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传播中"注意力霸权"的过度滋长和"缄默文化"的缺失,会损害传媒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传媒文化的精品化、经典化和必要的文化沉淀。随着媒介革命和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注意力的稀缺和"眼球经济"成为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诉求。但对信息泛滥时代的"注意力神话"需要反思,应重视较为收敛、内涵化的"缄默传播"的作用与当代机理。这里所谓的"缄默传播",可以理解为不以信息数量取胜,  相似文献   

2.
吴可嘉 《新闻世界》2012,(4):146-147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泛滥使得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在这种注意力稀缺的媒介环境下,媒介之间必然会展开争夺受众注意力的激烈竞争。本文针对注意力经济时代的特性,对媒介生态及媒体间注意力竞争的态势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其竞争中运用的主要方式,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注意力经济对传媒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络技术促进了交互性极强的各种网络形式的发展,从"掘客"的会聚注意力到"威客"的非物抽化生产,再到"换客"的产品非等价交换,网络"客"文化开始步入媒介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4.
陈超 《东南传播》2012,(3):10-13
作为"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相互妥协的产物,近年来在台湾本土发展起来的"宅男女神"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引起了两岸社会不小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台湾"宅男女神"外貌特征、宅男受众群体特点,及其大众媒介呈现方式的检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指出,在"宅男女神"现象中,"宅男女神"依旧是父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性迷思的产物。同时,作为注意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宅男女神"在大众媒介的刻板印象与扭曲下,成为物化后的男性消费品。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粉丝经济大热,粉丝文化开始日益受到关注。从"追星"到"偶像养成",从"三次元"到"二次元",从现实到虚拟,粉丝文化的变现能力与商业价值正在不断的被刷新。本文分别选取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现象级媒介产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社交媒介产品、短视频媒介产品以及养成类媒介产品背后的粉丝文化与用户心理,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思考媒介融合时代粉丝文化与媒介产品横向延展与垂直分化之间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丁倩 《今传媒》2015,(2):77-79
互联网发展推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渠道由稀缺变为过剩,即信息无限而注意力相对有限,使注意力资源成为一种更具价值的资源。作为传媒经济本质之一的注意力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由此,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现代营销的重点,而微博的出现与发展又对注意力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营销产生新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晓伟 《今传媒》2009,(10):91-92
媒介产业实质七是一种经营注意力的经济产业.与社会上大众传媒的激烈竞争相比,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土壤和传播空间的校园新闻事业看起来发展得顺风顺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校园里的注意力也是有限和稀缺的.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开放性、包容性、推崇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小社会,学生的注意力除了要大部分放在学习上外,很大程度上被各种小广告吸引.如何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让健康、正确的信息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大学校闶新闻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应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华 《编辑之友》2013,(7):54-57
由经济改革引发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对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众传媒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中产阶层的不断崛起对其社会身份认同的需要所带来的媒介偏倚成为市场化媒介的突出表征。一方面,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构筑了媒介阶层偏倚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媒介阶层偏倚是大众传媒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的主动行为和必然结果。而且,媒介的阶层偏倚进一步建构甚至固化了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但是,在中产阶层与市场化媒介的"合谋"中,传媒的公共性与注意力经济之间的二律背反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电视是产品营销的重要媒介通路,营销成败取决于内容汇聚受众注意力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变化发展,受众的媒体消费选择、使用行为都随之变迁,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促使电视媒体进行节目编播的调整与革新。为在日趋激烈的注意力争夺中获得更有  相似文献   

11.
编辑活动的主要过程不能为文化变现服务,一味追求从私人精神产品向社会精神产品的转化.编辑作为社会精神文化大厦的"设计者"、"把关人",要承担起缔造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媒介文化的重任,从而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至将人类精神洒落在宇宙中,成为超越时空、永恒存留的"魂影".  相似文献   

12.
许莹 《编辑学刊》2002,(2):32-35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体现是语言的变化.而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语言环境.当今社会,人们身处的语言环境与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所不同,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媒介对语言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作为媒介的缔造者,编辑必须注重利用媒介优势,担当起优化社会语言环境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更是影响力经济。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指出,在网络信息社会,物质和信息都不稀缺,稀缺的是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的稀缺性让人们发现,原来注意力可以转化为财富。譬如你拥有了注意力,那么你就可以成为"明星",而明星是很容易赚大钱的——明星体制是注意力经济的赚  相似文献   

14.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介已经从以前单一的印刷媒介时代进入由报刊、出版、电视、广播、因特网和移动电话等多种媒体并存的信息时代,"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已经成为了各个媒体市场占有率的代名词,正如有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媒体对社会需求迎合成分越大,引导、拉动社会需求的成分就越少,这一变化必将导致资讯快餐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6.
媒介的核心资源已从原本的"注意力"向"沟通力"有所延伸,但"注意力经济"模式仍然为媒介的核心模式,"注意力"仍然是判断媒体价值的基本指标。以下就从注意力的三个角度来重新审视电视媒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玲玲 《青年记者》2012,(14):23-24
全球进入了经济工业时代,便逐渐成为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大众媒介大多依赖广告商的资金投入而生存,广告商投资资金的目的是吸引大众媒介的受众对其产品进行消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大众媒介在极力鼓吹、传播消费理念."生产者和大众媒介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的目的,结成联盟.  相似文献   

18.
王齐 《视听》2022,(3):153-155
微信小程序"小年糕+"借助轻量化产品优势,瞄准银发经济蓝海发力,从用户定位、功能设置、内容策略等方面着手,回应了银发群体在媒介使用和情感表达层面的旺盛需求,不仅提供了聚焦银发经济的媒介发展策略,同时也从侧面提醒社会需关注打造良好信息环境与弥合数字代沟等相关问题.中老年群体作为数字社会中的边缘群体,正显现出其在信息参与和...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传媒业竞争格局的加剧,媒介的发展方向已从"注意力经济"转向"影响力经济",从规模扩张式的竞争转向媒介品牌的打造。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以下简称"湖北经视")在构建传媒影响力的过程中,坚持"以节目为龙头,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稳步发展"的思路,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强势媒体。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它的形成是公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媒介成为人们发表意见的载体,而电视媒介因为同时具备了"公共性"和"批判性"的特质,对社会舆论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电视是可以积极拓展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公共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