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24”巴楚—伽狮大地震已经过去4个多月了,在这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新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中,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先后采写各类题材稿件116篇,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了“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作为这次抗震救灾报道前线组的负责人,我从10个方面总结这次报道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耕耘,在维文出版园地──记维吾尔族编审莎达提·伊敏徐霞【乌鲁木齐】“莎达提翻译水平高,原先学的是理工科,现在编辑文科教材。她的任务一项接着一项,白天黑夜地干。她开朗、幽默,待人热忱。”熟悉莎达提·伊敏的朋友都这样评价她。1994年的盛夏,我几次去采访...  相似文献   

3.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3,(12):28-29
我采写的《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凝聚着武天敏编辑、部领导和社领导的心血。此稿原准备发“海边防专版”,军事部主任赵险峰看到大样后,临时“挖”过来,发一版中心,总编室连续安排5天,夜班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记者10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亲历报道,现将零星体会整理如下。一所谓亲历报道,是记者以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新闻事件的形式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本来,所有采访都应该到现场,如同开玩笑说“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一样,到现场是记者的职业需要。美国摄影记者罗波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  相似文献   

4.
我到基层采写的报道,大多是发掘凡人善举的“善行河北”主题报道。对于自身来说,每次走基层采访,我总是能收获写作的灵感,收获震撼心灵的感动,这些收获让我不断成长:如大年初一,接孤儿回家过年的“爱心妈妈团”;如带着重病母亲上学,边打工边赚医药费的“最美麻辣烫女孩,,常莎;如徒步接亲,举行“光盘”婚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石家庄80后小夫妻……这些报道无一不是来自基。.只有真正到基层去,才能发现鲜活的新闻线索,采写的报道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记者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我写的这些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很强的社会反响,比如“爱心妈妈团”报道见报后,很多读者给我打来电话,有的明确表示,想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把孤儿接回家,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记者李志高采写的消息《北京十八万耄者为民护家院》(见8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构思新颖、别致,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这是篇综合消息,报道北京市治安积极分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没有采取通常那种先讲概括情况、再举典型事例的写法,避免了呆板、干巴的弊病。而是采取先出“特写镜头”、再现“中景”、后现“全景”逐渐拉开的手法,由典型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概念,引导读者一步步加深和扩大了认识。——这是散文式的结构,活泼、自然、清新。  相似文献   

6.
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我们首先思考了县市台站目前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现状。一、随意性。多数台站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处于零打碎敲、有什么稿就播什么稿的状态,缺乏整体计划和安排,没有长期的固定栏目。因此,精神文明宣传缺乏有较大影响和有分量的报道。二、表面性的报道多,深层次的宣传少,特别是典型宣传报道数量少,深度和力度都不够,已有的典型宣传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按节日进行的宣传报道多,经常性的宣传报道少,多数台站是“三八”话巾帼英雄、“五·一”话劳模、“六·一”活儿童、“七·一…  相似文献   

7.
我曾写过不少人物报道,但真正感到印象深刻、社会反响颇大的还是采写奥地利女人格特鲁德·瓦格纳扎根中国56年的几篇报道,《我的根已在中国》、《一个西洋女的中国恋》、《格·瓦格纳的中国恋》这三篇报道都获得省级奖。其中有一篇被国内多家报刊所转载,海外也有家报纸采用了。  相似文献   

8.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石家庄日报社于200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联合举办的《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石家庄日报杯征文,最近评选揭晓,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9篇。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2篇):报道重大典型要有一股韧劲朱学文心灵的净化激情的奔涌———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用生命搏击贫困———铜川市郊区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追记》采写体会黄卫平二等奖(4篇):一组连续报道揭穿“信息茶”骗术陆玉方练就一双见微知著的慧眼———评论《不办“梨花节”照唱“梨花戏”———赵县停办“梨花…  相似文献   

