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2.
注家对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千夫”,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一种是:“千夫,这里指敌人”;另一种是:“千夫,指人民大众”。这里辑录几家注释,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4.
对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千夫”一词的含义,毛泽东认为是指“敌人”,有人认为是古代武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综合考察“千夫”、“千夫指”两词的含义,可以得出结论:千夫,本指众人,在鲁迅诗中特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本意为被指责的人,在鲁迅诗中指敌人。  相似文献   

5.
《自嘲》是鲁迅为数不多的诗歌中最著名的一首,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更是广为人知。后一句作为对奉献精神的赞誉屡屡见于报端。但是细究起来,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目前,盛行的解释有两种:其一,“‘千夫’在这里就是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①此后周恩来《在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②中也坚持和发挥了这一解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解释被奉为权威。其二,把上联中“千夫指”理解为“千夫所指之人”(即敌人),其余同…  相似文献   

6.
凇戎同志在《关于‘千夫’质疑》一文中(本刊今年第三期),认为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我以为还是解为敌人更妥贴,试谈以下三点。第一,《汉书·王嘉传》里,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句前,明白地写着“里谚曰”,可见这个成语当时已是广泛运用,《王嘉传》只是借用。而借用甚至是引用往往是各取所需。所以“千夫”的本意,单凭《王嘉传》来解,未必正确。这个成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后一部分,提到了鲁迅《自嘲》诗中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解释道:“‘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  相似文献   

8.
这篇短诗是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写的 ,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过后不到半个月……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一篇题目叫做《死》的文章里叮嘱过 :在他死后 ,叫我们“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叫我们“忘记”他 ,“管自己生活……”。想想看 ,鲁迅先生为人民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战斗了一生 ,并没有半点个人主义的念头。生前和敌人战斗 ,临死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身后名而是告诫人民要警惕敌人 ,努力奋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伟大战士。对于这样的战士 ,人民能忘记他吗 ?由于纪念鲁迅先生产生的以上这样一些思想和情…  相似文献   

9.
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凇戎同志《关于“千夫”质疑》一文后,我们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稿来信,对凇文的观点提出了赞同、或反对的种种看法.本刊限於篇幅,不打算再刊登这类稿件了,现从有关稿件中择其主要之点综述如下,供读者参考。河南省朱兰同志在来稿中谈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以前,他对课文注释把“千夫”解为“在这里指敌人”理解不了,于是在回答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的“被发下瀛州”一句,有几种解释:有的说这一句是说邹容十七岁去到日本留学;有的说,这一句不仅是指年龄和去向,而且联系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到N进K学堂”一句,课本的注释为:“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此条注释对青年鲁迅在南京求学的时、地转换说明准确无误,但其中“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的解释不确。  相似文献   

12.
一、许钦文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说,“大概是把经书、史部、子书譬喻作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因为是凭借记忆,没有史料作证,所以加上了“大概”二字。二、1987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有一种解释说,“三味是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醯醢。”这种说法是私塾先生寿镜吾的后人寿邻邻先生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的解释。三、1981年10月7日玨人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一册《〈呐喊〉自序》的文后附有鲁迅先生的《自嘲》诗,该诗注释部分认为先生所谓“偷得半联”指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关于“偷得半联”的来历《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有如下记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此诗后被收入《集外集》时,“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并命题为《自嘲》。从日记内…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诗歌作品中,《自嘲》是历来颇多争议的一首诗。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关于诗名“自嘲”的含义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具体阐释问题。关于诗名有两种解释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诗题曰“自嘲”是喜怒笑骂的一种表现,是写诗攻击敌人的方式,很难说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董大中也认为“鲁迅所题‘自嘲’二字,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为什么呢?“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什么要自嘲,又有什么可自嘲的呢?”这里,他们的解释主要是把诗题同现实斗争的政治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另一种意见以倪墨炎,郑心伶为代表。倪认为,“本诗题目‘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  相似文献   

15.
吴一舟 《语文知识》2003,(11):44-45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敌人,对于无论什么样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  相似文献   

16.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生中用过一百多个笔名。他的这些笔名,有的犹如煌煌的火炬,照亮了人们夜行的路;有的犹如匕首、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从这些笔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的战斗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先生与敌人斗争的伟力。鲁迅的笔名能够产生这样突出的效果,与其笔名运用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一、节缩鲁迅先生的笔名大多采用节缩(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陈望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丰富的内涵。“索士、索子”是一九○三年鲁迅  相似文献   

18.
“我亦甘为孺子牛, 横眉敢对千夫怒。三味书屋尚依然, 拈花欲上腊梅树。”这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二年秋访问绍兴三味书屋时写下的诗句,手迹现陈列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在全国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有机会来到绍兴,和鲁迅纪念馆接待组负责人章贵同志一起,参观了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时候,即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郭沫若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释鲁迅“题三义塔”诗》。编者加了这样的“按语”:“鲁迅先生有一首叫作‘题三义塔’的诗,原句是: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街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读者来信询及此诗涵义,经郭沫若先生代为解释如后。下面是郭沫若先生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李昌前老师在贵刊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少年闰土>释难》的文章。文章为了解释“正月”与“新年”并无矛盾时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正月供祖像’等旧历年的习俗也随之改在新年了。”这是因为“据查,鲁迅写小说时,正逢当时政府提倡用阳历(即新历)不许过旧年。”而对新年的理解则以辞书为依据解释为:“新年”即“元旦和元旦以后的一段时间”,而“元旦”又是新年的第一天”,即指新历年的第一天。我同意“正月”与“新年”并无矛盾的观点,但对李老师对“新年”与“元旦”的解释却不敢苟同。想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