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表情     
马振国 《山东教育》2009,(7):115-115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自己从小与发妻芸情投意合、两小无猜。两人订婚后,有一次沈复随母亲到舅舅家走亲戚(芸为其舅之女),晚上肚子饿了找吃的,佣人端上一碟枣子果脯。沈复嫌甜,难以下咽,芸看在眼中,悄悄扯扯他的袖子,将他带到自己的闺房内,拿出一碗热粥和小菜给他吃。  相似文献   

2.
芸娘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人,她的身上处处闪耀着“新时代气息”的光芒。这种“新时代气息”的产生,一方面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及芸娘自身成长背景相关,一方面和丈夫对她的“纵容”分不开。芸娘的“新时代气息”显然具有积极的时代社会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与沈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俞平伯与林语堂的介绍,清人沈复与他的《浮生六记》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不仅赞赏有加,而且还将它译成英,广为传布。林语堂受沈复笔下的芸娘影响最大,主要是她的贤德、风韵、乐而忘忧的人生观等方面。另外,独抒己见、善写生活琐屑、亲近自然、体察物性、笔调从容平淡,这也是林语堂与沈复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作家周思的《红线》脱胎于中国古典名著《浮生六记》,借用佛教的转世轮回的概念使沈复,芸娘和憨园转生为文物鉴定专家沈复灵、澳大利亚画家鲁斯和歌星韩。本文从《红线》中的中国女性韩出发,剖析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沈复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生六记》(下称《六记》)仅薄薄一小册,且残缺不全,仅存前四记,然而却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遥深之作。影响遥深,但作者沈复(字三白)却又非文坛中人。生活于清中叶乾嘉年间的沈复,一生多以任低层幕僚为业,曾短期为商,失业无以为生时也曾鬻字卖画作糊口计。从真正的写作意义上讲,《六记》是他仅有的一次写作,是他的首唱同时也是他的绝唱。多少文坛中人其人其文为时间无情抹去,鸿爪了无,而作为非文坛中人的沈复竟以其仅有的一唱而获久远的流佈,当然绝非偶然,其人不可不论。 沈复其人不可不论,然而历来论之者不仅少,而且过于简略。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沈复一介贫士,身前泯然无名,死后数十年有人在冷摊上发现《六记》残稿前四汜,辗转传抄,后更叠相付印,世人方知有其人,而这时他的许多方面已难考索了。二是《六记》虽是自传性散文,保存了若干资料,然而他对芸娘刻划得甚为光彩照人,将论者的注意力集注于芸娘的形象上了,从而造成了对他本人的忽略。现试小论,或可补缺一二。  相似文献   

6.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的女主人公陈芸是沈复的妻子,书中的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被林语堂先生评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多个方面对书中这一女性形象的"可爱"之处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虽然历史上关于沈复的记载极少,但是他在《浮生六记》中自载出生于"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所以推测他必定受过系统而优良的封建教育,工于诗画和散文,且有过漫长的幕僚生涯.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沈复也许没能走上理所当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但他与妻子芸娘二十三年间温情浪漫的琐碎点滴绝对是他理想中爱情婚姻最好的模样.本文以沈复自传性质散文《闺房记乐》为切入角度,初步探讨封建知识分子的婚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夏冰 《学子》2014,(3):38+45
正【提出思考?】假如以"的我"来写一篇作文,大家会如何写呢?加入要在"的我"的空格线上填上一个词,你会填什么呢?先看一篇作文:【范文引路】别人眼中的我何佩珊户口本说:何佩珊,女,汉族,出生于1999年6月11日。爸爸说":我们家的女儿啊,就是聪明可爱,那么难的数学题都能做出来,真是比老爸强多了!"妈妈说":你是一个女孩子,怎么坐没坐相!躺在沙发上不说,还把脚搭在沙发背上,象什么话?!"弟弟说";姐姐啊!一个字——懒!她整天指使我做这做那。不过她不让我做事的时候还是挺疼我的。"同学们说":猪!"仅此一字足矣!狗说":小主人对我很好,她平时老爱和我一起玩。"  相似文献   

9.
沈复《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中不可多得的自传体抒情之作,书中"余"与芸娘伉俪情笃,追求自由,却难为封建卫道士所容,终于难逃其悲剧命运。二人两次吃粥时的不同境遇令人唏嘘,书中所抒写的女性命运与人生处境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里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记“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  相似文献   

11.
<正>聚会都是为了告别。——米兰·昆德拉芸是我的朋友,我们对别人说起"我最好的朋友是……"时,总会默契地在"是"后面填上彼此的名字。我在芸的生命中独一无二,芸在我的世界里排老大。就在我和芸认识的第一个十月的,她就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我:她喜欢上了坐在她后面的男生——小叶子。  相似文献   

