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虽为节《七略》所成,但班氏亦有其体例,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删节而已。论文欲对《汉志》班注"入"、"出……入"、"省"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各家考证和评论,以窥班《志》对《七略》著录书目调整补充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韩世龄,王长汉一、《桃花源记》中的"志"几十年来,陶渊明《桃花源记》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一仍旧贯,被选入。然而,对文中"志"字的释义也一仍旧贯,作为教科书,这就未免有提出质疑并进行辨析之必...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罗摩衍那》成书之前我国已经有猿猴能言、慧辨、善变的志怪文学,到《罗摩衍那》定型成书的汉魏时期,猿猴志怪说法已经臻于大全。唐代已经大量创作猿猴变人的志怪小说,但多数是"盗女"及祸害性内容。却也有积极性的开拓,由此飞跃而升华,成为孙悟空的正面而丰富多彩的形象渊源。而帮助玄奘出国境的"候者"正是孙悟空的原型历史人物。猿猴志怪文学的主要艺术方法是借助谐音,达到指鹿为马的违反事理而谐趣怪异的艺术效果。孙悟空形象与整个《西游记》正是继承了这个方法。孙悟空是中国文学土生土长的形象。哈奴曼影响"八证"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对《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政论兵之类》部分中《奇正》《十阵》等篇的"有得将卒而不得君者""乘敌之顿""勿信也""阵之则辨辨""缭子而知动静之理""斗之以二柄""疏阵者,所以突也"共计七处文字进行了校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文天祥书法真迹,世所罕有。本文对新发现的文天祥手卷,及其所附明清两代六位大书法家的题记、题词、题跋,作了翔实的考述和论证,认定此一文天祥手卷确为真迹。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历来被认为是全书的枢纽、总纲。笔者认为,其实《正纬》《辨骚》都是属于文体论的部分,而《序志》中所谓的“文之枢纽”也并不是指的《原道》至《辨骚》五篇,而是另有它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谢肇淛《五杂俎》论书文字为依据,具体归纳、抽绎和阐释谢肇淛的书法观念与理论主张,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一、学书需用古人之法度、运自己之丰神;一意疏放,必堕恶道;二、以书学、书才论书家,以筋骨、俗媚评书作;三、字以人贵,书名须藉人品,善书未必传世,书可观世变;四、学书当观真迹,刻帖易失真,佳刻有赖于法眼、神手;五、好事者与书画鉴藏"七厄"之辩。  相似文献   

8.
《七辩》、《应间》、《归田赋》是张衡不同时期的作品,三篇文章在内容上都与隐逸相关。具体说来,《七辩》通过仿无子等7人与无为先生的对话,讲述的是招隐故事,当属于早期作品;《应间》写于作者复还史官之时,设客难己而申辩之,表达的是"聊朝隐乎柱史"的心态;而《归田赋》创作于垂暮之年,有明显的超尘绝俗之志。三篇文章十分清晰地展现了张衡从用世到隐逸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9.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10.
王俭出身于琅铘王氏家族,其《七志》是我国首部私人编撰的书目。《七志》以著录当代典籍为主。收录了前代书目漏收及后代新出之书,新增《图谱志》及佛、道两录,扩大了书目的著录范围。王俭在《七志》中首创传录体的书目体例,并对东晋以来相沿成习的书目分类体系进行变更,使之更符合当时官私藏书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对后世目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代道士史崇玄所撰《一切道经音义》佚于元末以前。从北宋陈景元所录史氏《音义》看,史氏音注并非仅仅注音。史氏反切与《切韵》特别是王仁煦《刊廖补缺切韵》关系密切。史氏形义之注亦有资小学。  相似文献   

12.
文章用大量的史料阐明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是对差役法的改革,与北宋王朝实行的募兵制及与之相应的兵役没有关系,澄清了最近出版的某些书籍说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是改革北宋兵制兵役的措施所造成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寿亲养老新书》是编定于元代的老年养生著作。其内容博杂,在形式上具有多种文体之元素。这与该书的编纂宗旨及广博的征引有关。书中辑录前贤言论者近乎语录,记述奇事佚闻者类似魏晋小说。特别是其中征引了大量宋代笔记,资料性和史料性较强,以散体为主,逐条叙述,堪为宋代笔记余波;又与明季清言在内容、风格和形式上有近似之处,可谓明季清言滥觞。因此,该书的文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宋代笔记与明季清言之间演变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庚子销夏记》是清初孙承泽重要的题跋文字。“题跋”认为在收藏和品评书法的研究中,应建立在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为主要代表的晋法框架之内。这一思想不但显示了对碑刻书法的重视,而且对汉隶、清季隶书的振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使人们在收藏和品评书法时认识到初唐楷书皆取法于王羲之,并明显带有隶书的特点。唐代的楷体直到柳公权才意法皆备,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显示出居于正统地位的宋帖是以“气韵朴厚”为审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玉堂杂记》为南宋周必大所作,是根据他在孝宗朝任翰林学士期间的随笔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玉堂杂记》详细记录了南宋学士院建置、典制名物、学士职掌诸情况,以及翰林学士的活动与心态,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后世揭示了宋室南渡之后学士院的发展和独特之处,是研究南宋翰苑制度最重要的史料。笔记还保存了南宋孝宗时期政治、制度、人物、诗歌方面的丰富史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荦与王士禛康熙六年定交,前后交好四十余年,于诗文声名和仕途生涯皆相互倚重。康熙十六年王士禛刊刻宋荦等人诗为《十子诗略》,对其稍后主盟诗坛和宋荦诗名之振扬及台阁诗风显扬影响重大。王士禛自康熙十九年真正登顶诗坛后持诗界权柄二十余年,而宋荦自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四年先后为江右和江南诗坛宗盟。这一时期宋、王的交游,对诗坛盟权开始由台阁下移地方节府、清初诗风由遗民之节向清雅温厚演变和奖掖诗学后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考察明抄本《刘随州诗集》的情况,认为抄本直接抄自南宋书棚木,与明李君纪刻本、正德刻本同出一源。通过比勘,认为明抄本具有相当高的校勘价值,是我们整理刘长卿诗集应予珍视的本子。  相似文献   

18.
西晋王范的《交广春秋》是广东最早的方志,但由于年代久远,此书早已亡佚,其内容只散见于《水经注》等古籍中。该书较早为《水经注》征引,且最多。王范经历吴、晋两朝,吴末曾遭郭马之乱出逃,晋平吴后官广州大中正,作《交广春秋》,太康八年(287年)进上。晋黄恭以王氏《交广春秋》多所遗漏,又为补遗。王范《交广春秋》约亡佚于中唐,北宋后黄恭所作《补遗》亦亡。《交广春秋》所留存资料如步骘事、赵佗事等,皆颇具文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波杂志》是南宋时期周辉所撰的一部重要的笔记,其内容丰富,记载了很多宋代的名人轶事,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对研究宋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部重要的笔记体文献。  相似文献   

20.
南宋新安理学家汪莘为朱熹的及门弟子。汪莘初对“文词”有兴趣,后在朱子的指教下,研究儒学与理学,成为朱子在徽州的“高第弟子”。汪莘关于宇宙是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思想以及天地交泰的思想,代表了南宋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