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之间的名分和角色定位,提倡"君君臣臣",并认为臣子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道事君"。孔子强调臣子要做到"忠",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忠"不只是忠于国君一人,还要忠于国家和天下百姓。臣子对君主的"信"不只是局限于小信小义和小礼小节,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之大信大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盛赞管仲 ,因为管子具有恢宏之志的大仁 :立志兴齐 ,佐桓公成霸业 ;以民为国本 ,藏富于民 ;富国强兵 ,巩固社稷 ;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官山海”,资源国有 ;重农业 ,广产粟 ,带百业。其政策合宜时势 ,使齐国常强于诸候 ,斯述均源于文献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的管仲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为后人传颂。入宋以来,赵宋王朝积贫积弱,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对峙中处于劣势地位,管伸“攘夷狄”的成就多次为宋人提及。现以《全宋诗》为中心,辅以其他宋代典籍文献,勾勒宋代诗人对管仲功业、品德、治国政策等的评价和接受,为分析宋代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特征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4.
东周春秋之世,管仲(公元前730年——前645年)相齐执政凡四十年。善于治国,战略目标明确,经济管理有道,方针政策可行。成效显明,政绩卓著。佐桓公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威霸华夏。管子功延后世,多有宗法。孔子赞之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矣。”《史记·管晏列传》文曰:“管仲既任政相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梁启超在其《管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孔子在《论语》中对"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论述,参照《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关于管仲的一些事迹,从而考论孔子论述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之器小哉"的依据之所在,从而让人们看到孔子心中一个完整的管仲形象——"器小"的仁者。  相似文献   

6.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7.
汉朝刘向的《说苑》里记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 "现在的臣子,谁能算得上贤?"孔子说: "以前齐国有鲍叔牙,郑国有子皮。"子贡又问: "难道现在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不是吗?"孔子说: "荐贤者方为贤。我听说鲍叔牙举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但没有听说他们推举了什么人?" 管仲为春秋时期的齐相,他辅佐桓公大事兴革,以"尊王攘夷"之策,使桓公"九会诸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讲究礼制,“华夏”一词本身就有“礼仪文明之邦”的含义,如《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孔子曾这样赞扬管仲的历史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地区的民众很可能像其他民族一样“被...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齐国的沃土上,曾培育了两个著名的宰相:管仲和晏婴.管仲勇于进取,具有开拓精神;晏婴善于守成,握有制衡之术.管仲辅桓公一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开春秋齐国首霸之大业;晏婴佐灵、庄、景三朝,委蛇其间,寻隙而立,危而不亡,仍使齐国“垂衣裳朝诸侯”.二人皆列齐国名相,同为我国先秦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因而研究管晏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关于管仲的政治思想,笔者已有专论,本文就晏婴政治思想的几个方面予以探讨,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