宋代元年间定型为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明清之后,八姓入闽传说由姓氏族谱进入地方志书、学者著作,并经由地方志书跨区域传播至豫闽台,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移民史上著名的移民传说。  相似文献   

4.
芮姞簋新研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芮姞簋,还当释为东方姞姓女子嫁入姬姓芮族的自作器。铭文末尾的"■"应当释为姞姓作器女子与其夫氏芮族的居住地名,"■"族非殷遗,今陕甘交界的汧、陇一带并非存在一个姞姓芮国。  相似文献   

5.
鬼名鬼姓     
采诗 《寻根》2004,(3):114-115
对于"鬼"字,现代人的意识里似乎是比较反感的:有谁愿意用它来做人的名字和姓氏呢?不,至于姓什么,那本是承继老祖宗的章法,我等岂敢乱来?让你姓"贾",你决不可姓"甄".要说取名,叫什知不好,非得叫鬼,那不是活见鬼了吗?  相似文献   

6.
索氏考述     
正敦煌遗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第二《陇右道·四郡》记载: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据《太平寰宇记》:"武威郡六姓:贾、阴、索、安、曹、石。"索氏,出自子姓,商时期的七公族之一,是商汤的后代。索氏望族出于敦煌、武威。索氏的得姓,至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望族居于武威郡,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一带。本文  相似文献   

7.
正如同中国有姓氏大户"张王李赵"一样,越南也有姓氏大户,姓氏最多的甚至占到国民的近四成。越南人以"阮"姓为最多,全国约有3176.23万人,人口占比高达38%,相当于每2.5个越南人中就有1人姓"阮"。排在第二位的是"陈"姓,全国约有919.44万人,占比11%。居第三位的是"黎"姓,约794.06万人,占比9.5%。排在前三位的姓氏合计约占越南总人口的58.5%,而越南的十大姓氏人口占比则高达84.6%。越南的姓氏数量与约有30万个姓氏的日本相比,  相似文献   

8.
上官姓氏源流□上官子木复姓上官,时有人出于好奇而发问:有识者问,该姓源自何朝贵族;无识者问,此姓是否属少数民族。每每无言以对,遂动念寻根以求先祖之名。上官在《百家姓》中位居复姓第三,仅次于万俟、司马之后,且位于欧阳之前。在明代杨慎所纂《稀姓录》及其同...  相似文献   

9.
采诗 《寻根》2006,(3):120-125
原始之姓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而中国人的姓又都是从父姓,即延续父亲的姓。这和当今日本人以及英、美人的姓(surname)大体上一样。然而,我们中国人最原始的姓,即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所说的“古者有本姓,有氏姓”的“本姓”,却和今天的情景恰恰相反,则是从母姓,即延续母亲的姓。这从“姓”的字形、字义、字音上,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姓,在金文中写作“生”;“生”就是姓的本字。由谁生的,即姓之本义。后来加了女字旁,更清楚地表明它的含义。而且姓的读音起初也读作“生”。《说文》释姓曰: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10.
正一、《魏书》、《宋史》与《初姓族谱》"初"在姓氏专著中没有收录。我国正史中自上古以来,直至清代以前,仅记载了两位初姓人物。据《魏书》卷四十二《列传》记载,"初古拔,一曰车辂拔,本名洪祚,世祖赐名。沉毅有器识,年始弱冠,司徒崔浩见而奇之……世祖南讨,以拔为都将,从驾临江而还",这是正史中第一次纪录该姓,此处所指初姓是皇帝赐姓,初古拔姓薛,后代延续薛姓。又,元代脱脱  相似文献   

11.
是姓探源     
苏慎 《寻根》2005,(5):96-97
是姓,是已有1800年历史的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将其列为“罕见姓”。据统计,目前全国是姓人口约有8000余人,许多县、市没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是姓人口约有4000多人,可见常州的是姓为全国是姓人口的50%。  相似文献   

