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郑义 《学习之友》2008,(9):25-25
在澳洲听说这么一件事:澳洲的警察是比较愿意为人民服务的、包括为中国人服务,可是后来,却提到中国人就冒火,就不太愿意搭理。原来,有一些中国人在那边生活时发现,如果他装作不太懂英文,去向警察打听地方,显出茫然的样子,那警察就会用车把他送到目的地去。于是很多中国人为了省钱就这么干了。  相似文献   

2.
有过这样的设想吗:假如霍金是中国人?有人说:“假如霍金是中国人,那中国也就物理数学大丰收了。”我想说的是:幸亏霍金不是中国人!假如霍金是中国人,那霍金就不是霍金了,也就没有了“果壳宇宙”的理论,或许人类的进步也将减速。恕我直言,中国人看霍金十有八九是因为他的残疾,看霍金就相当于看保  相似文献   

3.
一夫 《小学生》2008,(1):64-64
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上帝为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但上帝又不愿意让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因为他担心得到得太容易了,就不懂得去珍惜。于是上帝把天使们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的地方,让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上帝回答说:“不,不能这么做。因为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  相似文献   

4.
小鱼 《小学时代》2009,(2):30-31
“大胆的歹徒居然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抢劫。”听到案件的介绍迪克火不打一处来。也难怪,在居民小区的绿地发生严重的抢劫杀人案,太让警察的威信扫地了。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似乎不太愿意为别人鼓掌。某学术研究机构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懂得或根本就不善于欣赏别人的人占了6成以上。有些人在谈及诸如仕途得意、职场如意之成功人士时.大为失落和不悦,甚至说“这小子,谁知道他是走了哪门子狗运……”  相似文献   

6.
说爱国     
一天在大学餐厅吃午饭,看到本系一台湾学生一个人坐在那里,就主动过去,坐到他对面,和他聊天。我对台湾同胞向来是有好感的,至今还有两个极要好的朋友在台湾。毕竟同文同种,如一家人一般。但这次的谈话却并不愉快,这位老兄时时表现出一种故作的优越感,时不时就“我们台湾人”怎样怎样,“你们中国人”怎样怎样。后来我索性问他:你不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吗?他的回答很干脆:“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台湾这么发达,我作为台湾人感到很骄傲,你作为中国人感觉怎么样?”感觉怎样?!做中国人就要低人一等吗?一激动,那些“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的道理便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2009,(11):6-6
【中新社】据《澳洲日报》报道,近日澳洲国家统计局的季刊(澳洲社会趋势)发表报告指出,“2007~2008年度,共有4.4;5名中国人和印度人获得了澳洲永久居留权,其中36%是在澳洲本土递交申请的,且大多是学生。”移居澳洲的中国人呈现出女多男少的现象,男女比例为85:100:而印度移民正好相反,男女比例为137:100,报告还指出,和其他澳洲人相比,中印两国移民的受教育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纳税人”意识与敬业精神荒原中国的平头百姓“纳税人”的观念是不强的,有人也许就没有。西方国家老太太丢了描可以理直气壮的打电话找警察上树捉描,因为她是“纳税人”,理应为她服务,中国老太太大概没有敢这么作的。有的国家上街吃饭、买东西给你的发票上写得清清楚...  相似文献   

9.
吃药的警察     
米加病了,妈妈喂他吃药。米加不愿吃,妈妈吓唬他:“再不吃,我就叫警察来了。”米加问妈妈:“这么苦的药,警察真的很喜欢吃吗?” 吃药的警察  相似文献   

10.
从默片时代开始,中国人形象就以“他者”的身份开始出现在美国电影中,在“我”的注视下,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大多呈现为负面形象。在《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元素,作为美国影片“我”眼中的“他者”,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误读依然存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这个他者更多地表达了“我”对社会及周围关系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11.
俱乐部     
幽默谁不愿意“艾尔姆”,妻子问道,“你怎么不再和泰德下棋了呢?”“你愿意和一个赢了就趾高气扬,输了就赖帐骂人的人下棋吗?”丈夫反问。“噢,当然不愿意。”妻子明白了。“他也不愿意。”丈夫回答。 (高良荐)  相似文献   

12.
在澳洲,接触最多的人,除了房东,就是这个Matt了。其实Matt的全名应该是MatthewCowon,只不过,我们这些人中从来就没人叫过他Matthew,因为他说这称呼显得太疏远;也没人叫过他Mr.Cowon,因为他说这又太沉重了,受不起。总的来说,他是个很有趣的人,而且长得很不错。Matt是我们的老师,他当老师很尽职———陪我们玩,也带我们玩,当然,教我们学英语是他的主要工作。只不过,他上课和玩区别不是太大,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老师的威信。Matt的课上得很不错,很全面———不但告诉我们澳洲的历史,比较浅显的地理知识,培养我们说话、写…  相似文献   

