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正>红军长征过云南,"龙云献图"是个历史之谜。寻踪"龙云献图"之谜,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龙云政治态度的转变及其历史地位。"龙云献图"不应是偶然事件1935年4月27日,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央纵队途径云南曲靖地区,出现了"龙云献图"的事件。对这一事件传统的解释是"纯属偶然"。理由是,从  相似文献   

2.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怀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英雄史诗。长征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云南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是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两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红军取得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的重要地区。红军远征而来,又远征而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云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两路红军长征经过云南当时的33个县境,攻克21座县城。云南各族人民以各种方式无私帮助红军,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长征两次经过云南,震撼了祖国西南边疆的这块红土地,促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政治觉醒,指明了云南革命的前进道路,为灾难深重的云南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对云南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伟大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弘扬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云南省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精选了4组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时,蒋介石和民国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围堵红军的来往密电予以公布。这组密电,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红军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防死守和围追堵截,机智灵活地巧妙利用国民党中央与云南省地方之间的矛盾,避实就虚,巧妙周旋,打破围堵,甩开追击,使蒋介石、龙云首尾难顾,追剿计划彻底失败,最后胜利渡过金沙江。这一组历史档案,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豪迈宣言。  相似文献   

3.
《云南档案》2006,(5):19-22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1935年1月至1936年7月,红一、二方面军先后经过云南,为围堵和剿灭红军,蒋介石与云南省主席龙云,以及龙云与云南各地方当局和驻军就调兵、部防、人事任免等产生了许多文件和电文。本刊选编了云南省档案馆馆藏的部份龙云与蒋介石及下属军官的密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红军处境的艰险及长征胜利的不易。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6,(20):F0002-F0002
自8月29日,大众报业集团“重走长征路”大型集体采访活动开始。在为期1个多月的采访中,集团6位记者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对长征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进行了实地采访,感受当年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场景,发回了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5.
孙健伟 《北京档案》2016,(10):45-4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是一幅波澜壮阔、无坚不摧的历史画面,是一种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自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至今,已整整80年,回顾过去,由得感慨万千。虽然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有着永恒不变的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今年10月,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期“档案文化”栏目特别策划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通过品读尘封档案中的长征,追忆长征途中的点点滴滴,与广大读者一起重走长征路。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湖北档案杂志策划出版“红军长征与湖北”专辑.编辑人员发现,红军传单《什么是红军》是一份难得的珍贵文献,但文献提供单位郧西县档案馆说不清文献的背景故事.编辑人员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复制件中找到了相关线索,此文献由红安县档案局从中央档案馆复制.  相似文献   

7.
北京晨报策划、组织、实施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历时4个多月.10多名记者、编辑参加报道,除了在北京的采访外.还先后走访了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6个红军长征走过的省市.采访了十几位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诸多红军亲属以及长征研究的专家学者。最终.以“见证传奇”为主题,分别以“还愿、英雄、等待、影响、揭秘、传承”6个为分主题.从10月12日至20日.共12个整版.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读者总体的评价是:内容鲜活。故事感人.幕后新闻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8.
1928年1月,龙云就任云南省主席,主政18年,被称为“云南王”。龙云统治云南之初,虽接受国民政府任命,但云南的一切,国民党中央均无权过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15日至17日,是中国革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纪念日,数月业,河南新乡军分区和新乡日报社《重走长征路》联合报道组等有志之士,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红军艰辛,弘扬长征精神,在他们采写的一则则新闻的背后,有着无数感人的新长征事迹。为此《遵义日报》记者采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对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0.
今年十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陕北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长征胜利结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馆藏档案中编选的这组史料,反映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夕,陕北、陕甘边地区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积极进行巩固苏区、扩大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等部分历史情况。现予以公布,供研究参考。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史料中的一些词句也有所反映,为保持历史原貌,均未作改动,谨请读者利用时鉴识。  相似文献   

11.
魂系长征     
《视听界》1993,(Z2)
(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混) 男:本世纪三十年代,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桩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长征,这曾被美国作家斯诺和索尔兹伯里喻为“人类伟大史诗”、“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的伟大历史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  相似文献   

12.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70年前,红一、二、四方面军,经过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长征胜利的标志。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是我党、我军、我国革命史上震惊世界的大事件,正如徐向前元帅所说的那样:“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会宁是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为标志的长征胜利纪念地。为纪念万里长征的丰功伟绩,怀念被红军烈士鲜血染成的这块会师圣地,再现红军在会宁会师的历史画卷,会宁县委、县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甘肃省档案局党组结合省直机关开展的“学党章创先进、知荣辱做表率”主题实践活动,于9月15日带领全局职工前往会宁,缅怀先烈伟绩,重温长征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会宁位于甘肃中部,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会合点,与瑞金、遵义、延安并称为红军长征中的“四个点”。坐落在会宁县城中心的长征胜利纪念馆,是当年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结束长征的历史见证。上午11时,省局职工在局长刘玉生、副局长张前林、拓志平、…  相似文献   

14.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史》《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月2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这一座谈会,宋平以及洪学智、陈锡联、廖汉生、李德生等当年参加长征的老同志以及有关方面人士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两套丛书分别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为《红军长征史》题写了书名及“英雄的史诗”的题词。刘华清副主席也作了“长征精神万古长存”的题词,并为《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作序。  相似文献   

15.
遵义因红军长征而名垂青史.遵义的山山水水因遍布红军足迹而独具灵气,遵义更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西部开发而成就彰显。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红军长征的光辉史迹与遵义人民的精神面貌?2006年,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配合全市系列纪念活动,《遵义日报》沿当年红军长征进入黔北地区的历史足迹,以记史为主线,结合写人、写事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社会变化,推出系列报道,并在日报头版醒目设置“红色遵义·长征接力”专题栏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石仲泉 《湖北档案》2016,(10):47-48
长征已过去80年了,但长征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仍有一些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和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 ●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与北上抗日有什么关系?有同志认为,中国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相继进行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有同志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红军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败,不得不被迫进行长征,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恶果,与北上抗日无关。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北上抗日方针。一早在红军长征前,中共临时中央已经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并设想了几种实施方案,但均未能实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主张抗日的。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公开宣布对日作战。那么,远离抗日前线的中国工农红军怎样  相似文献   

18.
<正>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先后离开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将台堡,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列宁曾经指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长征回忆录有的是对长征全程的回顾,如《历史的回顾——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康克清回忆录》《杨得志回忆录》《李坚真回忆录》《黄克诚自述》等;有的是描述一人、一事、一个事件的片断、一次战役,大多散见于《星火燎原》《星火燎原》未刊稿、《红旗飘飘》、文史资料选辑、《中共党史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以及一些报刊。这些回忆录有的以人物为中心,有的以事件为中心,有的以专项工作为中心,汇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一部据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二万五千里》誊清修改影印本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此,《中华读书报》还以《一部关于长征的“存世孤本”影印出版》为题作了报道。文中强调,“由于1942年版的《红军长征记》,在国内外存见甚少”,它才“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见《中华读书报》2006年10月18日第一版)不错,因为它与《红军长征记》在篇目与文字上略有出入,它确“为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线索与研究空间”。但说《红军长征记》“在国内外存见甚少”,却似可商榷。因它在1954年出版的《党…  相似文献   

20.
<正>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成功的伟大转折点,被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习近平语)。四川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铸就长征精神的众多元素都与四川密切相关,让四川成为红军长征中出奇制胜的战场、会师加油的驿站、战略转移的桥梁和长征精神的主要凝结地。因此,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征程,是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历史中惊天动地的恢弘篇章,是四川最闪亮的红色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