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曾经指导中国革命文艺发生伟大变革的光辉文献。《讲话》所提出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对我国民间文艺的发展及革命文艺同民间文艺的结合超过巨大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讲话》里,具体论述民间文艺的地方并不多,然而它阐述的许多理论原则和文艺方针,却直接关联着民间文艺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读黄永林的《郑振铎与民间文艺》,觉得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该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背景上凸现出郑振铎在民间文艺领域的贡献,将文学史的发展与民间文艺的论述结合起来进行构思和展开论述,显示出作者有较鲜明的史识观念。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承和发扬新文学传统的有着多种建树和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他是学者、作家,又是文学活动家,他在文艺批评、文艺翻译、文学创作、文学编辑和文化考古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他在民间文  相似文献   

3.
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延安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剧运动,并成为延安文学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战时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是特定历史语境下,民间文艺融入解放区主流文艺的一次尝试,为当时的戏剧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延安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文艺工作者改造陕北民间文艺封建落后的思想,反映封建文化的内容,不适应新时代的文艺形式,形成一直沿用至今的民间新文艺;促进了边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陕北民间文艺更好的为抗战服务,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其存在形态的特殊性,因此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脆弱。国内外通过登录制度、知识产权及相关立法为民间文艺提供保护。而目前,我国的民间文艺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民间文艺抢救工程”的步伐,完善民间文艺的法律保护制度及各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中,通过改造与加工,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由芜杂、多样的民间形态向社会主义国家新文艺转化.以苗族口传文学作品《蔓萝花》的整理改编为例,我们可以窥见民族民间文艺如何成为符合主流文化审美要求的新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7.
京族民间文艺的生成、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京族民间文艺作品体现了人们独特的生态意识,自然环境对京族民间口承文艺、民间舞蹈、服饰艺术以及民间工艺的产生与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造就了京族民间文艺的独特风格,没有京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其民间文艺也就失去所赖以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民间文艺团体在当前的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和活动弥补了当前专业团体的不足,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艺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民间文艺团体缺乏良好的保护,缺乏足够的资金,民间文艺后继无人,民间文艺团体生存困难。发展壮大民间文艺团体,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应给予重视,注意弓l导;加大投入,鼓励发展;加强建设,增强活力;注重培养后备如量。  相似文献   

9.
杨孙琼 《文教资料》2007,(6):128-129
《云南映象》是一个取得巨大成功的民间文艺歌舞集,它注重民间艺术的保存、开发和发展,强调树立品牌。它把云南的民间文艺汇集起来树立品牌形象,为民间文艺打上标签走出国门,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安阳民间文艺虽然在人才队伍、资源整合、保护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始终能秉持民间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特征。对近40年来安阳民间文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凝练精神标识、维系乡愁记忆、发挥产业联动、融入文化教育民生等建议,相信一定能在新时代下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擘画出安阳民间文艺的蓬勃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1.
四明散文和戏曲在中国散文史、戏曲史上有较高的地位,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四明小说的成就相时逊色:以“梁祝”爱情悲剧故事为标志的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四明文学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审美经验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艺术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切入点。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梳理分析及具体作品的再评价,阐述审美经验的独特性、主观性、活跃性,使理论研究对创作实践产生纠偏与激励作用,以形成艺术创作的宽松、自由环境,从而激发艺术家尽情抒发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使我们的文学事业在新世纪更加健康地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文学艺术亦可发挥其美育功能.笔者从历史典故、诗词、音乐戏剧、书画艺术、遗型艺术等方面论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的渗透;主张在讲述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理解它们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而且还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在藏族历史上 ,舞蹈艺术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同样 ,民族美学也给舞蹈以强大的生命力 ,并世代流传。藏族酷爱自己的文学艺术 ,具有宗教色彩与风格的舞蹈艺术 ,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藏族土著舞蹈集中和多方面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在藏族舞蹈中以人模仿鸟兽再现画面的原始拟兽舞蹈 ,其模仿动物的舞蹈神态逼真 ,惟妙惟肖、独具风格 ,形成独有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壮族当代小说的丰硕成果,在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方面都有属于本民族所特有的内涵和特点。在当代文学教学中把壮族当代小说放到“民族审美”的多棱镜下进行观照,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探究,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彰显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独特的艺术光彩,显示出作家的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个性,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个别和一般的交融,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无疑为文学课程教学带来多样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其实,文艺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是指带有阶级自觉的体系化的意识或思想,而文艺作品并不总是具有阶级自觉的,更不是什么思想体系。文艺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感情,只是带有意识形成性。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的本体角度出发,从审美与道德的本源性意义出发,道德与审美的因素可以而且应该非常和谐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形成一个和谐美丽的心灵家园。《离骚》,作为一个高贵生命的呐喊,充分体现出了道德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的结合,体现出了道德、审美以及艺术共同服务于生命的自由阐释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9.
胡风文艺思想是“五四”现代性影响下的以崇高型美学为支撑的文艺思想,它以真实律为中心,理论上反对古典和谐型的审美形态。另外,胡风以这种理论要求扶助文学创作,注重悲剧的艺术作用,为崇高型审美形态在40年代中国美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塑造领袖形象是文艺界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领袖人物从神坛的圣像回归到有血肉的普通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和理论历程。这是政治开明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文艺自身发展规律使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