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跨文化的视角为出发点,以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为例,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这种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机制,并进一步说明了企业文化在向市场的推广中所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国际化阶段培养相应的文化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对策,尽可能减少企业在对外交往中的跨文化冲突,降低企业的国际经营成本,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重要趋势.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交往的中心,从跨文化的角度,推动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一定能助推中外文明互鉴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北京高校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存在着跨文化课程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国际化尚未真正融入大学文化的问题.北京高校在树立国际化观念、营造国际化大学文化、提升跨文化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立足本土国际化,探索在线国际化教育,拓宽学生跨文化视角和全球性思维;在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基于跨文化理解,创新叙事表达,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跨国经营中,由于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与本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异国文化以及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来说不仅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跨国经营的成功与否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的能力。文章探讨了如何去看待文化差异给国际化经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去进行跨文化管理,以期为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外籍教师管理工作是我国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合作办学、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长期任务。为此,必须关注跨文化管理在高校外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反思这些冲突背后深厚的文化因素;同时需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障碍和语言文化修养问题;需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五个注重,以跨文化的思维和技巧来进一步开发外籍教师这块有效的教育资源,促使高校外教管理工作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跨文化意识及外语文化课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葵 《考试周刊》2011,(83):79-80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外语文化课程是实施系统的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外语文化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培养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中西企业文化差异表现在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基本价值观等方面。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应该重视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比较研究,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本文探讨了实现跨文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凤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4):27-29,34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也蓬勃开展,不同企业在文化交流中矛盾与冲突不断凸现。本文探讨了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提出通过跨文化管理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交流与中外企业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对跨文化场景中的文化素养进行研究是随着多元文化运动和跨文化运动而逐步兴起的。在这些研究中,国内学者对跨文化素养、多元文化素养和国际化素养展开了研究,国外学者则对Cultural competence,Cultural intelligence,Intercultural literacy以及Multicultural literacy进行了探讨。文章在对上述术语内涵及维度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以上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外资企业内部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我们无法回避它的存在,只有促进各种文化融合,才能减少企业文化中不和谐因素;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务是解决文化冲突,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追求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范围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宣传途径单一、缺乏国际运作经验和忽视文化资源精神内涵等.在文化资源对外传播过程中,可以采取举办“中国文化之都”大型会展、培养高素质的对外经纪人等措施;文化企业则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  相似文献   

12.
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这需要我们建立国际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流意识。但目前,在学界已形成的文化理念——包括"交际文化"论、"文化定型"论、"文化依附"论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巨大的文化事业的要求,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需要进行文化观念的转型。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突破狭隘的"交际文化"观念,建立国际文化的大视野;第二,突破"文化定型"观念,以克服跨文化理解的障碍;第三,变"文化依附"为"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3.
文化育人是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当前,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文化育人面临文化冲突、文化歧视、文化单向输出等现实挑战。文化间性为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文化育人提供了相应借鉴。在文化间性视域下,我国高校应确立文化间性的育人理念、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文化育人能力、推进中外学生交流互鉴、打造中国文化体验基地等作为来华留学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在全面的国际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潜在优势很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竞争力不强,处于弱势地位。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竞争中,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调节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品,着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一种相信和认同自身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文化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出路所在,是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增强国内主流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实现文化创新要做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6.
文化带的建设模式为我国整合资源、协同推动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场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无形资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带优秀传统文旅在新时代下实现资产增值、增强溢价能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从游客视角来看,扩大品牌形象的认知、增强品牌形象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背景下国际化传播,是文化带传统文旅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客观品牌形象塑造的视角来看,文化带传统优秀文旅品牌重塑的基本要求,一要科学凝练文化元素,唤醒传统文化之魅,又赋予其现代化之魂;二要形塑受众易感知的文化品牌形象符号,将艺术审美价值与品牌市场战略深度结合;三要重视品牌生命周期,其品牌理念应与时俱进,同时要有精准的受众定位。从受众主观感知视角来看,文化带传统文旅品牌需加强国际传播,其立足点是挖掘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旅品牌的价值传播,其突破点在于保持主体自觉性,利用好亲缘文化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言和文化是个整体,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不可分割。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理所当然。由于国际交往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标准,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尤为必要。文化教育的内容可分为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行为准则和核心行为准则等三个层次导入。文化教育要求外语教师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的理解、明确文化教育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力,必须坚持用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统领文化产业:必须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方能形成一条我国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这个角度论述了权力议题在年代西方文化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权力作为文化研究中心议题的逻辑和转向,并以消费主义、文学研究、民族身份、国际间的文化权力等作为研究案例,讨论了文化研究中的权力议题。权力议题是文化研究结合现实、批判现实的一个节点,理当发挥人文研究经世致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