11.
近三年来,我采写了40多篇批评报道,有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还在全国、省、市获了奖。我的感受是:采写批评报道时,新闻记者既要有“胆”,更要有“识”。所谓“胆识”,就是要把握批评的选题、时机和分寸。选准对象、抓准事实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要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题目。应当选择那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鲜明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选题思想和宣传意图的典型,而不是选取意义不大、偶然性很强的事,尽量做到揭露、批评个别典型事例,推动解决一批类似问题。1998年下半年,全…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译名     
三月七日人民日报第七版《纵论美国总统竞选形势》一文,对美国州名Massachusetts的汉译,八处用“麻省”,一处用“马萨诸塞州”。三月十日人民日报第七版《马克·吐温的故乡》一文,对于同一人名Tom Sawyer的汉译,三处用“汤姆·莎耶”,四处用“汤姆·索亚”。  相似文献   

13.
莫说绝话     
近读报纸,发现一篇题为《好连长为啥不愿当标兵》的消息,此稿道出了典型人物负担过重、周围人惯用异样眼光把典型与常人截然分开来看待这一问题,呼吁要“给典型松绑”。这篇稿件无疑是个抓问题比较成功的高质量稿件,值得我们新闻采写人员借鉴效仿。这里要说的是,造成典型准当和不愿当典型这一问题,除了“出头椽子先烂”等客观因素外,我们平常采写、报道、宣传典型时爱说绝话,爱讲怪事,甚至有意拔高,人为地把典型树得“高、大、全”,致使人们对典型“难以理解”,恐怕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从这一点上说,新闻采写者负有责任。任何…  相似文献   

14.
“土记者”采写“大人物”旺苍县委报道组何学元基层通讯员除了采写“本土”新闻之外,能否采写“大人物”?回答是肯定的。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凡是有这样的机会都不轻易放过,先后来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长、省委书记和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  相似文献   

15.
美国政府号称信奉新闻自由原则,而且两党轮流执政,似乎很难操纵美国传媒。约瑟夫·斯特劳布哈尔和罗伯特·拉罗斯认为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再到水门事件,经历了从“叭儿狗”到“看门狗”再到“攻击狗”三个角色的转变。本文对此展开论述,进而提出,“水门事件”后,特别是“9·11”事件和第二次美伊战争后,美国传媒特别是主流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已经转变为第四个角色,即“牧羊狗”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三句不离本行。每当新闻界同行凑在一块,便自然而然地聊起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怎样搞好清正廉洁的报道。有的同志说,正面宣传为主,采编经济新闻比较顺利,可采编拒腐蚀、为政清廉的典型难啊! 难在哪里?概言之有“三难”:一是了解这方面的线索难;二是采写典型报道难;三是审核稿子也难。然而,报纸不能因为采写报道有些困难而不去积极宣传自觉拒腐防变、为政清廉的先进典型!编辑、记者也不能被“难”字挡住。近几年来,我们从组采这方面报道的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只要记者、编辑有“三股劲”,即满腔热情采编先进典型的闯劲;实实在在、实事求是写作先进的实劲;坚定不移颂扬先进的韧劲,那么,采写工作上的“三难”是可以克服的,并且能够采编出一批受各级  相似文献   

17.
刘声东 《军事记者》2005,(11):10-12
“大漠骆驼”宋晓国的报道,在读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在这里,我以这个典型的采写过程为主线,并结合近年来本人在新闻采编实践中的体会,谈一谈大力增强新闻疏导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司成钢 《记者摇篮》2004,(10):12-12
7月4日,《辽宁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发表了我和高刚共同采写的《本溪百家民企“凤还巢”》的报道。既受到报社领导的表扬和鼓励.也得到当地领导的赞许和好评。当然,最兴奋的还是我自己.要知道这可是我这个新闻战线的新兵.三年多来第一次完全靠独立发现、独立思考、独立采写完成的第一篇抓典型的一版头题。兴奋之余,回顾整个稿件的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在云南省富宁县郊外的刑场上,云南特大拐卖婴幼儿案中的4名主犯被执行枪决。我作为万里跟踪采访这桩大案的记者,在近两年的采访中,参与了这桩大案从侦破到抓捕、公审、判决、执行整个过程的跟踪采访,所采写的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对这桩大案的采访,成了我采访工作中的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今天回顾,我深深感觉到,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我冒着风险去完成了这次艰辛的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3)
评「母亲的胸怀记姚慈贤拥军爱国的事迹」一文文/北京·刘保全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俗称老主题。第六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母亲的胸怀记姚慈贤拥军爱国的事迹》(原载《南方日报》1995年3月13日)一文,就属于老主题一类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