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治世名臣,其吏治思想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对康乾盛世的形成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现今仍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康熙时期各阶段的吏治现象入手,分析造成吏治日趋腐败的原因,阐述吏治腐败给康熙时期政治统治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康熙帝吏治整顿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662—1796年的134年间,我国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如果联系世界历史,应该看到“康乾盛世”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回光返照时期,这时的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17、18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什么?而康熙、雍正、乾隆做了哪些事情?这是我们评价所谓的“康乾盛世”必须了解的。  相似文献   

4.
清朝自康熙继位以后,经过雍正、乾隆几个皇帝的励精图治,逐步形成清王朝的鼎盛局面.但政治上的各种弊端也渐渐显露,官场侵贪、吏治腐败层出不穷.甘肃捐监冒赈案发生于乾隆中后期,是一起全省性的集体贪污大案,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本文从社会性质、历史传统、制度架构、政策失误四个因素对这一案件进行分析,以期把握古代吏治腐败的基本规律,并为现今的廉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1662—1796年的134年间,我国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如果联系世界历史.应该看到“康乾盛世”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回光返照时期,这时的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的统治经验中,制度建设不无重要:如摊丁入亩制度、钦差大臣制度、秘密建储制度等等。奏折制度创立于康熙时期,发展于雍正时期,成型于乾隆时期,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的产生适应了清初政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流程和制度化的规则,对清代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鼎盛时期,这三朝皇帝统治中国共一百三十四年,占整个清朝一半时间.并且这三个皇帝都能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因此,封建史学家便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藉以标榜他们的文治武功.  相似文献   

8.
王丽娜 《历史学习》2001,(10):31-32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教材开篇介绍说。清朝的衰落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事实上。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前期。清朝的国势的确蒸蒸日上。近代中国的版图正是在这个时期固定下来的。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国从乾隆后期开始落后?显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上是气耀酱拿?B·减轻卿 孔.镖橇过燕望紧黍矍想家是①孟子②董仲舒③黄宗羲④范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7下列入关后的几位清帝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顺治、雍正、康熙、乾隆 B.顺治、康熙、乾隆、雍正 C.康熙、雍正、顺治、乾隆 D.顺治、康熙、雍正、乾隆A.19A.20的科学家是 A.沈括B.宋应星C.郭守敬c.徐光启 4.下列农民起义领袖中占领过西安并建立了政权的是①陈胜②张角③黄巢④朱元璋⑤李自成⑥张献忠A.①③⑤B.③⑤⑥C.⑧⑤D.②⑤⑥ 5.下列画家按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①顾恺之②吴道子③张择端④…  相似文献   

10.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受到特殊礼遇。雍正在位13年后,由乾隆继承大统。乾隆登基时年24岁,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这时郎世宁已  相似文献   

11.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该法视为一种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措施,因而拣选分发制度在雍正朝有效地弥补了月选经制只能为人择缺、不能为地择人的弊病,为督抚题调要缺储备了人才。分发试用人员在委署过程中锻炼了吏才,熟悉了政务,也弥补了科举制凭文取人、所学非所用的弊病。但该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和地方督抚的严密配合、对属员的密切关注和考察之下的,因而其有效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到乾隆中后期,该制被极大推广,大量捐职人员发往地方委署试用,最终造成地方铨政的紊乱和督抚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2.
乾隆初政与乾隆帝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初政在许多方面改变雍正朝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翻前朝的案,执行乾隆帝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这种改变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因素,还在于他谋求美誉,树立个人权威。乾隆初政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反映乾隆帝具有高度的政治调适力,也体现出他与康熙帝、雍正帝的不同性格——刚柔相济,执两用中。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一产三男旌表政策肇始于顺治年间,定形于康熙时期,鼎盛于雍乾盛世,衰落于晚清之际,无论从数量还是作用上看均超过以往各代,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贫困之家哺育多胎婴儿的压力,是深得民心的惠民之举,也是清代国力盛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4.
乾隆皇帝及三世章嘉判定《首楞严经》并非伪经。乾隆皇帝选择《首楞严经》作一四体文的译制,有一种承自顺治、康熙、雍正各位此前清朝最高统治者对《首楞严经》关注及对其价值肯定的渊源。在乾隆翻译四体《首楞严经》前存有藏文本《首楞严经》,但散失不全。此外,《御制楞严经序》中所述四体合璧本《首楞严经》由汉文向其他语种转译,应当可信。  相似文献   

15.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描写封建帝王的历史文学和影视剧作品都是以忠与奸、善与恶、朋党与朋党(指党争)、满(或别的民族)与汉所形成的二元结构为基本内核的,故事就在这些二元结构的模式中演进。以《康熙王朝》为例,不难看出作者把忠、善以及利用朋党矛盾、满汉矛盾作为肯定康雍乾诸帝的基本根据。这种依据是不可靠的。从唯物史观看来,如果一位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帝王不能为新的生产关系创造必要的条件,那就很难给他以正面的评价了。历史文学的作者起码要把自己笔下所写的帝王放到宏阔的历史语境中去把握,看他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看他对于新生的生产关系采取什么态度。当代历史文学和影视剧回避历史核心问题,并高调评价皇帝的所谓千秋功业,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也缺乏科学的依据。应当把历史内容还给历史,深刻总结历史,不以忠奸、善恶论英雄,重视历史的前提和美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17.
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清嘉庆至鸦片战争时期,从已出版的《全台诗》(1——5册)来看,台湾有诗人225人,其中大陆籍60人,台湾本籍93人,籍贯不详者72人。台湾本籍诗人数量超过了大陆籍诗人。此时期诗作约有3500多首,也超过了康雍乾时期。其中古体约600多首,律诗约1400多首,绝诗近1500首。按诗歌思想内容可分为表现战事的诗、反映教育的诗、写景的诗、咏物的诗、刺邪恶的诗等,真实地表现了这一时期台湾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绂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时期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代名宦,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陆王学者。由于李绂个人的生平经历,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人物。于科举制度方面怀有深厚的情结,一方面极力地维护科举制度,尤其是对于士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另一方面却又在极力地反对这一制度,力图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修正和改革清代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0.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