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向世界传播发展经验的开放姿态。新时代的国际传播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基本线索,需要明确甄别国际话语环境的变化以及适时调整传统对外叙事思路。总体来说,需要独立自主的对外传播理论架构以及国家战略和企业、人民等不同主体联动的体系搭建,从叙事思路、叙事策略、符号系统等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进行全面建设,以介入世界议程传播中国经验,彰显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2023年度的中国国际传播中,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系列专题研究的成果,主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国话语及其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叙事及其叙事体系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本年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学术年谱和学术图谱,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可资借鉴与参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既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也是国际文化形象建设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海外社交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账号活跃度显著提升,更加注重具体化、形象化、可触及化的传播模式,从单一文化符号走向复合多元文化符号。同时,我国高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平台建设“冷热”不均、资源聚合机制不健全;多元符号创新使用不够、存在内容同质化倾向;互动方式较为单一,触达率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我国“双一流”高校需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传播运营专业能力,打造立体全面传播矩阵,创新应用多元符号,注重内容建设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拓宽叙事思路,强化互动功能,构建国际传播立体化、多层次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是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源头,本刊邀请专家学者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美国全球话语权策略对我国的启示以及驻外媒体如何争取国际新闻话语权等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向世界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面对“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既不能落入西方的话语窠臼,也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情境。应对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构建中国故事的海外叙事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外合作出品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推动中国减贫故事“出海”的一次有益尝试。该片采用“第三者”叙事,汇聚多方力量讲述普通中国人圆梦小康的故事,通过拓展外宣渠道,创新话语体系,有效助力减贫故事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追求命运与共、维护国际秩序、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国作为,在此基础上,和平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叙事,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共同现代化”的核心阐释。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充分挖掘中国和平发展历史、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和中西方和平发展价值观的对话,从共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共话三个维度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促成共同现代化发展格局。在国际传播的身份建构中,中国以特色和平发展话语体系做和平发展的建设者,将构建国际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以高质量发展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倡导各国同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深耕平台化的跨国公共领域做全球现代化治理的参与者,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创新我国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中,要重视中国叙事的构建。这其中既有对我国国际传播任务的新定位,又应当进一步明确中国叙事体系的独特性。同时应当理解,在世界议程中构建中国叙事,更需要从"世界之中国"这一维度入手,将融通中外的概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的标识性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需要及时跟踪研判国际社会有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舆情动态,识别塑造生态文明国际叙事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有益经验,我国智库、媒体等应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赋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叙事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回顾和梳理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热点,发现主要呈现多元议题导向、国际传播叙事多维转向、依托智能媒体多模态传播等三个层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2024年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持续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故事;以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议价空间”;把握关键事件节点,角力国际传播叙事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1.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通过翻译国家叙事文本来实现,对塑造国家形象、获得国际认同具有战略性意义。该文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例,以国家叙事目的为切入点对译文进行研究,探索译者在语言与文化层面上所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策略,阐释并探讨诸如注释、补充、同化、意译、直译、拆分句子、增加衔接词和重构句子结构等一系列翻译技巧。该文可加深人们对政治文献翻译中国家叙事目的的认识,同时也为政治文献翻译实践提供参考,这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亟待从多层面增强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和外事翻译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聚焦翻译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创新国际传播策略、提升翻译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阐述,提出对外传播需持续发力,文化翻译须重视共情性,政治话语翻译当体现严谨性,提升翻译能力要把好语言关,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步入新时代,与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巨大转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国际传播没有构建起体现和解释自己实践经验和发展成就的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仍然掌握在标榜西方中心主义国度里的被动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2018年以来以中美经贸摩擦为标志的大国博弈,对中国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也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本文着重探讨从国际传播规律的角度出发,构建起一套以主流话语为政治主导、精英话语为学理支撑、大众话语为传播基础的世界广泛认同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时代、历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深入剖析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至关重要。2023年我国的国际传播在理论研究中呈现多元化、本土化特征,在实践发展中突显系统性、协同性的特点。在议题与领域层面,深挖中华文化传播内涵,探索符号化传播路径,并依托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聚焦国际传播内容的叙事框架及话语策略,对理论的深层使用体现出了学者对国际传播理论构建的积极尝试;国际传播的实践彰显合作与发展主旋律,各主体间交织协作,依托企业品牌“出海”、全媒体矩阵构建,着力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模式。未来仍需进一步重视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含量,完善理论构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理论本土化进程与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媒体智库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这种新型智库的最大特征在于传播力强但研究力弱,需要与传统智库紧密合作,共同提高影响力,最终目的是在国际舆论场上提升中国话语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要求,媒体智库要在强化传播效果上发力:首先应在内容质量上下苦功,打磨精品;进而要在传播策略上使巧劲,找准角度,选准时机,多产品、多渠道、多平台形成互动网络;还要积累资源,建设研究体系,提升整体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6.
正新疆的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力共建,离不开各国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也迫切需要新疆媒体从新疆区域传播迈向针对周边国家的国际传播。新疆经济报系尝试运用传统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以经贸新闻信息传播带动文化等其他新闻信息的传播,从区域传播迈向国际传播,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现代传播体系,其特色值得探讨。一、新疆经济报系迈向国际传播的特色新疆经济报系从新疆区域传播迈向国际传播,在传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构建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话语体系的权力本质、西方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幻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深度总结智库在话语祛魅、话语生发、话语融通、话语影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概念创造、传播创新、管理赋能三重可行路径,为推进智库建设、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伴随着媒介化进程的演化,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传播逻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也应充分采用媒介化逻辑实现关系连接和情感共振,启动和激活国际传播资源,创新国际传播策略与方法,凝聚城市、企业、高校等多类主体国际形象建构合力,实现国际传播能力体系构建与创新,在理念创新与实践推动中共同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同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当下的国际舆论场中,党的国际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距,探讨如何做好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为此,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应重点讲好辩证唯物主义如何指导党的实践,同时通过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注重传播移动化和社交化、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效果评估工作等着力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09,(2):62-62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需要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作为负责国家形象展示和推介的政府工作部门,正致力于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力,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广播应当,也完全有理由成为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广播理所当然地应该充当传播中国信息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