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劳模精神经历了从"劳工神圣""劳动英雄模范精神""工农兵劳动模范精神""弄潮儿劳模精神"到"大国工匠精神"的演进历程.其具体内涵从对"知识与劳动"范畴的深刻反思、英雄劳模英勇抗敌、又红又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敢干实干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到"国之重器"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嬗变.在百年历程中考察中国共产党劳模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建构逻辑,探究这一精神特质由"旧"到"新"映射时代烙印,由"点"到"面"反映社会文明风尚价值规约,由"单向"到"多维"建构历史使命与时代精神时空契合,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双循环"新发展背景下,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为迈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注入鲜活持久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文化符号由于无法实现全球化的普遍接受和当代化的灵活利用,存在诸多弊端。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更多追求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未能深入民族精神本体;中国动画对艺术性的过于强调,忽视了动画作为叙事艺术而对故事讲述的要求;简单粗暴的说教表达使得中国动画言之乏味,缺乏娱乐性;中国动画"民族化"艺术形式难以承载宏大叙事和大规模复制。  相似文献   

3.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接着从原则与信仰、反叛与依附、延续与没落等三个方面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侠义精神重"义",而骑士精神重"教";侠义精神有着"个人主义"的形式与"集体主义"的实质,而骑士精神有着"集体主义"的形式与"个人主义"的实质;随着历史的前进,侠义精神与骑士精神分别遭遇了延续与没落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的研究,以便更深入地认知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5.
台港新儒家唐君毅是标举和系统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人.他从四个层面探讨此论题:一、贯注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二、中国艺术主体之精神;三、中国艺术所显发的人的精神;四、儒道两家分别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唐氏的相关论点问题和意义并存:“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概念模糊而不固定,有泛化倾向,二分儒道以抬高儒家艺术精神的做法体现了新儒家的立场和偏见.但唐氏提出此命题有发轫之义,以心性之学和中西比较的视野解读中国艺术颇有洞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而中国传统动画形象,同样如此.试从中国传统艺术(如中国画、中国戏曲等)"写意性"的艺术语言来分析其对中国传统动画的影响和呈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们将中国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相比,便可以看出西洋近代文化中科学精神渗透到文化之各方面,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艺术精神弥漫于中国文化之各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独特文化价值的艺术精神也对世界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有"苦行僧画家"之称的乔吉奥·莫兰迪就是东西方艺术共同滋养出来的巨匠,他的静物造型简单独特、微妙的色调运用。把形与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人们回归到用视觉观察纯粹的形体世界。而这些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里传统的儒、道、释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本文以分析莫兰迪绘画的中国艺术精神来探讨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先生探讨中国艺术精神以道家尤其是庄子为精髓和根本,认为这种纯艺术精神最终落实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上。徐氏在中国艺术精神之落实所得的“偏”,与他对中国艺术精神主体挖掘所呈现的“全”,不能相圆融,因而出现阐释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中的"技"正中有反,对那些充满无目的性的、自由的艺术精神之"技"表示赞赏,而反对以世俗、功利性为目的的"技";而海德格尔笔下的"技"反中有正,反对以对人"有用"为标准的普遍强制去蔽行径的科技之"技",而将艺术之"技"作为拯救之"道"。源于对其中艺术性的"技"所呈现的"无用"和"游"的艺术精神的共识,二人由表面的对立最终走向实质的共通,并为当代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对人生存处境所实施的迫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即"技进乎道"使人和一切事物达到自由自在、成其所是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发生以及对疫情的阻击之战,使中国人民遭受了一场严峻考验,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我们弘扬中国精神的契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对扩展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彰显了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人民至上的人本精神、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和锐意变革的进取精神。引导大学生在疫情应对中弘扬中国精神,要讲好疫情应对中的中国故事,用好疫情应对中的教育场景,还要深化疫情应对中的青年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封闭凝滞的,而是开放流动的,它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在全民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和升华,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抗震救灾精神:情理交融的爱国精神、敬畏生命的人本精神、团结互助的仁爱精神、勇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其早就具有了现实主义精神。从史前艺术到中世纪艺术,都可以找到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存在,而文艺复兴更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集大成者。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精神在西方现代艺术却越来越少见。我国当今的艺术不可避免的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影响,并且出现了一些完全脱离中国现实的艺术行为。针对这些情况,本文着重对史前艺术、古希腊艺术、中世纪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论述,从而强调了现实主义精神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期望对当代中国的艺术家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针对现代性与现代艺术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的合法性论证。在徐复观看来,中国绘画与诗歌的融合,是一种打破艺术形式界限的艺术创造。中国的诗和画都具有抒情性特征,重视主体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现代性艺术的品格,具有安顿人的精神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来,西方美术教学体系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占统治地位。在这种体系中,科学与先进的部分对弥补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的不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排除西方美术教学体系的许多不利影响,应该引起高等美术教育从业者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贯穿到专业教学和创作中去,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何处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具有目的的活动意识或意向性的特征。人们非常渴望的中国大学精神还在寻求和实证中,看来创造精神、科学精神、独立精神、实践精神必不可少。但我们不要太过自信于这些文字性的提法表述,而要寄更大希望于大学的相关意识的积累及自修实践。  相似文献   

17.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时期更需要延安精神指引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塑造祖国栋梁之才的主阵地,如何传承延安精神,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阿Q精神隐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对阿Q进行着价值的重估,表明了价值意向的迁移。阿Q形集集中体现了鲁迅艺术世界对“反常”精神现象的关切,阿Q与狂人、未庄的关系隐含着鲁迅内在的精神矛盾与痛苦。“精神胜利法”作为生存困境中精神超越,具有思想化及个体生存上的特殊价值。重估阿Q就是对精神的自觉、自主乃至自足性的肯定。鲁迅通过阿Q精神对传统化精神的反思也应当在新的观念下予以反思,并由此进入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与命运的重新神视。  相似文献   

19.
大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深刻理解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庆精神建设事业中得到充分的传承,更是增强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者认为 ,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文艺思潮 ,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 ,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 ,注重刻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 ,文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 ,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 ,推动了文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 ,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 ,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这时的文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