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横板选手来说。对反手位的长球最便捷的回球方式就是直接用反手起板。尤其是女子选手,反手进攻技术的使用比率非常高,这与她们自身的技术特点有关:两面的相持能力强,但是大范围的跑动能力差。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10,(8):96-97
天才少年水谷隼是日本新生代选手的典范,他身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实力,还反映出日本当今年轻选手的技术风格和战术思想。不可否认,我们可以从水谷身上看到很多欧洲风格的影子——防守和相持能力强,中远台具备较强的进攻和反攻能力,反手技术比较出色。水谷与波尔不同,他的综合技术比较全面,打球的思路相对随意:而波尔的技术优势相对突出,战术意识十分明确。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水谷定义为实用派选手。  相似文献   

3.
对正手技术较强的选手来说,反手技术通常是较为明显的弱点。随着无机时代的到来,多回合的全台相持越来越常见,单纯依靠前三板技术就获得胜利并不现实。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越来越注重中台相持技术的训练,尤其是反手的进攻和防守技术。近台反手技术相对容易,多为第一板进攻下旋球或防守弧圈球。在长期的训练中,运动员通过反手进攻后,多会转为正手进行连续进攻,或者在近台过渡几板后再转为正手进攻,因此反手技术多为过渡性技术,并不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玉杰  范婷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5):574-577,621
运用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许昕在2012年卡塔尔公开赛四分之一决赛上对战江天一比赛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许昕在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许昕的三段得分率都达到了优秀水平,在发抢段和相持段的使用率比较高,特别是在发球抢攻段,许昕的进攻非常积极,得分率达到了86%;在接发球抢攻段,许昕的得分率为50%,达到了优秀标准,使用率(33%)也较高,但是他的接发球技术比较粗糙;许昕在相持段得分率较高,但使用率较低。许昕的侧身正手拉斜线、正手拉斜线是其强项,反手拧斜线、正手拉直线、侧身正手拉斜线是其薄弱环节。建议许昕提高其相持段的反手相持能力,增加反手回球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从亚洲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来看,正手进攻技术是最绝对的优势,也是最主要的得分手段。无论在进攻还是相持环节,每个运动员最基本的战术思路都是想抓住一切机会,尽量转为正手的相持。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反手技术的单板质量虽然较高,但连续相持能力偏弱,因此他们在反手进攻或防守之后,都有强烈的转正手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翔 《新体育》2024,(8):10-12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直通赛周启豪比赛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周启豪的技战术未发生变化,整体战术风格偏硬朗,中台相持敢于搏杀,但适应变化的能力欠佳;发抢阶段,周启豪发球后的正手抢拉得分率较高,高于反手的得分率;接抢阶段,正手抢拉得分率最高,反手拧拉使用最多,得分多但失分也多,且以出台居多;在相持阶段,使用率较高,但整体得分低于失分[1-5]。  相似文献   

7.
对2005~2007年三届上海网球大师杯14名球员的12场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技术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相持阶段得失分比例较高,占整个竞技过程的1/3,是整个竞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正、反手抽球具有强烈上旋的底线型选手,具有较好的相持能力.(3)在相持阶段对抗中,正、反手抽球、正手侧身抽球技术的得分效率,得分比例较低,使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乒乓世界》2013,(11):106-107
问:“我在实战中运用反手的概率比较高。不知如何提高正手的攻击力?” 技术解析:胡先生属于典型的反手能力比正手强很多的爱好者。他在使用反手技术时心里很有数,不会有那种因为打不着球没办法的困处。但对于他的技战术结构而言,发球的站位确实应该好好讲究一下。  相似文献   

