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文心雕龙》语境思想的研究多关注其语境适应论和静态语境的构成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勰的语境思想是多维的而非单一的。在关注其语境适应论即纯粹语境观的同时应该结合《诏策第十九》和《谐隐第十五》等篇发掘其不纯粹语境观,即文化语境变异观。刘勰的动态语境观既指语境是语用过程中的动态变量,又指语境构成因素的情境变异;既指语用主体对言语交际诸因素综合体的认知状态,又指言语交际中主体客体交融过程中的语用综观。  相似文献   

3.
释“势”——从《文心雕龙·定势》篇看风格的客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中,《定势》可看作《体性》的姊妹篇。《体性》篇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定势》篇则论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体性》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文如其人”的概念的发展,所谓“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以贾谊等一大批作家来做例子,证明了这点。二是语言修辞风格的提出,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体,这是刘勰的创说,(在这以前,曹丕、陆机仅就文体的角度上说过)为以后司空图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了“体由性定”的文学思想。按行文的内在理路,刘勰应该阐明文体创造的根本动因,即创作者的思想情性问题,但是刘氏选择用低层次的“形式训练”(摹体以定习)的办法来创造文体,并视之为“文之司南”。故此,刘勰在阐发如何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上,出现了理论漏洞,这是刘勰在面对理论困境时使用了“分身术”的缘故。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质性》诸篇对《体性》篇的理论漏洞做了修补。  相似文献   

5.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之《体性》是关于作家风格与个性的专论。《体性》篇中提出了风格的八种基本类型.阐明了风格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探索了作家个体风格相异的形成原因。其价值意义在于:一、对创作规律及其本质的揭示:二、符合实践论的认识论;三、具有开创性。一个作家要写出风格独异的好作品.就务必历练生活,陶冶情性,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7.
拟以刘勰《文心雕龙》中专论文学风格和风骨的《体性》篇、《定势》篇、《风骨》篇为研究对象,并以一些作家作品为例,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探析风格,说明并阐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从风格、文体、风骨三方面分别论述与作品的关系:具体解释风格"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体"即体成势,自然之趋";风骨"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涵义和对创作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原道》篇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周振甫先生对于此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他也指出刘勰《原道》篇中的两处局限之处,一是刘勰“道”的观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点为刘勰将“自然之文”与“人之文”相提并论。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古典文学批评的一种态度——“了解之同情”,这种指导方法为现代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从还原背景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刘勰为什么有这种“不科学”的观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受《易传》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吸收了汉儒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这些既是刘勰《原道》篇形成的思想根源,也导致其蕴含了两点被后人批评的消极之处。  相似文献   

9.
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刘勰写作《隐秀》篇的主旨,是在提倡一种中正的写作之美,并提出如何创造这种写作之美的对应策略。据此,可以纠正当前将“隐秀”视为各种风格类型的意见。“隐秀”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主张的“雅丽”写作美学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杰出的古典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写道: 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这是关于文学创作风格的专论,也是研究艺术个性问题的专论。如此自觉而又如此深入地阐述文学家气质,才情,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这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还是第一篇。曹丕的《典论·论文》曾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都有其“体”,表现在创作上便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曹丕虽然已经触及到艺术的个性问题,但并没有把问题展开,且过于强调作家的才性,也不够全面。刘勰的《体性》篇则全面  相似文献   

12.
莉吉娅·弗拉季米洛夫娜·斯捷任斯卡娅(ЛидияВладимировнаСтеженская)是21世纪俄罗斯新起的年轻一代汉学家,她于2015年出版专著《中国文学雕琢的思想:从〈文心雕龙〉选篇看刘勰的文学观》,对刘勰文学观做了总体论述,并对《文心雕龙》主要的文学和哲学概念范畴进行了解析。书中对《文心雕龙》“枢纽论”的《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以及《总术》篇和《序志》篇做了全文翻译和注释。本文介绍其对《文心雕龙》产生时代、作者身世的考证,俄罗斯国内外研究概况,《文心雕龙》书名解析,以及“枢纽论”各篇篇名和内容的译释。  相似文献   

13.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是刘勰首开先河地以专篇形式论述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是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的理解关系到对刘勰整体文艺理论思想的全面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比兴》篇之“比兴”观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对未来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对中西诗学理论的交流失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体性》是研究作家情性与文章风格之间关系的专篇。刘勰在该篇中既指出体由性定,认为才、气、学、习是风格形成的四个主观因素,又首创性地提出文章风格分类的"八体"理论,肯定典雅和远奥,贬抑新奇和轻靡。该篇不仅倡导了一种为情造文的创作观念,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文章风格的生成原理,而且对作家文风的整体把握和多样化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后世风格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确切理解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所描绘“七龄之梦”的寓意,对研究刘勰生平思想及其文论主张,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据《序志》篇“予生七龄,梦彩云若锦”与上下文句之间的脉理逻辑关系,并结合古来多以“七龄”智术超伦为“神童”代称此一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刘勰所谓“七龄之梦”,其意乃在突出自身年幼聪慧、文才优异.此与《文心雕龙》全书尚“才”崇“文”思想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9.
风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同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手法、题材选择、语言运用等有着密切关系。刘勰的风格论着重从语言、文体、性情、标准几个方面观察问题。现浅论如下。 一、风格的语言论 刘勰的风格论的构成要素有两个:意义和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以下凡引《文心雕龙》只注篇名)小说:“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日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刘勰提出的八体,也就是八种风格。这八种风格的构成要素就是意义和语言。刘勰在论述典雅这种风格的形成时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体性》)。他指出典雅这种风格,是内容符合经典,语言雅正。这是从学习和取法儒家经典获得。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说:“义归正直,辞取雅训,皆入此类。”“义归正直”就是意义要正确,“辞取雅训”就是语言要规范。典雅这种风格就是由这两者构成的。刘勰论述远奥这种风格形成时说:“远奥者,馥彩典文,经理玄宗者也”(《体性》)。这就是说远奥这种风格是文辞深远,意义玄妙,以道  相似文献   

20.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原道》篇是《文心雕龙》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之首,而且列为全书的第一篇,这说明《原道》篇在全书中的重要性。“原道”是《原道》篇中的核心论点。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