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哈瑾 《出版广角》2016,(9):64-65
21世纪以来,随着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的普及,我们进入了多屏环境的时代.多屏环境使电视节目传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新的传播环境下,人们对电视节目传播的研究也在更新.本文通过分析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对体育节目传播提出了一些改革策略,以期促进体育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快节奏发展的社会压缩了系统化阅读时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汲取知识的需求,不得不利用通勤、等候等碎片化时间来获取各类信息,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常见状态。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各类资讯,这也正适合了如今人们的阅读现状。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客户端的崛起,更催生了竖屏影像的碎片式浏览。竖屏与短视频的结合,满足了人们单手操作的简单需求,同时以其独特的审美效果,更强的交互性,更生活化的叙事,在碎片化阅读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受众的喜爱。如今,竖屏影像借助短视频与碎片化阅读的发展风口,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在未来,竖屏影像或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庆 《今传媒》2017,25(11)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新的媒体形式——网络新媒体.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多元化,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更为重要,这也为商家找到一个新的营销平台.人们开始探索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相契合的营销理念,进而引发一场营销方式的革命.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对新媒体的营销理念、营销特点和营销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能手机和5G技术的普及,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手机竖屏占据,这对以纸书为主要产品的传统出版社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竖屏时代综合利用媒体融合的生态,用最小的成本,最优的营销手段,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每个出版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短视频App的使用普及,短视频媒介的美学特质与叙事潜力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得到深入探索.基于手机竖屏画框的影像创作逐渐兴起,竖屏银幕微电影《替身》等竖屏微电影的成功使传统电影宽银幕影像受到挑战.竖屏影像在现实感、空间感、时间感方面具有"新"的美学特征,使影像美学出现"竖屏转向".同时,经由这一转向带来了新的影像文化生态,即在真实空间的回归中,通过口语叙述,产生了主体间的共鸣.本文在银幕画框发展历史中理解竖屏银幕,阐述影像美学的竖屏转向,并探讨竖屏转向对传统影视的补偿与补救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9,(5):11-19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提速,人们的移动端媒介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竖屏视频应运而生并呈强劲的发展之势。各大流媒体平台的入局和业界实践数据都间接或直接体现了竖屏视频的媒介效果。那么为什么竖屏视频的效果如此突出?在哪些情况下竖屏视频的效果更佳?研究将以在场理论(Presence)为基础,论证竖屏视频能够产生在场感进而产生其他媒介效果的观点,并借鉴在场效应来构建起横竖屏视频媒介效果的多维指标体系。研究还将对横竖屏视频进行结构化分析,提出内容—功能—场景的分析框架,为比较横竖屏视频的长短之处提供参考,为5G时代的视频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媒介生产与消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岭涛  王俊 《当代传播》2021,(5):94-96,104
当前,投屏应用正在给媒体生态带来深刻影响.从电视媒体层面看,投屏应用为其带来新的危机,竞争优势被进一步压缩;从电视媒介层面看,投屏应用将拓展其发展空间,使家庭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社交属性得到彰显;从整个媒体生态层面看,投屏应用将实现多屏间的真正互联互通、媒体内外部间资源的顺畅流动和媒体形态的加快演变,进而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屏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视听媒体迅速进入多屏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和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浏览习惯,获取视频等内容不再局限于电视和电脑。多个屏幕的出现,带来了受众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等多方面的变化。分析研究这些变化,并根据其特点和变化采取相应的传播策略,实现精准化服务,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传播内容,已经成为多屏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Pad、智能电视以及移动可穿戴设备等多个屏幕的出现,使得"多屏时代"早已成为了业界的共识。数据显示,50%以上的消费者同时接触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等多种屏幕,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网民的人口数量正在紧追电视人口。如何玩转多屏营销也成为了前些年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然而随着大数据的使用、普及以及一步步深入,"跨  相似文献   

10.
席卿 《中国记者》2023,(1):114-116
<正>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实现商用,移动数字设备得以迅速普及,智能手机、折叠屏手机、智能电视、电脑、平板、墨水屏阅读器、智能穿戴设备等一系列可供阅读的屏幕层出不穷,人们逐渐习惯在屏幕上阅读书籍、浏览新闻、翻阅漫画、查找资料……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推动了用户行为多样化和用户时间碎片化的进程,也大大改变了新闻的编辑与推荐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和电子书的普及正在帮助国人改变原有的阅读习惯,读屏时代的到来,移动、碎片式阅读越来越成为大众主要的阅读方式.公共图书馆面对读屏时代下的新环境,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吸引读者放下读屏,重新回到图书馆,成为值得探究的课题.文章首先对读屏时代公共图书馆用户阅读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新环境下图书馆打造"第三空间"的含义,再者分析了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具备的优势条件,最后描述了读屏时代视阈下的图书馆可以提供的创新服务和空间再造构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所以人们对于大屏的需求,比如电视,电影等,已经不再像往常那样热烈,而小屏,比如代表性的手机等,它们的受众面越来越广。在这种小屏时代之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面临品牌运营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让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够营造出更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一、屏媒时代快步到来,电视媒体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满足受众多元化、多层次收视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电脑、手机等为传播载体的网络新兴媒体的崛起,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有机结合,屏幕媒体实现了信息的无缝对接,宣告了"屏媒时代"的来临。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赵辉 《今传媒》2016,(4):21-22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走进了网络时代,在我国,目前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到了乡村.网络技术也被广泛的普及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新闻开始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电视新闻,但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而应该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赢发展的合作伙伴.面对网络媒体时代,电视传播迎来了转型发展新机遇.  相似文献   

15.
王尧妤 《视听》2022,(4):52-54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趋势愈加显著,屏幕作为元媒介的属性与功用日益凸显,在现代化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公共屏幕以社区为辐射范围,以电视大屏为呈现形式,依托互联网技术,面向社区居民传播信息、提供智慧服务.社区大屏的发展,丰富了居民收看影像的场景,通过仪式构建培养了居民的集体记忆,激发了居民的身份认同、自...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应用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者可以借助更先进、更专业的设计工具设计具有更广阔、更深度设计范围和设计主题的作品.同时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艺术鉴赏角度和习惯,提高了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17.
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成功地将受众从“单屏时代”带进“多屏时代”.在“单屏时代”,电视媒体是我们接收信息和获得娱乐的唯一屏幕,可谓“一屏独大”.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电视媒体一统屏幕天下的局面,新的屏幕不断地被创造出来,PC屏、手机屏、移动电视屏、户外显示屏等层出不穷,多屏时代悄然来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时代下,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所需的信息服务.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人们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传统的各个金融行业中,从而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展望这一主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乐视网将通过"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创新商业模式布局优势,实现PC、Phone、Pad、TV四屏合一的全屏幕覆盖,通过统一的帐号实现实时转换和互动,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的视频需求,实现多屏联动,有效确保多屏营销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应用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也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阐述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移动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