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基于分形理论对贵州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贵州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人口分布差异大,首位城市垄断作用强;大城市缺失,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出现严重断层;城市主要分布于交通线两侧,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布局不平衡,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类型属于集聚型.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未来贵州城市体系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分形模型测算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随机集聚结构、空间相关性结构,分析得出2015年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的豪斯道夫维数、 随机集聚维数、 关联维数分别为0.7134、1.3602和0.5617、0.6451,说明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验证了分形理论在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可以作为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研究的有力工具;长春都市圈中心城市垄断性强,缺少中间位序的城镇,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在随机集聚结构上形成了以长春市为中心呈凝聚态分布的都市圈城镇空间结构;长春都市圈城镇空间关联程度较好,彼此相互联系程度较强.在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春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算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不平衡指数及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 分维数,讨论了环北部湾经济圈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环北 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指出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序列大小分布,大城市实力不 强,中小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差,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小集中、大分散, 城镇间的相互作用较小,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差.在对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内在机制探讨 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重点发展大城市,增强大城 市辐射力;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以工业化推进小城镇的发展;积极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运用城市首位律、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中心性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从城镇空间分布、城镇空间集聚性和城镇空间联系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不高,大中城市规模相差较小;鸡西市的人口规模大于佳木斯市,但佳木斯的城市中心性强于鸡西;三江平原已经形成了以佳木斯和鸡西为中心的双核结构,但中心城市经济综合水平较弱,对外经济联系不强;以佳木斯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但城市集聚性小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最后针对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新疆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点,选择城市人口、公路里程、城市建成区面积及相关经济数据,借助ArcGIS等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城市等级体系规模分布中首位度过大,大城市缺失,城市体系结构不完整;新疆城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沿交通干线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优化布局建议:加快发展大城市,培育新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体系,推进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化质量;通过改善边远地区的交通状况来促进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设施空间布局,同时也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基于分形理论,对乌鲁木齐市A级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以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天山大峡谷为中心,测算聚集维数以及基于乌鸦距离和乳牛距离的空间关联维数。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A级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双分形特征,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分布密度由中心向四周衰减较快,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多中心并存的格局;系统空间结构具有自组织优化趋势,各景区之间关联程度较高,但总体交通通达性一般,交通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据此提出多中心协同发展模式、大力打造主题式景区、开发精品自驾游路线等建议,形成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重要方法论原理--断裂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计算出河北省主要城市及京津的空间吸引范围,得出河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RS与GIS的支持下,综合集成SPOT5、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城市规划图等空间数据对长春市1900、1930、1954、1976、1990及2004年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引入信息熵、分形指数及空间插值模型研究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信息熵与分形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演变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逐渐升高(除1990年),各类城市用地复杂程度逐渐提高,向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熵空间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块金方差(Nugget)与基台值(Sill)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减弱,城市土地利用均质性空间差异变大。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表明商业用地在城市中心集聚,而工业用地向城市边缘分散,1954年后城市土地利用表现出很强的分形性,表明城市发展过程的自组织特征。社会制度、城市交通、城市地价及城市规划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中信息熵与分形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维紧束缚模型中电子本征态波函数在空间扩展的性质及其复分形特征,分析了体系的本征态波函数的扩展行为与体系动力学行为的联系,比较了一维准周期Fibonacci模型及Anderson模型中本征态波函数空间扩展及几率分布特点.探索分析准周期系统动力学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城市的尺度,分析1988—2008年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 结果表明,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对区域发展政策存在明显的空间响应,在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下,城市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其中,1988—1998年,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空间地位不断得到加强;1999—2008年,东莞、佛山两大次核心城市形成,经济空间结构从"双核心"走向"多核心".  相似文献   

11.
通过深入分析浙江桐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认为桐乡市域城镇体系具有中心城市能级低,次级城镇缺失,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小城镇功能趋同、职能单一,城镇化水平不高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并据此提出了以构建城镇组团为重点,构筑城镇新体系;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形成以城镇组团为依托,发展轴线清晰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等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是城市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关于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文献的发文时间特征、学科分布、研究合作网络、知识基础及文献研究进展与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得出结论如下:1)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相关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且呈现显著的两段式研究发展过程,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地理学、城市管理学等学科;2)美国与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的科研机构联系较为紧密,浙江大学是相关出版物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Sherwin Rosen, Luc Anselin等人的文献提供了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3)影响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的作用因素可分为内生因素和外部因素,各类因素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理不同;4)研究方法上,特征价格模型是最经典的分析框架。随着空间计量、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多手段结合研究已经成为探索住宅空间分异和形成机理的必要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研究工具与研究方向。通过对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现状的分析,未来的研究应更注重区域普适性机理的挖掘与概括,更加注重因素的组合效应,以及在应用多源时空大数据时,模型构建要兼顾解释性与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六普》数据为实证依据,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乡村体育场地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城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呈现显著的空间二元结构特征。2)省域全局城乡场地分布表现为,以华东地区为中心向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南与西北地区依次呈递减趋势发展。华中、华东、华南场地占比较高地区城乡场地差距相对较大,华北、东北与西北场地占比较低地区城乡场地差距相对较小,城乡场地分布未能与之匹配。3)省域局部城乡场地分布表现为,邻近省域间多以高高、低低集聚状态分布,具体呈高水平均质性、低水平均质性、凹陷非均质性、凸增非均质性等4种类型分布。省域局部体育场地分布的空间集聚性分异,城乡人均占有场地差异及地区城乡场地的非均衡配比,是导致我国城乡体育场地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根据城乡体育场地分布特征提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场地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减小城乡场地差距,明确城乡场地规划,促进场地均衡发展等策略,为“十三五”时期促进城乡体育均衡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主动有序地做好城市交通流量的局部分解,准确预估城市市区与卫星城的分界点,合理规划市际高速公路网,根据城市交通空间结构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城市交通聚变与裂变理论为假设条件,结合康弗斯断裂点理论和克拉克的人口距离衰减理论,建立城市交通裂变点的空间位置测算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和东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城市交通空间结构变化符合城市交通的聚变与裂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功能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多中心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区域空间结构,在经济全球化与新劳动分工的影响下正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与全新的功能多中心指数综合分析判断本区域功能多中心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极化-扩散效应的演算进一步验证前述结果的科学性.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以核心城市为动力源,联合其他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很强的等级规模分布,区域城镇体系十分完整,具备向功能多中心发展的基本条件;长三角地区功能多中心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多来自区域高端产业的大规模集聚,后者则来自区域中低端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  相似文献   

16.
以“点-轴-网”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现状,确定了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的三级节点和重点轴线,以及四大片区,从而构建了大连市“点-轴-网”的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吉林中部城市群发展对推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东北振兴具有战略意义。从各市县相互作用角度,基于吉林中部城市群26个市县的多指标、时间距离和列车班次数据,运用熵权Topsis、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各市县空间经济联系与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吉林中部城市群单极化发展突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反映由长春市区向四周衰减的态势。2)吉林中部城市群各市县关联强度前2、5、10名的经济联系在全局上呈“高联系邻近集中、低联系松散分布”,市县联系“十”字形发展主轴突出。局部上反映地级市区的连接作用突出,其他市县的弱联系制约一体化及同城化进程。3)整个城市群的FPI指数为0.101,呈现绝对主导的特征,长春市区辐射影响有限,区域节点城市发育不足。4)吉林中部城市群可分为4个城市组团。中西部区域向心集中特征显著,西北部区域对外协作效应突出,东部区域以吉林市区内外联系为主,南部区域发展潜力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建设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