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促进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功能提升、区域经济优化和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城市综合能力代替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创新空间关联实证分析,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QAP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空间关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扮演主动者角色的是处于创新网络中心位置的城市,其以自身资源和优势带动其他城市创新发展;(2)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合作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间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城市之间流动,积极引导其他城市进行自主创新;(3)位于创新空间结构的非中心位置的城市应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并对江苏省创新发展提出对非中心位置城市实行创新帮扶和人才政策上的倾斜、推动创新中心城市与其合作,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通信等合作,以及加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指标,基于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呈现不均衡分布,苏南、浙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的区域创新空间联系量较大,联系较为密切,而苏北与浙中、浙南城市创新空间联系相对较弱;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密切的区域与长三角的主要都市圈存在空间拟合现象;苏州、杭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中心城市,杭州的创新辐射趋向北方,而苏州的创新辐射呈现四周辐射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上海都市圈城市间引力研究及基于人流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  罗守贵 《软科学》2006,20(3):19-22
运用引力模型,对上海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上海与成员城市之间的引力进行回归,得到了经验方程。该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市与成员城市之间的人流量与两者经济总量及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模型的实践意义和对相关拓展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界定都市圈创新能力的定义,从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创新资源与产出、邮电通信与网络规模等四个方面构建描述指标体系.以上海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城市差别、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以近似圈层结构分布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影响要素,选取12个省市及241家军民融合企业,以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对军民融合企业的创新水平进行量化,采用引力模型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通过传统回归和3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军民融合企业地理上呈现集中分布,但创新水平却呈现分散性,平台建设、基金投入和企业数量增长均会促进地区军民融合的创新发展,地区之间军民融合项目建设存在“左顾右盼”的现象。因此,研究建议,提高企业的创新集聚水平;从顶层设计对各省的军民融合建设进行优化;保持现有的企业准入门槛限制,帮扶企业跨过门槛,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军民融合企业数量。  相似文献   

6.
戴志敏  余志伟 《软科学》2023,(7):97-103
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实证方法系统探究了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表现出地区异质性;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边际递增;以政府科技支持为门槛变量时,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递减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不仅能提升本城市创新能力还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省域-市域-区县域”空间尺度入手,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长三角不同尺度数字创新分布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并利用QAP方法对不同尺度空间网络结构差异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数字创新活动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群与都市圈正在成为数字创新活动及网络的主要空间表现形式;长三角数字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此,提出长三角数字创新网络构建的政策建议,各地应当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通过引进数字人才、改善公共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在大都市圈这一精准的空间范畴内,地理邻近、经济关联紧密、创新资源集聚、技术转化体系发达等基本特征,为城市间的创新协同创造了条件。而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技术溢出,则是大都市圈创新协同的重要形态。论文在分析大都市圈邻近性因素对创新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利用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群2005-2019年面板数据,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对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上海向周边城市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大都市圈内,空间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对技术溢出都有显著影响,而经济邻近性对技术溢出的作用不显著。(2)运用门槛效应模型识别检验发现,空间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具有单一门槛值,存在空间、经济突变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强化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互动、优化提升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大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创新能力与创新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6年高等教育集聚、创新创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模型选择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等教育集聚对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创新和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影响创新能力却不影响创业水平,高校教师数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高校数量在抑制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却促进了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而高校在校学生数在促进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会抑制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之间的协调对于促进中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技术产业为例,通过DEA模型测算2009年-2017年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以反映各地的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在此基础上,首先通过基尼系数计算各地在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上的差距;其次通过测度耦合度反映不同地区间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相互作用的强度,并计算耦合协调度分析两者的协调关系;最后通过计算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重心及重心偏移一致性,从空间演化视角说明二者的协调关系。研究发现:创新水平的低下是制约创新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各地创新水平的差距和创新政策的差距都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发展;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较好,但各地短板不同;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之间协调度的提高可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创新政策和创新水平在空间上的协调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2.
傅为忠  王灿  林多 《情报杂志》2012,31(7):195-199,186
通过参考引力模型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论文试图构建基于空间距离的区域技术创新扩散强度的评价模型,并把熵值法和引力模型相结合,完成对技术创新强度的评价.依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技术创新扩散的强度进行了测算,根据各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扩散个别强度,把皖江城市带区域技术创新扩散中心分为三级,得出皖江城市带整体创新扩散强度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的态势,与其实际状况相吻合;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皖江城市带区域技术创新扩散强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驱动主体,创新效率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时空演变过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2001-2017年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测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利用重心模型、重心移动距离模型、重心耦合态势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创新效率时空演变过程及与经济重心的关系及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创新效率重心朝东南方向移动,经济重心朝西南方向移动;创新效率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重叠度高,变动一致性高;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整体协调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4.
创新的源泉     
对希普尔的“创新源分布模型”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分析了其对创新管理研究方法、企业创新管理和制定创新政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能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主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中心环节,而国家创新环境是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从市场、政策、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七个主要的环境因素,提出了未来创新政策制定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创新中的风险进行了剖析,归纳影响创新成功率的几大关键因素:观念与组织结构、创新中的主要矛盾、创新的速度以及合作创新等,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整理和比较,归纳技术创新概念的演变历程,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除了需要满足经济效益要求,还要满足环境效益的要求;对比环境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的异同;从技术创新目的的角度,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界定,并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阶段性、跳跃性、双重外部性和制度导向性特征,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产业政策是否支持创新的重要体现,相对同是中观层面的区域创新研究而言,产业创新研究比较薄弱,本文拟就现有产业创新研究文献,对产业创新研究的基础问题--产业创新概念的界定进行述评,以期为学界更加深入地展开对产业创新的研究做些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