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原作,且是《三国演义》诸版中的最早刻本,这一论断是由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的。(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原载《小说月报...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观点认为,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各本中的最早刻本,本通过对周静轩诗的考证研究指出,嘉靖本不是最早刊本,黄正甫刊本应早于嘉靖本出现,是今见最早刻本,而该本中没有题作姓名,嘉靖本题为“罗本贯中编次”是后来的事,因此,说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3.
由周静轩诗看《三国演义》的版本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观点认为 ,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各本中的最早刻本。本文通过对周静轩诗的考证研究指出 ,嘉靖本不是最早刊本 ,黄正甫刊本应早于嘉靖本出现 ,是今见最早刻本。而该本中没有题作者姓名 ,嘉靖本题为“罗本贯中编次”是后来的事。因此 ,说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句话,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各版本中的变异情况为考察对象,以嘉靖本《三国》和毛本《三国》为主要参照本,通过这两个版本对此话的删留态度,探讨小说“人本”意识的嬗变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它的“作者是罗贯中”这一观点从王国维、胡适,鲁迅、郑振铎以来即被认定。因为明人是这么说的,原书上也是这么标的。但不能不看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乃至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他们那个时期,尚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查考《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时,苦于正史无载,地方志中亦未发现什么资料,便到明清的私人著述中去搜寻,终于找到了一些零星的记载。将这些资料拼合起来,方弄出了有关“罗贯中”的大致情形:元末明初太原(或东原、杭州)人,除写《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写有别的小说10余种,另有戏剧作品3种,据说还有志图王,可  相似文献   

8.
一罗贯中是目前所知道的中国近世纪白话小说家最早的一位。罗贯中的作品现在流传的有《三国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志传》、《平妖传》和《水浒传》等。尽管能否全部确定为他的作品还是个大问题,但至少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他的作品却很少有人怀疑。因此说,罗贯中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作者。称他为中国白话小说的鼻祖是十分合适的。他在小说史上  相似文献   

9.
根据“元来”一词的使用情况,判定《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明初除了官刻本多讳“元来”为“原来”以外,其他刻本仍有很多使用“元来”,由刻本中是否出现“原来”一词,大致可以推断该书是否为明代以前的刻本,而无法推断该书是刻印于明初还是明中后期,更无法推断其成书的年代.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原著使用的应当是“元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所以将“元来”全改成“原来”,主要是因为它是官刻本,认为有避讳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小说史上,罗贯中无疑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不仅创作了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且还写出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等小说以及《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此外,《水浒传》的成书,至少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不管是成书于元代说还是明代说,各家所使用的论据多是有限的罗贯中生平资料、《三国演义》的小字注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个别名词等。而杜贵晨先生别出心裁,根据明初瞿佑"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之语,以及元后期张宪《缚虎行》中"戟尖不掉丈二尾"和《南飞乌》中"白门东楼追赤兔"两句诗,推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代中期是误读了材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于罗贯中之籍贯,以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争论最为激烈。主山西太原说者,依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主山东东平说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又有学者提出"东太原说",致使罗贯中籍贯的争论更加复杂化。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山西太原说"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山东东平说"则至今未发现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应是山西太原罗贯中之意;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所谓山东之"东太原郡",是个侨置而虚设在山东的地名,有郡名而无实地,其实质指的还是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15.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赵云     
本文指出:历史上的赵云,虽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精心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超越史书记载,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其次,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再次,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广大读者喜爱赵云甚于关羽、张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曹操在《三国演义》著名的三大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罗贯中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突出的描写。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败犹荣。通过归纳比较得出结论,曹操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形象,堪称为大智者。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撰作的《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小说相比较,前三折写赵匡胤故事是对后者最末数回内容的放大和铺张,而第四折是对后者的延续和补充。《风云会》杂剧和《三国志演义》小说相比较,总体思想倾向非常一致,突出表现在君臣风云际会、中华全国大一统和天命思想这三个重要问题上。《风云会》杂剧和清初李玉的《风云会》传奇相比较,表现君臣风云际会的主题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