12.
正粟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从西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记:"粟姓在中国是比较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280位,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17%,总人口约22.8万。湖南是当代粟姓第一大省,人口约占粟姓总人口的38.5%。广西、四川、重庆、贵州四省区市集中了粟姓人口的52%。"  相似文献   

13.
留姓史话     
杜晓波 《寻根》2010,(5):123-126
<正>留姓是我国的稀姓之一,现全国留姓人口约有1.5万人。留姓主要分布于浙江青田、衢州衢江区、兰溪、松阳,福建永春、晋江、同安、泉州、大田、仙游,江西上饶,广东增城,台湾云林、彰化、台北等地。留姓得姓历史悠久,奉留因为始祖,以会稽郡为郡望。大型聚居地随宗族迁徙而产生变化,东汉两晋时期金华兴盛,唐代以降泉州渐强,均出现留姓巨族。闽系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16,(6)
正在福建、台湾等地,人们常说:"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这句话是说这里陈、林、黄、郑四姓的居民很多。其实,除了福建、台湾两省,在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方,这四个姓氏的华侨华人也不少。关于这四个姓氏是怎样迁移到闽、台等地去的,已有一些学者作过介绍。但是,关于这四个姓氏的源头和祖根,专门详细探讨的文章还不太多。如果溯源寻根,陈林黄郑这四个姓  相似文献   

15.
杨学勇 《寻根》2005,(4):19-22
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百家姓”中的诸姓,如赵、钱、孙、李等姓,实质上按姓的本意来说只能叫作“氏”,而不能称为“姓”。姓的成因只有一种,即“女生为姓”(郑樵《通志》)。真正意义上的姓(古姓)是不多的,见于《春秋》的有22个,顾炎武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年四川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中国农运史上首先提出"均贫富"口号的王小波,宋人又有将其称作"王小皤"、"王小博"者。作者经考证,认为此"小波"、"小皤"、"小博"均不是人名,而是氐羌系民族对巫师的称呼,"王小波"者,姓王的巫师也。  相似文献   

17.
刘峰亭  刘列江  刘振卿 《寻根》2007,(2):128-129
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及周围,有一大姓刘氏,祖祖辈辈都自称为“五门六姓”之刘氏,即一家分为张、王、李、赵、裴、刘六姓。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我国从古到今一共用过四千多个姓,可以说是不少。但比起日本来,就不足为奇了。日本仅现在使用的姓就有11万之多,其中常用的有400多个。在全世界,日本是姓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趣的是,日本又是使用姓最晚的国家,算起来,日本人真正有姓不过一百多年。古代日本,只有贵族有姓,叫做氏、姓、苗字,严格地说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姓,只是贵族的家号,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血缘远近。到了7世纪中叶,大化改革废除了世袭的贵族称号,武士、商人和村里有权势的人都可以向政府申请取姓。这算是有了真正意义的姓。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相似文献   

19.
稀姓趣闻     
金瑞华 《寻根》2007,(1):124-125
中国的姓氏繁多,俗称“百家姓”,可实际上是“万家姓”。中国的姓氏不但多,而且稀奇古怪什么样的都有,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大批稀姓,以下举例说明。苟姓:苟姓的来源可谓一波三折。在1400多年前,后晋有一个“敬”姓大臣因冲了皇帝名讳,为避免满门抄斩,保留“敬”姓血脉,“敬”姓宗族忍辱减“文”留“苟”,改姓“苟”。千余年后的今天,居住在登封市唐庄乡的“苟”姓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要求恢复“敬”姓。现在又改回“敬”姓了。毒姓:“毒”姓始于唐朝掌故。河海大学的夏静庐先生对这个“毒”姓的由来作了较清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裴伟 《寻根》2007,(4):129-130
"佴"姓是个奇特而有趣的汉族姓氏,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载:"佴氏,如代切,晋《山公集》有佴湛。"说明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 年以上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