13.
当铺     
“你去当吧!你去当吧,我不去!”“好,我去,我就愿意进当铺,进当铺我一点也不怕,理直气壮。”新做起来的我的棉袍,一次还没有穿,就跟着我进当铺去了!在当铺门口稍微徘徊了一下,想起出门时郎华要的价目——非两元不当。包袱送到柜台上,我是仰着脸,伸着腰,用脚尖站起来送上去的,真不晓得当铺为什么摆起这么高的柜台!那戴帽头的人翻着衣裳看,还不等他问,我就说了:“两块钱。”他一定觉得我太不合理,不然怎么连看我一眼也没看,就把东西卷起来,他把包袱仿佛要丢在我的头上,十分不耐烦的样子。“两块钱不行,那么,多少钱呢?”“多少钱不要。”他摇摇…  相似文献   

14.
一皓 《师道》2011,(1):6-8
见到何文浩,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本以为一介文弱书生,没想到却是高高大大、烟不离手的壮汉。电话几次打到他家,都找不到他。他爱人说:“没回来,还在学校。”“高考都结束了,学生都放假了,还去学校?”记者问。“他就爱在那儿呆着,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寒暑假中要找他,也得去学校。真可谓“三百六十日,夜夜当秉烛”。  相似文献   

15.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那个故事:阳光下,被海浪冲上岸的无数条小鱼,闪闪发光。一个孩子走在海边,不时弯下腰,捡起一条条小鱼,扬手扔出去。鱼儿在空中划一条优美的弧线,落入海中,快乐地游走了。有人见孩子太辛苦,就去劝他:“这么多鱼你捡得过来吗?再说了,费这么大力气,谁在乎呢?”孩子头也不抬,边捡鱼边说:“这一条在乎,这一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一位心理学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也讲了这个故事,他说:“不论是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员,都不能拯救所有的人,但只要有一些人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不同,这就够…  相似文献   

16.
这么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还不能相守?她不明白,他也不明白. 最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突然宣布自己的婚讯,对方是他的初中同学,没太读过书,然而清秀温婉.他说他的心已经死了,化为尘土归为石,他愿意凿成千片万片筑巢,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在巢里坐镇,贤妻良母更好.  相似文献   

17.
有个罪犯,因作奸犯科,而被法官判了死刑。罪犯听到判决后,大声喊冤,他气愤地怒吼:“我不服气!这太不公平了!我从小就是被人遗弃的孤儿,在平民窟里长大,老师、同学们都瞧不起我,没有人愿意接纳我,才逼得我走绝路!老天太不公平了,我不服气!我死不瞑目!”法官听了,让罪犯静下来,并抬起头看着他,法官用平静的口吻说:“我也是孤儿,我小时候也在平民窟里长大的!”  相似文献   

18.
三、晚期这一时期的澳洲文学作品有一重要特点,即政治化倾向很浓,凡有中国人出现或表现中国题材的作品,中国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无不受作者的政治倾向所左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亲其者则其笔下共产党人形象佳,国民党人形象差,反之亦然。这一现象五、六十年代尤为突出,七、八十年代有所松弛。另一方面,“白浪”政策于60年代后期解体,澳洲于七十年代初与中国大陆建交,政策走向多元文化,强调澳洲是亚洲的一个部价,应与亚洲加强联系,因此促成了七、八十年代澳洲的文学中产生了两个新品种,一是“亚洲写作”,一是“移民文学”,…  相似文献   

19.
某大公司老板有急事要找一名职员,他拨通了这个职员家的电话,听到一个孩子低声说:“喂?”老板问:“你爸爸在家吗?”“在。”小孩悄声说。“请他接电话好吗?”老板问。令老板惊讶的是,小家伙低声说:“不行。”老板想跟一个大人说话,于是又问:“你妈妈在家吗?”“在。”“请她接电话好吗?”小家伙又低声答道:“不行。”老板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一个人在家,决定让照看孩子的人捎个口信。“家里还有别人吗?”老板问。“有,”小孩低声说,“还有一个警察。”老板很奇怪怎么会有警察在这个职员家里,于是问:“让那个警察接电…  相似文献   

20.
《忏悔》     
一个无辜者将被处死,只有一个罪人才能救他。 有一名无辜者被投入了监狱,就有一名罪人被留在了外面。他不明白警察和起诉人为什么会抓错人.当然他也不在乎.只是有些不相信他能这么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