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①,遂入郢②,昭王出亡在随③,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④豕长蛇,蚕食天下,征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⑤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⑥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存抚楚国,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侍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  相似文献   

2.
谭虎 《家庭教育》2014,(6):46-46
据《论语子路·第十三》记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樊迟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端正规矩,办事认真谨慎,待人忠厚诚恳。即使到了夷狄之地(泛指我国边远地区)那样险恶的环境中,也不能轻易背弃。”在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以“恭”“敬”“忠”三个道德目标为基本内涵,反映了儒家对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与道德操守。  相似文献   

3.
广州95中是所 D 类学校,生源不太好,老师教起来深感头痛。学生因为惯性,上了高中读书也不认真,调皮捣蛋倒花样百出让人叹为观止。随便举两个例子吧。一次上课,课文知识涉及到三国,我向学生提问:“三国时吴国的最后一个君主——也就是亡国之君——是谁?”学生自然在台下大翻白眼。我不死心,又为他们引路搭桥道:“我们都知道,三国时,魏属曹氏,蜀归刘备,吴乃孙权。那它的亡国之君肯定姓孙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一篇对历史人物——光绪皇帝论评的力作。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材料的分析研究,充分肯定了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对“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政治主张的支持和赞同,肯定了光绪皇帝在维新变法中坚定、果放的态度,认为他不愧为一个“爱国之君”,并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演变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对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贡献,下面就此作一简单论述。 一、“君心”史观 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 史观,他把“君心”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帝王之心决定历史的治乱兴衰,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天下之事的正与邪都取决于皇帝的“心术”,“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相始终的。 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只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君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样才能使天理流行,达到光明的王道政治,而君心不正,则是人欲横流,必然导致黑暗的霸道政治。 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  相似文献   

6.
性善论是黄道周孝道思想的形上基础,他认为至纯至善的天地之性流行于人而成为人之性,坚持性善一元论,反对宋儒的二元之性;他认为“敬”是孝道的情感依据,道德之目以敬为本;黄道周将孝道的实践形态分为事亲以敬和事君以忠两个层面:事亲要“敬身”、“敬养”和“严父配天”;事君则移孝作忠并且要敢于诤谏.  相似文献   

7.
“以君之灵,不有宁也”句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言晋于是年三月攻破曹国,晋文公为报僖负羁“馈盘飧置壁之惠”,令军士毋入僖负羁宫邸。大将魏仇、颠颉一怒之下火焚僖家。魏仇胸部负伤。文公怒甚,欲杀魏氏以正军法,却又怜惜他的才勇,于是派人去看魏仇,若伤势沉重,那就索性将他杀掉。魏仇度知使者来意,乃“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  相似文献   

8.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亚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吾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躇。  相似文献   

9.
“死”辨     
《殽之战》中“其为死君乎”,课本注为“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心愿)吗?”这个注释错解了“死君”之义。在先秦时代,对“死”的称呼是很讲究等级的,不能随便乱称呼,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平民死才称死。晋文公是诸候王,怎么能称其死为“死”呢?“死君”应解为“忘记先君”。《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中  相似文献   

10.
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坚守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和“君国一体”的原则,不为卫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李陵“君臣以利相交”的价值观所影响,他拒不投降,既是为君,更是为国,已足够伟大。后人评价苏武,应该做到“论迹”重于“论心”,在肯定苏武拒降的崇高意义的同时,也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苏武价值观里的愚忠成分,不应对其盲目崇拜,也不应以现代人的标准苛责苏武。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生于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春秋末期,深切地感到,要使广大的民众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从而使整个社会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局面,必须要有“存仁心,行仁政”的人君和各级官吏。要有这样的人君和官吏,就必须兴办新型的学校来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至今熠熠生辉,富有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嘶——,怎么搞的,这题这么难!”A君顺手撕下一张稿纸,揉成一团,潇洒地往上一掷,纸团作起了“竖直上抛运动”,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滚落到B君的脚下。“真缺德!”B君漫不经心地抬起脚,又让纸团作了一番“加速运动”,最后停在C君的脚下。“现在的人真自私,自己的纸往别人那儿扔”,他正要助纸团一臂之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五册《触龙说赵太后》有句云: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课本:“恣”注为“任凭”;“使之”注为“派遣他”。均是。独独于难解的“所”字未予注释。从语法结构上看,“所”不能与后面的“使之”结成一个语义单位。“所使”是名词性的词组——所派遣的人,它不能再带宾语,且与后文的“之”(长安君)抵牾。看  相似文献   

15.
小时了了①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e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  相似文献   

16.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17.
陈定宏 《教师》2008,(16):110-111
尼采美学以酒神精神为出发点,体现出对生命的肯定和辩护。酒神狄奥尼索斯表征着人身上一种巨大的原始生命力。一种消解个人主义的狂欢,一场人与神、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迷醉。李白号称“诗仙”,多以酒入诗,常常借着酒使其达到通灵的境界。酒之于李白,不仅成就了他的好诗,而且也是他不称意人生的一种慰藉。李白诗中的酒,不但为了借酒浇愁、纵酒享乐,更是蕴含着强劲的生命力和悲壮之关,实现了他理想中君与臣、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场幻梦。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民主思想最激进的学者,《原君》一篇最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原君》从理论上大胆批判了君主制的罪恶和忠君思想的荒谬,尖锐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而且还说“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这实际上已提出了生命无贵贱,人权平等的思想了,清末的民主改革维新派接受了黄宗羲的影响,却没有彻底反君。黄宗羲彻底否  相似文献   

19.
博士后印象     
未见张海涛其人,先闻张海涛其名:北大的高才生、留美的博士后、志愿从美国回到茂名乙烯、30多岁未成家等等。有热心的人把他介绍给我的朋友君,君却犹豫。由此,在我的印象中,张海涛拥有着茂石化唯一的最高学历,却是个长得不怎么样或许还很土的书呆子。那天吃饭,君把他带来了,一见面,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感觉,只见他敦敦实实的,还长了一副娃娃脸,挺顺眼的。“你好。”一副很有穿透力的嗓音,不亲不热,却也不亢不卑。令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学历的差距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给人一种厚重、安心的感觉。事后,我对君说:“这样的男…  相似文献   

20.
郭嵩焘以“近代著名外交家”闻名于世,其主张开放、向西方学习、攘外必先求自强自富和讲求以礼、理相待的“诚信”外交思想,是在中国贫弱的历史条件下为控御夷狄、使曲在彼的权宜之计。目的是想为国家争取到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蓄积其势”,以图国家再度强盛。这些观点在当时有着一定的时代进步性。但他也忽视了对外来侵略采取反抗斗争手段的重要性,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