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发展观的演变看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晓霞 《文教资料》2009,(16):86-87
发展观的演变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息息相关。当代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协调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这一转变折射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即从物本思维到人本思维,从单一思维到多元思维.从注重事实到注重价值,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其中,新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发生转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以“政治变革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演变,这是对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准确把握,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观的演变也同样肇始于此。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代不同的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通过发展观的历史演替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出人本化趋向是当代发展观演进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回顾战后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从哲学视角反思其现实意义,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观应当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哲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发展观有一个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现代发展观是伴随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的变化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变化而产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具备了现代发展观产生的条件,因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SARS危机暴露了我们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局限性。目前,我们应从一味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热中冷静下来,走出“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思维定势,在发展观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树立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并从发展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干部政绩的评价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推动和谐发展观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以合肥市新区划为例,阐述城市地域形态演变规律:由团块状到组团状;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由密集型到疏散型;由封闭式到开敞式。地域形态在演变过程中,无论是演变动力,还是演变目标都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作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自“发展”一词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词典后,发展便注定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本文把发展观演变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揉和起来,围绕发展观的三次演变,在发展观演变与发展经济学二者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分别是:传统发展观和结构主义学派;协调发展观和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自由发展观与发展经济学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发展”一词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词典后,发展便注定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本文把发展观演变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揉和起来,围绕发展观的三次演变,在发展观演变与发展经济学二者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分别是:传统发展观和结构主义学派;协调发展观和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自由发展观与发展经济学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近代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历程到发展理论的演变,从传统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不断反思、矫正、拓展和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往发展观的"扬弃",是我党对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可以从历史、哲学、时代变革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邓小平对发展问题有较多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作了科学的阐述,跃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果子狸为SARS病毒的主要载体。灭杀果子狸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远离SARS?人类和野生动物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特殊功能决定了地理教育性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所内具的和谐本质、和谐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循环经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人和自然及社会和谐统一的系统观、低消耗和少排放的生产观、综合利益一致性的效益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与发展——经济法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理念是对法的基本立场和追求的最抽象、最概括层面上的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孕育了经济法,经济法从其诞生之初便是一种和谐取向,发展则是经济法的终极追求。和谐与发展作为经济法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提倡经济民主,推行经济宪政,同时也提示了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党的三代领导人依据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现实国情,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本文通过分析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祖国统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来揭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祖国统一思想的精髓及其现实可行性,这无疑对深入理解和贯彻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促进祖国的最终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高等学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传播的主阵地。文章对目前高校使用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的教材在内容上、结构上和体例上还有不足,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编写的原则和内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就业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人们转变就业观念,指导合理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发展观问题始终是大学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有什么样的大学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发展道路选择。大学发展观取决于大学校长的政绩观,取决于他对于钱与学、质与量和教学与科研等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