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佳季 《新闻实践》2007,(7):10-11
今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2月10日,该报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该报率先探索建立评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向将会是怎样呢?研究并明确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各个新闻单位顺应我国新闻改革的趋势,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增强新闻评论的效能,以适应党和人民的需要。一是小型化近几年来,新闻评论开始呈现一个明显的发展态势,那就是小型化的趋向. 从去年六月在哈尔滨举行的一九八三年全国好新闻好评论评选活动来看,全国各地推荐参加评选的好评论总计69篇。据不完全统计,800字以下的约43篇,占百分之六十二;800字以上的约26篇,占百分之三十八.其中最短的一篇社论是《福建日报》的《好人“怕”坏人的原因何在?》,只有290字。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有了好新闻,于是乎有了媒体上的好新闻。 但生活中的好新闻不一定就能成为媒体上的好新闻,如果没有好记者的话。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是有思想的记者,正如好新闻是有思想的新闻一样。 什么叫有思想?一个好记者应具有怎样的思想? ——心中要有党性。这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 的根本条件。党性,就是讲政治、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就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深圳市委主管主办的重要党报,《深圳商报》社要求我们的记者与深圳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6.
去年3月间,我看到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写了两篇评论,短的一篇题为《反映时代风貌与展览脓疮——全国新闻摄影十佳作品之我见》,发表于山东齐鲁晚报;长的一篇题为《商榷与反思——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评选》,有幸在《中国记者》第7期刊载。《中国记者》同时发表了齐鲁晚报曾刊登的秋田草写的《与以往不同的新闻观——向孙吴先生进言》,即反驳我那篇短文,并加编者按语,希望开展讨论,“以促进新闻摄影改革的深化”。讨论正在进行,现在我想借此机会,先对秋君的“进言”作一答复。“进言”首先否定我对“十佳”“多数作品不佳,基  相似文献   

7.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月在湖南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华日报》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奖:评论《“对策”也可当镜子》获一等奖、通讯《“富光棍”之谜》获二等奖、消息《“洋鸡”不吃“洋料”照样生蛋》获三等奖。这三篇新闻作品之所以在全国获奖,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新、深、活”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大连日报社于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联合举办(大连亿达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亿达杯征文,最近评选揭晓,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8篇。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2篇):媒体联手传扬真情李宏伟“一枪”何以中“三元”——浅谈《卡森公司辞退“洋南郭”》的角度选择欧福泰二等奖(4篇):情到深处始无华栾月敏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周剑瑭评论出彩三要诀——《胡干清何以能胡干?》写作体会张登贵“评无新意不出手”——获奖评论《踢好“后三脚”》写作前后田厚钢三等奖(8篇):一条重大报…  相似文献   

10.
1980年度全国好新闻作品评选已于今年8月4日揭晓。这是继1979年度全国第一次好新闻评选之后的第二次,是由北京新闻学会、《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这届评选比上届评选范围扩大,有消息、通讯、评论、标题和新闻照片五类;评选结果,在全国各新闻单位和广大读者推荐来的1105篇(幅)新闻作品中,有121篇好新闻作品入选,其中受奖好新闻作品49篇(消息14篇、通讯13篇、评论10篇、标题5条、新闻照片7幅),受表扬好新闻作品72篇(消息17条、通讯20篇、评论18篇、标题4条、新闻照片13幅)。这些入选的好新闻作品,从数量上、质量上来看,都比上届有新的发展。在内容上,及  相似文献   

11.
较量、竞争,这是多届全国好新闻评选留给我的深刻印象。靠什么较量?靠什么来竞争?这个朦胧的问题,在最近两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使我渐渐明晰:创新! ——通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答》,作者居然不用一个字的评介,只记下主人公和来访者的问答,就佚一个基层政治工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这还是罕见的手笔。——评论《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从一个大学的展览说起,点出一个全国人人关注的大问题——彻底否定“文革”。问题严肃,形式活泼,语言朴实,这也是过去不多见的。——消息《我国选手获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全文只有二三百字,可它以最快速度战胜了美联  相似文献   

12.
“无物似情浓”,是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佳句传世的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一丛花”词中写的,意即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感情更为浓重。新闻要重视渗透力、感染力很强的“情”。记者、通讯员要多采写优秀的“有情新闻”,要达理又通情。在新闻中,真切、充分地表达美好、真挚的情感,是使亿万受众关注新闻,引起共鸣,增强新闻感染力的有力纽带,是做好情理相融、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获1998年度全军好新闻三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三等奖的《将军的三个军礼》(作者:姚蓉、黄炜国、杨彪),就是一篇情溢字里行间的佳作。作…  相似文献   

13.
通讯《“开天辟地第一回”——记西地村为姑奶子们庆功》在第九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对我们既是鼓舞又是教育,使我们对评好新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说实话,从前我们在思想上没把评好新闻当作一回事,认为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好与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记者主观努力的程度。所以,曾误以为评好新闻对新闻工作者不会有多大促进作用,因而看到外报有好新闻中选也不眼馋,自己也不去争写好新闻。通过我们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和最后在全国评选中获奖这一事实,使原有的认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就站不住脚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上部分介绍了“倒宝塔”式、“宝塔”式、“编年体”式三种新闻结构。下面接着再谈谈其他几种新闻结构。“葡萄串”式所谓“葡萄串”式新闻结构,就象一串葡萄那样安排组织材料。用这种结构写新闻,是用一个观点或主题把若干典型事实串起来,使观点或报道思想寓于一串巧妙排列的事实之中。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的《胡耀邦会见法国记者》一则消息,是用这种结构写出的一篇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正>报道一个普通庆祝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是工作中的常态,做起来易如反掌。然而,想在一般化报道的背后,再捕捉挖掘到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好新闻”,揭示其社会意义,实则是一件难事,它不仅考验记者的责任心,也考验记者发现判断和采写“好新闻”的能力;它不仅需要记者具备新闻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也需要记者为一则好的新闻题材迸发出一股新闻激情,以及不厌劳累采访的吃苦耐劳精神。回忆荣获广东新闻奖作品——《圆了60年的报恩心愿》一文的采编经过,我们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一个没有作息时间表的职业.只有每时每刻绷紧着神经.才能及时捕捉随时随地发生的好新闻。因此,做记者特别是做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锐化自己的“新闻眼”、“新闻鼻”,学会“全天候”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17.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元月20日,我高兴地站上了“好新闻”领奖台。我写的《宾川儿童情意深》被铁道部第五工程局《铁道开发报》评为“机筑杯新闻大赛”好新闻三等奖。说起来这还是《新闻三昧》的功劳哩!请允许我说一声,感谢您,《新闻三昧》。去年三月初,我收到了我们宣传部订的《新闻三昧》之后,便向往常一样先翻阅“新闻夜大”专栏,一篇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2005,(1):48-48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非常喜欢《新闻与写作》,已连续订阅了八年,从中受益匪浅。但是,看完每期《新闻与写作》后,总会留下小小的遗憾。《新闻与写作》的佳作赏析、业务交流、来稿评析等栏目,根据栏目的性质,经常需要附上所要赏析、交流、评析的“原文”或“例文”,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也便于读者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