9.
李晋  边玉翔图 《乒乓世界》2009,(12):116-121
在高水平选手的较量中,如果反手技术不过硬,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反手弧圈球技术对中国选手来说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无机时代,多板相持的几率越来越大,这就对运动员自己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在比赛中极力发挥出正手进攻的杀伤力之外,还必须在反手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本期所选的套路要求运动员要击打四板球:第一板上正手位挑打短球、第二板回反手位衔接直板横打斜线、第三板衔接直板横打中路、第四板移动至正手位抢攻斜线。这组综合练习的重点在于“近台率先发动,利用反手形成相持后,伺机转换用正手杀板得分”。就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来说,这是一项比较常用的套路练习。他要求运动员在反手主动相持中不仅能够通过落点变化为正手创造机会,同时更要强化正手位的得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狙击横板     
吕林 《乒乓世界》2002,(9):32-33
您当运动员时的打法有些类似于金择洙,能否以他为例,谈谈对付横板两面反胶时常用的战术手段? 首先,制定战术的时候,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比如说,直板选手一般的特点是主动进攻的能力比较强,前三板控制的能力比较强,而形成相持以后,他的反手位相对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和乒乓球技战术三段分析等方法,对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波尔处理关键球技术使用习惯和战术运用模式、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波尔关键球发抢段主要是以发中路偏反手逆旋转侧下旋短球为主,结合发强烈逆侧下长球至两角后抢冲或抢拉;接抢段则以正手摆近网短球为主,结合搓两角长球,第4板抢拉或抢冲至对方正、反手大角;相持段主要依赖于正手相持和反手相持得分,与常规球比较看,到了关键球波尔主动侧身相持得分能力明显下降,而反手被动相持得分能力则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赵晖 《乒乓世界》2006,(5):92-95
女运动员之间的对抗日益激烈,反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女运动员的反手技术贯穿了前三板的进攻和随后的相持过程。高水平运动员的反手快拉,快撕技术成为了主要的得分手段,在快速对抗中,优秀选手非常注重旋转与速度的配合,在节奏和落点上灵活变化,从而占据绝对主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乒乓球选手王皓(反手均用直拍横打技术)和韩国乒乓球选手柳承敏(反手以推挡为主)在6场世界大赛的比赛录像进行分析研究,为直拍横打在解决提高直拍反手位的相持能力上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直拍横打的搭配模式合理化、科学化以及相关战术的创新找出解决办法,最终使直拍选手在反手位相持时反手技术体系中诸多单个技术更加合理化并运用以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14,(11):102-103
问“我在两而相持的过程中反手比较有数,正手失误很多,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调节?” 技术解析:柳先生的动作很规整,出手很实在,出球的质量也比较高,但是他在两面打起来之后稍显机械,衔接动作的节奏感和灵活性有所欠缺,比如他在反手发力时,击球点和板形都控制得很到位,但转到正手之后,击球点普遍较晚,而且手腕手指对板形的调节没有跟上,以至于击球时多是没有目的性的撞击,出球忽高忽低,力量忽大忽小,命中率自然就不高。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柳承敏技战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三段指标法、数理统计法、单项技术分析法,对2007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柳承敏三场比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柳承敏发球质量高,发球后的抢攻非常积极,发球后的第一板抢攻很有威胁;接发球偏稳,主要以摆、搓为主.有机会则挑、拉;相持能力不强;正手位、反手位的防守差;主要战术为搏杀.针对柳承敏的技战术特点,确定战术的原则是:积极主动,主动变化;前四板力争压住柳的反手位,调动正手位,尽量与之形成相持,相持时尽量压住反手位,调动正手位.  相似文献   

17.
正、反手击球能力是制约网球运动员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的技术能力和正、反手击球的能力非常一致。正、反手击球技术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他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对网球运动员正、反手击球技术对整体技术水平的制约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05,(5):72-73
不要以为格林卡的反手只会三板斧,即使在快速的来回相持中,练过体操的他仍有办法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19.
尽管前4局孔令辉3比1领先,但场上并没有显出他占多大优势。之所以能领先,一是孔令辉在思想上比较集中,二是战术上用得比较正确,先给施拉格的正手,然后再送他反手。后来施拉格能连赢3局,反败为胜,主要暴露出孔令辉在前三板上没有优势,相持也比不过对方。在比分咬得不是很紧的情况下,孔令辉的正手还有一定的优势,一旦比分咬紧,正手的使用率下降,整体的威胁也就要差一些。双方反手相持时孔令辉也没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运用录像观察、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国乒女队最年轻和打法最先进的两位队员—孙颖莎和王曼昱,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模拟赛决赛中技战术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动态三段式分析和发球落点、接发球处理手段,相持段正、反手得失分情况的统计。结果发现:两者胜负的关键在于相持段;孙颖莎正手突出,单板质量高,接发球多以控制为主;王曼昱反手突出,相持能力较强,接发球多以拧拉为主。并提出加强在领先球局面下技术和心理方面的训练、相持段要主动寻求线路的变化、发抢段多变和接抢段积极上手的意识、强化身体训练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