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以小说造史”的历史小说巨擘高阳,亦是以历史小说营造悲剧的大家。从高阳作品所展现的恢宏画卷中,我们读到了历史,同时读到了民族艰难的悲剧史。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一、透视了高阳笔下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物,分析了帝王、士子、娼女、商贾、侠士等各类人物的悲剧命运、典型意义及其体现的深厚的历史感。二、从铺演历史悲剧的必然性、展现有价值人生的痛苦及于“平常悲剧”中显示悲剧艺术的魅力等三方面切入,探讨了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历史小说"借助虚构的历史背景剖析人性,通过众多悲剧人物和悲剧情节反思生存的悲剧性。新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圆满地实践大量的悲剧创作,主要源自于作家对"文革"后深化的"人性"理念的积极回应、源于本体的悲剧意识的复苏与作家生活经历的契合以及历史视野中的人性化叙述赋予悲剧创作以当下可能这三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3.
当20世纪即将徐徐降下帷幕的时候,一批个人交口称赞的力作面世了,在纯文学相对寂寞的氛围中,给我国当今文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机遇与大时代的文化背景下“破土而出”的。小说的美学价值在于将悲剧人物、悲剧事件,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扣、一滴水珠予以展现,艺术地折射了历史的生活,给现实生活的人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小说因其“在美学上很深,在精神上很大而成为《李自成》之后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又一扛鼎之作,是《李自成》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不…  相似文献   

4.
“三十六计”历史小说演述了古代历史兴亡、忠奸斗争和鼎革之变的若干侧面,产生了一种无法消除的悲剧意识。着染了一层悲切迷人的审美化色彩,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人们从悲剧人物不甘灭亡、不甘失败的思想和行为中感受到悲剧精神的胜利和伟大。它将鼓舞人们振奋精神,以高昂、进取的主体意识笑对人生、勇敢生活,书写瑰丽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6.
老舍作为一位悲剧大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明显的类型性特点。依其悲剧因素、人物特点、艺术风格等诸多因素大体有双重结构型、喜剧味很浓的悲剧人物、彷徨动摇型、处在社会最底层悲剧人物四类悲剧。老舍悲剧观的两大基石是: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二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历史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在当代明显地表现为"十七年"的政治意识形态叙述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叙述两种叙事倾向。围绕这两种倾向,分别以《创业史》和《白鹿原》为例,从理想人物的塑造、语言及言语方式、作家视野下主题的选择与情节的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究作家的创作是如何体现和形成当代历史小说的这两种叙事倾向的。  相似文献   

8.
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坛已退出主流地位,新历史小说也不再辉煌如初,但作为一种文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先锋小说与以往小说相比,确实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体系。小说创作从"伤痕""反思""寻根"时期追求情感、表现力、背景等单薄审美层次转入"后现代"小说重消解传统悲剧观、重对原始人性探究的深层审美形态。《枣树的故事》中叶兆言以新历史小说的笔法将我们的关注汇集到"个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命运主体,"毫不客气"地让读者看到人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抉择的痛苦挣扎。想逃避命运悲剧时,冷静节制的叙述手法却将我们直推到悲剧面前,让我们不得不直视"个人"被无情吞噬的惨痛。  相似文献   

9.
从悲剧美学角度看,新时期八年(1976—1984)悲剧人物可分为二类:承验型悲剧人物和超越型悲剧人物。承验型悲剧人物有的缺乏悲剧眼光,有的几无悲剧性格,有的二者兼备,但都具有悲剧命运;超越型悲剧人物具有完备的悲剧形象,其中的知识分子有明显的自主意识,国家干部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农村青年妇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青年,老年农民则表现得最有力度。  相似文献   

10.
张仁胜是当代优秀的剧作家,他的剧作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综观他的戏剧作品,很多作品中都有悲剧意识贯串始终。张仁胜的悲剧意识有着当代作家的艺术自觉,在他悲剧作品的艺术建构中,他吸收了中国和西方悲剧的特点,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建构了其独特的悲剧艺术。研究张仁胜悲剧剧本和带有悲剧意识的剧本的艺术建构,就要以悲剧人物、结构、审美乌托邦结尾、崇高美氛围的营造等角度为出发点,探讨其作为一个当代剧作家,对中西悲剧美学融合后的再诠释。从而体悟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11.
老舍作为一位悲剧大家,创作了许多悲剧作品,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这些悲剧人物根据其人生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挣扎求生的悲剧人物,因循守旧的悲剧人物,动摇彷徨的悲剧人物和孤独抗争的悲剧人物。每一类型的悲剧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而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三十六计“历史小说演述了古代历史兴亡、忠奸斗争和鼎革之变的若干侧面,产生了一种无法消除的悲剧意识,着染了一层悲切迷人的审美文化色彩,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人们从悲剧人物不甘灭亡、不甘失败的思想和行为中感受到悲剧精神的胜利和伟大.它将鼓舞人们振奋精神,以高昂、进取的主体意识笑对人生、勇敢生活,书写瑰丽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13.
老舍作为一位悲剧大家,创作了许多悲剧作品,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这些悲剧人物根据其人生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挣扎求生的悲剧人物,因循守旧的悲剧人物,动摇彷徨的悲剧人物和孤独抗争的悲剧人物。每一类型的悲剧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而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自从"悲剧"概念传入中国以来,悲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宗教信仰、时代背景、民族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古典悲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题材来源上,古希腊悲剧的题材由最初的酒神颂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尤其是荷马史诗,很少取材于当代重大历史事件,而中国古典悲剧的题材来源相对广泛;在悲剧人物上,西方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基本为出身名门贵族的男性英雄人物,而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多为地位低下的柔弱女子;在结构设计上,西方古典悲剧多采用"回溯法",而中国式悲剧多采用"直叙法"。而《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可视为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西悲剧具有不同的审美个性,所以同为复仇母题的《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在悲剧冲突性质、人物塑造手法、主人公社会地位和结局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旨趣。但这些不同并不能作为评判悲剧优劣的标准,更不能作为衡量剧本是否是悲剧的标尺。实际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造就了彼此不同的悲剧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7.
凌力的历史小说忠于史实且高于史实,她的作品在语言特色方面具有客观的叙述,历史化语言等显著的特点,在现当代历史小说中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凌力的历史小说与其他历史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当代历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 我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自从姚雪垠填补了“五四”以来的空白之后,农民运动领袖、民主革命志士、封建明君贤相和历代文人学者相继脐身于文学人物画廊。历史题材的各个禁区似乎早已打破,现在唐浩明居然把长期被斥之为“汉奸、卖国贼、刽子手”曾国藩的艺术形象捧到读者面前,这就更加丰富了我国当代刻画的历史的人物系列。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巨大。凌力历史小说在对历史悲剧的深掘、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的生活化和人情化描写方面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良性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和历史小说的顶峰,其开创性的成功艺术经验是相当丰富的。本文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上,紧扣《三国》历史小说的特点,以其人物塑造为中心,从人物塑造与主体情感的传达、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这两个角度入手,以见《三国》五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