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这个标志就是智慧的标志,他标举了我国古人最高智慧的典范,甚至到了神的地步。然而,如果对诸葛亮的精神特质进一步解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忠君思想的背后,有一种更为深广的无法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出师一表真名世”?从《出师表》中向诸葛亮学习什么呢?①文如其人。读《出师表》,我们仿佛就在诸葛亮身边,见到他心事重重,见到他临表涕零,见其形貌,也见其心地。《出师表》是诸葛亮精神的集中表现。有诸葛亮那样的感情,那样的品格,那样的见解,才有那样的《出师表》。学习诸葛亮,须从根本处学。当然时代不同,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我们要根据我们时代的要求发扬光大。诸葛亮的宗旨是感恩图报,而且二十多年一以贯之,生死不渝。他在那个时代,当然只能有忠君的观念,他是感先帝之恩,报先帝之恩。感恩图报,是良心。他是那样…  相似文献   

3.
被后人誉为忠君代表的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我却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不想从政而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在等待贵人来访。诸葛亮在年轻时就以管仲乐毅自比,而管仲乐毅都是从政之人,且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如果他不想从政又何必让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而让自己美名在外,而为何不像陶渊明一样找个隐蔽的地方平平淡淡过一生。那才是真正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再者,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这也正是他关心政事的表现,同时也显出他超人的智慧。试想,一个对政治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会如此关…  相似文献   

4.
一部《三国演义》几乎将诗葛亮推至智慧宝塔的顶尖。历代论、评、说都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雄才大略等智慧型特征如数家珍、推崇备至,诸葛亮简直成了智慧的化身,韬略的代名词。然而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诗葛亮的睿智和聪慧时,我们又不能不对这个塑造得仿佛近乎完美的形象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再度感知和解读后,发现诸葛亮是一个带有很大缺憾的智慧形象。其缺憾主要表现在他对重大决策的多次失误上,渗透在他的集人、神、妖于一体的复合形象上,反映于他在诸多琐事细行中的缺漏瑕疵中。  相似文献   

5.
共享智慧     
人生路上,我们需要个人奋斗,更需要与他人共享智慧,因为共享智慧往往成为我们思想的源泉,成功的保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俗语,它很好地向我们阐释了共享智慧的重要性。相传,诸葛亮出使东吴,他深知东吴人向来不团结,而且少能工巧匠,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立志思想及其意义●王炳仁诸葛亮以其统军治国的盖世智慧谋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品德名垂青史。他在修身冶德尤其是立志方面,颇具独到见解,值得学习研究。一、诸葛亮关于立志的言论诸葛亮立志之论,主要见于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①两文,归...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和旧剧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神不测之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民间传说则把诸葛亮当成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确实有智慧,他的智慧来自哪里呢?不是来自他的“神机”,而是来自他的求实精神。“治实”,是诸葛亮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8.
在《失街亭》一课中,街亭失守,马谡固然罪责难逃,但综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在蜀军主帅诸葛亮本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行军布阵神出鬼没。失街亭是诸葛亮不多的失败战例之一。从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写诸葛亮失败,作者仍注意表现诸葛亮的小心谨慎,办事考虑周全。而恰恰正是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在诸葛亮。他在派马谡守街亭前做了这样一些事:1.他觉得马谡不妥,难当此重任,而马谡又口出狂言,强烈要求,于是他要马谡立下军令状。2.他认为王平平生谨…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一位贤相的典型,也是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指挥若定、严以律己、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刘备集团实际上的灵魂。他的决策关系着蜀汉的生死存亡。他的举手投足,顾盼谈笑,都使读者为之屏息凝神。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地执行既定的方针,呕心沥血地指挥着每一次战斗。可是,在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常常为刘备所累。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小说为了冲淡刘备的“枭雄”色彩,常常让孔明来作恶人,而让刘备来作好人。结果往往是刘备实际上做了“枭雄”该做的事,而孔明却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全书的真正主角,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二是忠贞。论者谈到诸葛亮的“忠”时,每每眨之为“愚忠”,实是一种片面之见。  相似文献   

11.
拟话本小说的忠君悲剧只出现在陆人龙笔下,明末礼崩乐坏,陆人龙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忠君”树型,他在真实叙述一个个忠君悲剧的同时,客观上却解构了“忠君”。我们看到了陆人龙对忠君的血腥与困顿的正视,看到了他理想中对慈悲的坚执,更看到了他对事实上的疏离与脱离的揭示与无奈。于是,我们在一群英雄豪迈决绝的身后,看到了他们的日暮途穷。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演义》的修定者毛宗岗称诸葛亮为“智绝”。但人们住住将诸葛亮的“智”看成是“智谋”、“计策”。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这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近视。其实,诸葛亮的“智”是一种哲学智慧、文化精神,它以儒家的原始精神为主体,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各种智慧,成为一个具有实践理性精神的“真儒”。透过这个“真儒”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罗贯中的反理学倾向。  相似文献   

13.
舌战群儒是诸葛亮无比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他成功的公关策略运用的结果.诸葛亮东吴之行能说服孙权抗曹,是和他采取了正确的公关策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的过失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被人们视为“智慧的化身”。但现在看来,似乎还是一个“生态平衡破坏家”。他的戎马生涯中,引兵布阵,一直没有离开过放火烧山。据不完全统计,诸葛亮一生亲自或与别人合谋放火多达40余次,烧毁山林不计其数。他曾自豪...  相似文献   

15.
街亭失守的原因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罪在马谡,一种认为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其实,街亭之战本来是诸葛亮消灭司马懿的一个天赐良机。但由于诸葛亮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次机会就在他的眼皮底下悄然消失了,因而使他判断失误,指挥不当,致使街亭失守,从而失去了统一中原匡复汉室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三国演义》的成功塑造,诸葛亮成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形象,他一直是作为智慧的化身活在人们心中。但无论是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历来人们都有不同的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则出现了更大的争议。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人们不可能突破既定的思想框架。对诸葛亮形象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是值得欢迎的现象。正如《三国演义》的主题众说纷纭一样,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把不同的认识统一到某种定论上来,而是要通过争论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当有人问及他的读书方法时,他回答道:“吾观其大略。”这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法既不是精读,也不同于泛读,是一种略读。诸葛亮为何采用略读法,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三国时的书籍已汗牛充栋,不似上古时那般少,“以腹为笥”是不可  相似文献   

18.
以喻言志,以喻传情,是屈原《离骚》用喻的主要艺术特色。这是由于他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决定的。一、用比喻美化君王屈原因为爱国而忠君,因为忠君而进谏、劝君。他直面楚怀王的政治迷惘、顷襄王的骄奢淫逸,把进谏、劝君看作忠君的表达,把忠君看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手段和一种途径。所以,他热情地赞美君王,用比喻美化君王的  相似文献   

19.
“隆中对”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众所皆知。当年,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都把他拒之门外,刘备又来了多次,诸葛亮才答应出山。故事体现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诸葛亮“择主而事”的智慧。为什么诸葛亮要让刘备多次请他呢?他是想考验刘备看他是否有诚心,是否是真正识得人才的伯乐,是否是自己值得效忠的明君。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在三国政治、军事的角逐场上.无时不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展现。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派谁去守华容道这一人事安排上,诸葛亮是颇费心思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诸葛亮深邃的政治目光和高明的用人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