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岳澎 《河东学刊》1999,17(6):15-16
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政策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共分三个阶段,本文着重分析了早期孤立主义政策形成背景及其评价,充分说明了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政策是在建国初期国内实力弱小,为了避免卷入欧洲事务而实行的对外政策,它与扩经主义相得益彰,是美利坚民族“务实”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1933-1945年是世界历史进程发生巨变的年代,也是美国从问鼎世界向称霸转变的关键时期。处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的美国,如果不重新制定新的内政外交方略,就无法应对国内、国际的严峻形势。罗斯福根据国情、世情对美国传统的欧洲及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作了大胆的扬弃。对欧洲,美国时而合纵连横,时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实施灵活外交政策;对拉丁美洲,睦邻政策替代了以往的大棒加金元政策。二战期间,美国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枷锁,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罗斯福时期的欧洲及拉美政策使美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其问鼎世界的宏伟目标,并为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是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的思潮,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两条主线之一,在美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原因在史学界众说纷纭,不少学者已经从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等角度加以研究.本文将以报纸为切入点,研究美国殖民地时期及建国初期的报纸是如何塑造殖民地人民的对英国及法国的不信任和厌恶的感情的,进而这种普遍的"不信任感"又是怎样成为美国对欧洲孤立主义政策的基石的.本文将对报纸与美国早期孤立外交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5.
共同外交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欧洲长久以来的梦想。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启动是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建设的里程碑。同时,欧洲的对外政策也带有"普世价值"、多边主义等强烈的欧洲价值观念色彩,这些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在欧盟对华政策实践中体现出来。文章以欧盟对华政策为例,从价值观视角分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建设,探讨价值观影响下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随着法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一直对美国怀有不满的戴高乐在重新执政后,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调整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历届政府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做法,从各个方面向美国的霸权进行挑战,奉行抗美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把法国变成北约在欧洲的工具,谋求军事上的自主权;反对美国在西方的核垄断,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反对美国冷战政策,推行普遍缓和的政策。戴高乐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动作,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向美国发出挑战,以彰显法国的与众不同,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最终动摇了美国在西方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7.
共同外交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欧洲长久以来的梦想。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启动是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建设的里程碑。同时,欧洲的对外政策也带有"普世价值"、多边主义等强烈的欧洲价值观念色彩,这些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在欧盟对华政策实践中体现出来。文章以欧盟对华政策为例,从价值观视角分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建设,探讨价值观影响下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丧失了欧洲大国的地位,美国成了统治全球,特别是独霸欧洲的真正盟主,西欧许多国家都在紧紧地追随着美国,但是拥有大国之梦的戴高乐将军却极力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而不懈奋斗.他曾提出著名的"第三势力"构想,坚决捍卫法国的独立外交路线,从二战到战后,特别是执政期间,他不断探索和实践维护法国大国利益的独立外交思想和原则,成功地制定了能够提升法国大国地位和影响的外交政策与策略,对法国今后外交政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外交史上,世界各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纷纷出台各自的外交政策。英国通过传统的大陆势力均衡政策,以确保其欧洲的霸主地位。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其经济实力的膨胀实行光荣摹立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二战后,美国为确立全球霸权,以其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推行冷战政策。许多二战后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希望和平中立,为此不结盟运动兴起。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丧失了欧洲大国的地位,美国成了统治全球,特别是独霸欧洲的真正盟主,西欧许多国家都在紧紧地追随着美国,但是拥有大国之梦的或高乐将军却极力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而不懈奋斗。他曾提出著名的“第三势力”构想,坚决捍卫法国的独立外交路线,从二战到战后,特别是执政期问,他不断探索和实践维护法国大国利益的独立外交思想和原则,成功地制定了能够提升法国大国地位和影响的外交政策与策略,对法国今后外交政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36~1937年,罗斯福设想召开世界和平会议,讨论政治、经济和裁军问题,在美国不承担政治义务的前提下,通过满足德国在经济领域和殖民地等方面的要求来安抚希特勒,从而缓和日益危急的欧洲形势并避免战争爆发。美国为此与德国进行了外交接触,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计划对德国作出的让步与德国的外交政策目标相距甚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对欧洲影响力的下降导致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英国从十六世纪开始进行殖民活动,到十八世纪成为势力遍及各大洲的殖民大帝国,傲视群雄,高居榜首。可是,随着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其利益受到多方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虽为战胜国,但已经元气大伤,经济、金融、外贸等方面都困难重重。它和自治领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雪上加霜。这一切使其实力和势力受到了实质性的削弱,并逐渐开始了由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的历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开始围绕自身利益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而这些调整也就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的与殖民地关系;与自治领关系;对外金融政策;帝国内经济关系;对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认识;对德绥靖政策;与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关系等七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采取了由最初的中立到后期参战的外交政策,这固然受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民族特性则从根本上决定着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4.
当初英国在加入还是拒绝法德治下的欧洲一体化便徘徊很久,入欧共体后在全面融入还是有选择的融入上更是一直难以抉择.造成英国欧盟路艰难的原因主要有英国独特的岛国位置、残留的大国心态、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以及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更深层次上是由其政治文化传统和经济利益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实施 ,其中的务实传统和孤立情绪反映到政治上 ,便形成了现实主义和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立国初期 ,由于国势弱小 ,立足未稳 ,为弥补与欧洲大国竞争时力量的不足 ,现实主义成为外交中的主导思想 ,在此基础上也表现出强烈的孤立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政府外交政策追随美国,抗战结束后对日索赔从积极索赔到最终放弃;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但国民赔偿并未放弃。中国必须提高综合实力,日本必须认识战争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伊莱休·鲁特(1845—1937年)是美国著名律师、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他的一生是伴随着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帝国主义初期的对外扩张度过的。他先后在麦金莱与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内担任要职,参预了两届政府最高级外交政策的制订与执行,为美国全面走上海外扩张道路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立  相似文献   

18.
赖斯在上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欧洲、亚洲多个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对外政策代言人。人们关注,赖斯主导下的美国外交,与布什第一任期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在国内外环境的牵制下,美国外交政策会进行哪些调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些调整,这是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以及日本"普通国家"战略目标确立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基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做出的必然反应.本文就对近年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日本的对华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两大流派,孤立主义与单边主义从表面上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征,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诉求,但实际上,二者殊途同归,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美国保守的政治文化思潮在外交领域的体现.二者都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为第一要务,以美国的国家实力为政策基点,只不过各自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而已.从本质上来讲,单边主义是孤立主义外交传统在当代美国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