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 ,不少报纸都有自称“萃”的版面 ,如《周末精萃》《报刊文萃》《读者文萃》等。这类“萃”版编辑的着眼点大都侧重于可读性上 ,所以一些“萃”版的文章大多是很好看的。但什么东西多了都难免鱼龙混杂 ,不少以“萃”名之的专版越来越不“萃”了。有的非但不“萃”,还很芜杂。如果谁想查一些资料 ,到“萃”版上去查某年入选好新闻、优秀言论这类文章一般是要白费力气的。但若是查找稀奇古怪、后来被证明是乱编的假新闻十有八九不会空手。像“山城有了卖报女”、“熊掌风波”、“卖人肉包子”这类假新闻都不只被一家报纸“萃”过。至于哪…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7,(12)
用“萃”还是用“粹”文/雷智勇先看报刊三例:1、华龄出版社声明:我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爱情小说精粹》一书,书名因故错为《中国现代性爱小说精粹》,现正采取措施更正。(《新闻出版报》1996.2.2第3版)2、《当代杂文选粹》第4辑即将问世。至此,这套由严...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萃》,在全国众多的文摘报刊中(包括报纸的文摘版),具有它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犹如“一枝”。“出墙来”的“红杏”,别有韵味。一两年来,《文萃》推出了4700多篇较为精致的文摘,字数达330万之多,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粮。《文萃》以其精选精编的编辑作风,赢得和扩大了读者。据说《文萃》的人手很少,负担的工作量却很大,运转的节奏又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文萃》能够编出较高的水平,并且办出特色,确实不容易。这其中蕴含和体现着一种令人钦佩的编辑的劳动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萃》,在全国众多的文摘报刊中(包括报纸的文摘版),具有它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犹如“一枝”“出墙来”的“红杏”,别有韵味。两年来,《文萃》推出了4700多篇较为精致的文摘,字数达330万之多,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粮。《文萃》以其精选精编的编辑作风,赢得和扩大了读者。据说《文萃》的人手很少,负担的工作量却很大,运转的节奏又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文萃》能够编出较高的水平,并且办出特色,确实不容易。这其中蕴含和体现着一种令人钦佩的编辑的劳动和精神。  相似文献   

5.
解放日报创办新副刊适应读者双休需要解放日报6月份起新创《晚报文萃》和《文博》两个副刊,于每星期日交替出版。他们将其称之为“精神产品超级市场”,以适应读者双休日的需要。《晚报文萃》视野广泛,剪裁得体,集各地晚报精华于一版,每期十六七篇,每篇三五百字,介...  相似文献   

6.
翻开3月24日的《北京日报》第3版,感到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主要是这个版上的“祖国各地”栏目一下吸引了我。像“祖国各地”这种专栏形式,在编辑学上称作“集纳栏”,也有人叫“报中报”,常作编辑的则简称它为“小栏”,类似的有《人民日报》要闻版的“新闻简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神州大地”、《北京日报》一版的“中华·京华”等。  相似文献   

7.
请先看几个例子: 一、“……说大约值七、八百元……”(《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7日二版《绝无仅有的“和谐”》) 二、“……每篇都在四、五百字左右……”(见江苏《新闻通讯》1991年第6期《多用“小号针”打好“连珠炮”》) 三、“……也可存活四、五十天上下……”(见《广西科技报》1991年3月7日四版《人断食后能活多久? 》) 以上三例中的“大约”、“左右”、“上下”均系蛇足之笔,应删去.因为“七、八百”、“四、五百”、“四、五十”都是大概的“约  相似文献   

8.
宝鸡日报自1994年1月1日由四开小报改办为对开大报后,为了保持小报时栏目活泼、文章精短的特色,防止作为地市党报板起“面孔”的现象出现,报社在先后创办《西部周末》、《经济特刊》和《生活特刊》的同时,在编排方式上,采取“袖珍版式”,从“活”字上显特色;在宣传力度上,注重“典型报道”,于“深”字做文章,收到好的效果。 以实践和改进“袖珍版式”编排为例,编辑部每周在二、三版推出四个版面。二版:或《经济》与《生意经》合拼,或《社会地平线》与《纵横》合拼;三版:或《副刊》与《五彩人生》合拼,或《群众呼声》与《钢铁长城》合拼。大专栏里又设小栏目。如,《社会地平线》里,设“社会写真”、“社会论坛”、“新风赞”、“西秦拾趣”等;《五彩人生》里,设“社会广角”、“人间百味”、“陈仓夜话”、“人生旅途”、“悄悄话”等。小栏目每次三、五不等,轮换登出。这样,使大版小版合璧,小版由栏目组成,整个版面活泼洒脱,琳琅满目。 为了增强“袖珍版”的吸引力,各小版力争突现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如《生意经》在精心制作标题上狠下功夫,使枯燥无味的一条条经济信息,通过一对对“活  相似文献   

