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英语动词语态历来是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论文从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的基本思想出发,对动词语态的选择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英语动词语态历来是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论文从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的基本思想出发,对动词语态的选择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动词表征事件,涉及到事件主体、方式、结果等因素,不同因素的突显是多义性产生的动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以及运动事件理论,以英汉多义动词“run/跑”为例,两者都在共性突显运动目的、速度和结果方面延伸出了基本相同的义项;但是英语“run”在时间、位移、状态、路线,而汉语“跑”则在方式、方向方面进行个性突显,使两者有了不同的义项。同时由于英语“run”比汉语“跑”在突显时延伸出的语义更加具体,因而比汉语有更多的义项。  相似文献   

4.
英语动词语态历来是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文章从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的基本思想出发,对动词语态的选择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作了初步探讨。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则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语态形式正确地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英语名动转用应是这样一种机制:使用者把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这一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使用者将“原生名词的意象(图形)─生成动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转化为“生成动词的意象(图形)─原生名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  相似文献   

6.
英语动词短语省略结构常出现在并列句、附加疑问句或简单句中。从图形—背景理论研究视角出发,结合上述三个句式层面深究英语动词短语省略结构衍生的认知成因。研究发现,英语动词短语省略结构的概念化过程既与认知主体建构双层图形—背景联结,又与认知主体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只是于涓微之处略有差异。依托图形—背景理论不仅有利于查究英语动词短语省略结构的认知理据,更能彰显该理论强大的语言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7.
黄海燕 《英语辅导》2010,(2):135-137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和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对带“Upon”短语动词的语义进行认知分析。研究发现相关短语动词中有14个义项,这些义项对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小品词on为切入点,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意象图式和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对带on的短语动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发现相关短语动词中有17个义项,这些义项对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瑞彪 《海外英语》2013,(4X):132-133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被用来阐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不同语言现象。近年来,图形-背景理论已被应用于翻译实践。该文通过实例分析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简单句、英语复合句和英语长句的汉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阐释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框架理论不同于只注意句法图形和背景的图形/背景理论,而是更多地注意同属一个框架的不同动词的意义问题;又不同于形象/基底理论分别处理认知过程不同层次上的问题,而是描述统一的句型观;也不同于突显理论在每个层次上几乎只关心两个突显实体,在句法层只关心句法图形(主语)和背景(宾语),而是关心更广的范围,包括间接宾语和状语。事件框架分析中的注意窗理论把地点状语视为位移事件框架的路线成分,分析事件框架中某一部分前景化的认知过程,认为在语言表达中,说话人可以用显性表达把路线的某部分前景化,即开启“注意窗”。框架和注意窗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对语言表层结构较有解释力的理论,能够解释表层句法选择的动因。一些传统上不能很好解释的句法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了图形-背景理论的相关定义,讲述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图形-背景理论。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和背景,图形-背景理论的原则,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以及结论。本文分析了一些研究者关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观点,并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的空白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的重要内容,任何知觉场都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组成,被感知的区域称为"图形",被忽略的部分称为"背景",两者不可同时被感知。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图形与背景理论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探究。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中国经典诗词的研究,探讨图形-背景之间的基本关系对经典诗词意境的形成以及读者在理解诗词意境焦点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说“剔”字     
"剔"是一个具有很多义项的动词,作为一个义项众多的动词,"剔"的语义发展有自己的一个演变过程,即动词"剔"语义扩大,使用范围宽泛的一个演变的过程。下面就从"剔"的本义说起,通过探讨其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以及词义发生变化的原因,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剔"字。  相似文献   

14.
汉语空间语言结构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在对汉语空间语言结构“在……上/下/中(里)”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汉语空间语言的认知基础及其组织原则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了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功能,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将正常语序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形成句末焦点,达到最佳凸显效果,引起听者对图形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再说”最初是一个结构,后来词化为一个词。一般的词典上列“再说”为两个义项,但实际上“留待以后处理”义的“再说”有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应该看做不同的义项。主要考察包括结构在内的“再说”的四个意义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借助认知理论、去范畴化理论、语法化理论等,试图明晰“再说”的发展脉络、再现其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移动动词与上古汉语的类型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事件整合类型学理论研究上古汉语,对72个移动动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在上古汉语移动动词的义项中,携带离开、到达、路径等各类途径信息的占绝对优势,因此,上古汉语中存在一个具有构架功能的移动动词系统,是动词构架语言.同时,我们还发现,上古汉语的使用者,在认知一个运动事件时,更关注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其来源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动词“打”的义项繁多。它的主要义项有三: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3.“殴打、攻打”。由于各个义项的论元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句法特征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打”的第二个义项出现了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交替的现象,而作格动词又与被动句中相应动词的句法特点有很大区别。了解这些复杂因素,有助于“词库”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黄海燕 《海外英语》2012,(1):262-263
该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为指导对带up短语动词的语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关短语动词有12个义项,这些义项对短语动词语义形成与扩延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图形—背景理论可较好地解释诗歌意境凸显背后的认知因素。本文从词类、句式、语篇三个维度探讨唐代边塞诗歌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及诗歌中意境得以凸显的成因。词类方面,动词和形容词在图形的凸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句式方面,问句、条件句及感叹句体现出图形—背景关系;语篇方面,唐代边塞诗歌诗篇前部分描写景色,形成语篇上的背景,并将重心放在诗篇末尾,突出语篇上的图形。图形—背景理论在诗歌意境凸显上有较强的解释力,是诗人谋篇布局的重要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