12.
知识卡片     
缠足陋习的由来  缠足陋习始于五代时期,始作俑者,即“发明者”,是唐后主李煜的宫妃窅(窈的古体字)娘。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地位的词人,人称“风流才子皇帝”。他不但把主要精力扑在文学上,而且喜欢把自己写的词在宫中编排成歌舞,让宫妃们演唱。宫女们要得宠就得能歌善舞,一时间使南唐全国上下兴起了歌舞之风。窅娘因美貌被选入宫,她身材尤其窈窕,故名窅娘。为了得到李煜的宠爱,她挖空心思想出个缠足的主意。她以绢帛死命将自己的双脚缠起,使其变成新月形,然后咬牙忍痛练习跳舞。在一次晚宴上,窅娘以独特的婀娜舞姿引起了李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路乞今年65岁,是一位可爱的外国老头。退休前,他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名片上的头衔为"法学博土"。二十多年以前,路乞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用他学到的汉语自我形容是一种"缘分"。遂决定退休后定居中国,并爱上了一位中国女人。"路乞"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意思是"路边的乞丐"。我是在电视上认识这位老人的,其时他正带领上千名志愿者在南方的一座城市沿路捡拾垃圾,志愿者中包括教师、警察、官员、学生和儿童,还有下岗工人。路乞和志愿者们所  相似文献   

14.
用心作文     
<正>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美国学生琳达在昆明进行交流时,看到中国孩子画技很高,就出了一个命题"快乐的节日"让孩子们画。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画的都是"圣诞树"。原来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当琳达把墙上的圣诞树遮盖起来后,孩子们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由此,黄博士得出这样一个训练模式: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  相似文献   

15.
郭华悦 《良师》2010,(8):16-16
他是个有点名气的小画家,作品出现在各大画展上,画的是各式女子,或丰腴,或瘦弱,或楚楚可怜,或巾帼豪气。她喜欢他的画,后来更成了他的女友。每次和他在一起,她眼中都写满了崇拜和幸福。在两人的关系中,她始终是仰视的姿态,把自己的心放得低如尘埃,只为了博君一笑。  相似文献   

16.
池塘里住着一位快乐的青蛙王子。荷叶是他飘荡的小船,荷花是他清香的卧室。他每天不是跳下水和小鱼儿捉迷藏,就是蹦到岸边和小蜻蜓追逐嬉戏。有一天,池塘边走来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她长着一双星星般明亮的眼睛,脸上洋溢着玫瑰花一样灿烂的笑容。她每走一步,长长的金色卷发就会随着微风在肩上飞舞跳跃。她和小鸟一起歌唱,歌声甜美清脆;她和蝴蝶一道起舞,舞姿轻盈优美。青蛙王子正坐在水中央的荷叶小船上,他远远地看到了金发的小姑娘踏着轻快的脚步走过池塘。“她是多么可爱啊!如果可以天天和她一起玩,那该多好呀!”青蛙王子暗暗地想着,“可惜,…  相似文献   

17.
妮妮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小女孩,有着炯炯有神的眼睛,红扑扑的脸蛋,可她看起来好像不快乐。小文是一只蚊子,他看妮妮书本上的字,已经差不多都会了,它急于想认识妮妮,看到她的墨水瓶没有盖,便用自己的身体蘸些墨水在纸上写了“Hello”,拖着他那筋疲力尽的身体把纸递给妮妮。  相似文献   

18.
黑马     
2011年"快乐女声"的舞台上,冲出了一匹黑马,她就是来自云南保山小镇的段林希。她劈波斩浪,成为中国乐坛的一颗新星。她,清新而可爱。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理了个锅盖头,笑起  相似文献   

19.
还记得东京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金的射击运动员杨倩吗?对,就是那个戴着可爱的胡萝卜发圈、爱笑爱"比心",说自己"趁着清华大学放暑假去东京拿几块金牌"的小姐姐. 一说起她呀,华舍小学的许多同学都会一下子兴奋起来,特别是学校射击队的"资深队员"们,不仅视杨倩为偶像,有的还和她一起合过影,甚至一起训练过呢!  相似文献   

20.
我欣赏一本书,书名叫"浮生六记";我欣赏一个人,名曰沈复。沈复是一个贾人,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只留下了一本书,书中记录了他生平的悲欢离合,他的各种喜好,他闲适而纯粹的一生。这本书,便是《浮生六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书中第二章的开篇,依旧历历在目。少年的沈复,夏日里,看见帐中蚊子盘旋,便想象作晴空飞鹤;院落中蟾蜍相争,想象自己缩小,如睹巨兽互斗。这样的天真童趣,虽未脱童稚,却表现了沈复不同寻常的才情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