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市从2002年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14个区县先后全部开设“历史与社会”课,教科书选择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两个版本。“历史与社会”是国家课程改革中新出现的一门文科综合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目的是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门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它借鉴了国外的经验,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但是,在五年来的课程实验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不得不放弃这门课程,重新选择分科历史课程。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科实际,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开发富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历史与社会”区域性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可以丰  相似文献   

3.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何重要意义?课程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都是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型课程。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具体地说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社会"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综合课程,各学科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的、本质的联系是该课程的重要特征。由于  相似文献   

6.
刘伟俊 《广东教育》2007,(4):51-51,29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崭新的综合文科课程。《历史与社会》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而是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面对学过的知识内容,大多数学生乍一回忆起来,大脑一片散乱,犹如满目树叶,不见枝干。那么,怎样进行整理呢?  相似文献   

7.
“历史与社会”(7~9年级)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的“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的要求,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新开发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社会》是本次课程改革新增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是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按照《全日制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备课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将该课程的性质定位在公民教育上。据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理应明确的基本理念和任务。提出了“学习和领会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的行动能力”、“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四大理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教材的基点,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注重运用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作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案及方法,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牛学文 《教学月刊》2002,(11):34-36
近来,不少老师来电或来信询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有什么不同?它们是不是同一内容的第一册和第二册或上册和下册?这个问题有必要加以研究。下面谈谈我学习两个课程标准后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历史有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凸显,品德课容易变成历史课。其实课程中的历史内容只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因此,德育课中的历史教学必须还原德育课堂本色,即“回归生活”。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讲述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多数知识是需要通过学生去直接体验来获得的,如果在教学中有意地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而且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场景,采取角色扮演,实现与历史的“亲密接触”,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去体味历史,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历史场景中感受真实的生活。如上《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我组织学生演出了一幕小品《老师与学生》。有五个学生出演,一个学生负责旁白,一个学生扮演扔纸屑者,依次出场的另外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倾向儒家、法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有:两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同时颁行,与《思想品德》内容重复,与小学和高中缺乏合理的衔接。《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的优化,需要确立核心概念,统合两个课程标准,实现社会科课程一体化和"一贯化"。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或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偏颇等原因,导致了一些无效教学行为的出现,如“为活动而活动”、“过分推祟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满堂问”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予以矫正,以保证课程改革持续、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汪爱华 《考试周刊》2012,(18):136-137
在初中新课改的形势下,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如何以"问题教学法"践行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三环"、"六步"问题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黄常威 《考试周刊》2014,(32):142-143
目前,新课标要求现代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联系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的"桥梁",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