9.
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家出版商,开始把文学名人的名言、警句集纳成册(这里姑且称之为“文学语录本”)后,推向了市场。于是乎,全国各地诸家出版商纷纷效仿,一场争出“文学语录本”的“大战”便展开了。如今只要你在书店、书摊上浏览,总会发现有多种诸如《鲁迅语萃》、《冯友兰语萃》、《莎士比亚如是说》的出版物。据说开始时购买者还算踊跃,但如今却寥寥无几了。购买这种“文学语录本”的读者,他们想了解伟人,想阅读名著,又想走捷径,于是一些出版部门迎合他们的心理,就炮制了大量的文学语录本。不慎重地出版此类文学语录…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报纸上,有时看到这样的说法:“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例如:《新华日报》1989年了月17日三版《连云港接运进口粮食创历史最好水平》;《新闻出版报》1988年4月27日一版《陕西图书出版去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人日报》1987年2月9日一版右上角新闻照片说明中有“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之说;《人民日报》1986年8月31日一版《……上半年完成投资实现利润创同期最好水平》,等等。“最好水平”之说也许习惯了,故常常用它。但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可知道“最好水平”的说法不确切、不妥当。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参考》2012,(28):22
本刊讯(记者韩阳)9月23日,商务印书馆在北京举办了梁由之主编的"百年文萃"——《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的新书首发座谈会。"百年文萃"分三卷,截取了中国百年历史上各个节点的重要文章;共选入200位作者的256篇文章,总篇幅达175万。全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层面。每个篇目下都有作者简介、原始出处及简要述评。"百年文萃"由梁由之负责策划、编选及撰稿、定稿,张万文先生承担具体出版事宜。这是梁由之与张万文继《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全四  相似文献   

12.
“接合部”和“结合部”是两个异形同音词,含义不同。一些报刊对这两个词常常混用,现举2000年1至4月《燕赵都市报》上几个例子: ①1月11日2—23版《唐山明天会更美》:“据市园林处绿化办负责同志介绍……生活小区绿化新景观、城区门面新景观、城乡结合部绿化新景观……” ②1月15日第3版《今年饮水更放心》:“公司计划将市  相似文献   

13.
1948年10月12日,在当时的文化出版中心上海,发生了“利群事件”。这是继1947年7月和9月,国民党当局先后策划“《文萃》事件”、“富通事件”后的又一次迫害进步出版业的严重事件。“利群事件”事态之严重,受牵连被捕人员之多,牺牲之大,震撼了沪、宁、粤、港等地的文化、教育、出版各界。  相似文献   

14.
“这时,身为专案组组长的李文德副局长兀地想起,这与警方掌握的一个在南充称‘老大’的外号叫‘老毛’的人有些相似,究竟是不是这个人,他一时也拿不准。后经查证,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见《法制文萃报》第449期《凶案发生在警察眼前》)  相似文献   

15.
先看两个例句: (1)“它总结千百年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精典验方……”(《中国经营报》1999年2月2日第24版《失眠者与睡得香》) (2)“‘三毛’作为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一生的心血之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典之作。”(《工人日报》1999年2月14日第2版《“三毛”何日回张家》) 查各种汉语辞书,均无“精典”而只有“经典”一词,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大事记 01月1日《宝钢日报》创刊。这是上海150多家企业报中的第一份日报。前身是《宝钢战线》。 01月1日《新闻出版报》评出1991年我国新闻界十件大事。 01月1日天津市新闻纠纷调解委员会开始受理涉及新闻民事案件。 01月ZB《法制文萃报》创刊。该报由法制日报主办。 01月2日我国第一家彩印经济报纸市场报改版。改版前为四开八版,周二刊,改版后为对开四版,周三刊。 01月初《经济B报》开始增加星期三“扩大版”和“周末版”。各地报纸纷纷增出“周末版”。 01月初我国第一家24小时全天候播出的电台广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 01月…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发生了什么公元1992年1月4日,这一天与平日没有什么不同,除了它是一个周末,新年后的第一个周末。但正是后一点,使它与一件新闻界的新闻有了瓜葛。这一日,中国大陆众多有影响的报纸同时向世人推出了“周末版”,展示了新的一年报业发展的新特点。《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纷纷出版了“周末版”;《辽宁日报》、《陕西日报》创出“周末版”;《南方日报》、《福建日报》、《河南日报》、《大众日报》、《贵州日报》推出“周末扩大版”;《解放日报》则随报奉送四开八版的“周末彩报”;《四川日报》打出了“天府周末”,《吉林日报》则名之为“周末增刊”;《河北日报》为“周末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亦由半个版扩大为一个整版,更名为“大地周末”;《中国消费者报》,《新闻出版报》等亦推出“周末版”。如果将这个日子向前推一日,还有《参考消息》的“周末增刊”,向后推一日则有《工人日报》、《安徽日报》、《江西日报》的星期刊……这是继1991年以来出现的第二次“周末版浪  相似文献   

18.
11月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一则消息《昆明8家宾馆被公开谴责》,在副标题中提到“两个月”,而在文中又写成“2个月”。前者是对的,后者用错了。类似这种不统一、混用、乱用现象,在新闻媒体上比较普遍。实际上,“二”、“两”、“2”、“俩”的用法是有分别的。《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9.
“泠”与“冷”两字可能由于字形相似,故往往有人认为彼此是一码事。因此,时下有些报纸上的文章常常把“西泠”写为“西冷”。例如,《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4版,在题为《开国大印是何人刻制?》一文中写道:“……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又如,江苏《扬子晚报》1999年12月15日 B19版,在题为《金陵八旬翁家藏三件宝》一文中写道:“……石老早年从学西冷印社社长……”。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其实,上述二例中的“西冷”系“西泠”之误,  相似文献   

20.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30日第3版,即《新闻评论》版头条“社评”文章《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在论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不与道德伦理的沦丧密切相关”时有这么一句:“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民所不耻,今天却又在各地悄然登场,这还称不上是道德伦理的沦丧吗?”这里的“不耻”一词,笔者以为“本报评论员”的理解有误。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无“不耻”一词,却有“不齿”条目。时“不齿”一词的解释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人所~”。这个意义,恰好符合《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一文所论之意,即“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们所‘不愿提到(鄙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