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葭  钟海鸥 《体育科技》2011,32(1):127-129,145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媒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主要通过电子传媒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满足自身的需求,电子传媒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电子传媒各有优势,它们对人们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中学时期是处于人生长发育和心理转变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所受的各种教育都离不开媒介。电子传媒作为提供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电子传媒传播正确的体育信息,对中学生的各种体育意识和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正确引导和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民朋友的进行调查,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方法对农民接触体育传媒体育信息各个环节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体育传媒信息对农民体育生活的影响,客观描述农民通过体育传媒接触体育信息的行为、过程特点与效果。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体育传媒对农民体育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以及农民与媒体接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农村传媒政策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余暇体育开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中学生余暇体育的内涵、特点和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通过了解目前我国中学生余暇体育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而探讨在素质教育影响下中学生余暇体育开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南部三县区进行抽样调查,其结论如下:山西省南部县区中学生能够了解健康基本常识;他们的体育消费是以实物消费为主;在中学生体育消费的认识和动机方面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中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因素。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学校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多举办一些体育活动和关于体育保健、健身运动的讲座,让中学生更多的了解健康常识;学校领导、学校工会应加大中学生体育消费力度,比如去学校收费性场所锻炼身体,可以给予适当的体育消费补贴,适当开设体育消费方面的专题讲座或理论课,引导中学生体育消费,激发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中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需要加强认识,要认识到体育消费对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1.建立体育俱乐部是解决中学体育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衡水市已建立中学生体育俱乐部的5所学校249名会员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体育的目的有很高的认识,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48.9%同学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增进身体健康;有39.9%的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兴趣和爱好;有86.9%的中学生非常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很高。从调查的结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肇源县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县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超过了我国中学生平均年体育消费水平;肇源县中学生的体育消费与父母的收入呈正相关;肇源县中学生在运动服装上的消费呈较高的上升趋势,相应媒介物消费呈较低水平。通过对肇源县中学生体育消费调查研究,可以准确的分析中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为正确引导中学生体育消费,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大连市160名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及影响因素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主要研究大连市部分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而归纳出影响大连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广州市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参照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从四个方面了解了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状况,包括:体育锻炼知识、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知识、体育保健和救护知识、体育科学文化对人及社会影响的认识.研究发现,中学生总体体育科学素养偏低,必须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宣传,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掌握科学健身的技能.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在籍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R-型因子分析,得出目前浙江省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主要有3类,按先后顺序依次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目前仍以实物消费为主体,其中以体育服装所占比重最大;不同性别、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类型、不同收入地区中学生在体育消费结构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终身体育观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等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多数中学生喜欢体育,在体育活动中感到愉快;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其中应有终身体育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活动的实践;男女生对体育的喜欢程度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试从高职院校女生厌学体育现象的不良心理诊断入手,运用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知识,对克服学生厌学体育现象的教学对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与普通人群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非体育类学生相比只在“强迫性”方面差异显著,也就是说体育运动对于强迫症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2)体育类大学生在性别、城乡和年级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强迫”、“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卫生工作仍然很艰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对师范院校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养生信息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开展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供背景资料。方法: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养生信息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注重体育锻炼的养生价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不同年级及性别的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差异。结论:大学生对健康养生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较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尤其对传统中医养生方面的信息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14.
大学体育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献调查对比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与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大学生不开设公共体育课。以开放式俱乐部的体育教学替代大学体育课的可行性。并通过2年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体育俱乐部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强制性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探寻到大学体育区别中学体育的切入点,体现出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植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及项目特长在兴趣中的强化,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改革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龚婉敏 《体育学刊》2001,8(3):80-82
围绕高等学校在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中,大学生在体育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研究。提出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教材、课时、成绩)按1:1的比例组织实施的改革设想,改变传统的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的教材体系,建立以强身育人、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加强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相似文献   

16.
刘燕  刘正宇 《安徽体育科技》2003,24(4):103-104,109
在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教学课程内容的今天,普通高校学生中仍然存在着厌上体育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这种厌学行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危害着高校的体育工作。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观察、访谈发现,部分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差,学生对体育认识不足,体育课教学内容重复枯燥,体育设施短缺,课时少,专选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等是学生厌上体育课的5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发展、学生主体需要和新课程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探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并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师体育专业的学生如何适应当今体育教学工作,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一些中学体育教师的访谈和调查研究,了解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并综合分析了高师体育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及其现状。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教师的人格特征及人格魅力入手,着重了解体育教师突出的人格特征,分析了体育教师人格特征及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价值影响,以促进体育教师自我意识的形成及人格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几所体育院校学生在体操练习过程中协调美、姿态美和心灵美等美育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体操教学对学生美育价值的影响程度及原因,以期使得美育在体操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