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鼠年腊月二十八(公历2009年1月23日)早六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新鲜早世界"专栏播报了拙稿《恭喜快乐!》。牛年春节前夕,让我着实兴奋了一阵子,过了一个吉祥快活、和谐温馨的年节。这篇稿子所以能在"黄金时间"编播,  相似文献   

2.
所晓磊 《青年记者》2007,(20):92-92
一则"牧师和儿子"的故事蛮有意思。一天早晨,牧师的儿子约翰哭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牧师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了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你如果能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没想到,不到10分钟,小约翰就拼好了。牧师很吃惊,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相似文献   

3.
韩美林 《出版参考》2005,(17):31-32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用达尔文的话来讲,这叫"适者生存",只要你说得对,我就能改.不对就笑一笑,别让人失了望.这一写猛一看,我还是个精人,精什么,吃亏上当的也"玩"了不少.我想只要不给别人亏吃、不坑害别人就行了,做人不就是要的这个标准嘛!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呀!善可以善,但是不要善得太窝囊,我就是属于窝囊之流的人.黄永玉说:"韩美林说的坏人一定很坏,因为他轻易不给人下结论;他说的好人你千万别相信,才不一定哪!"这样的结论我只有不自在地笑一下,因为他说得蛮对的.  相似文献   

4.
海阳 《中国广播》2012,(5):24-24
中央电台第三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公布获奖者名单时,最后念到“海阳”这个名字,我激动得恨不得嘁出:评委,你们人善良了!至于说到获奖感青,感谢大家认可我的幽默!鉴于我在脱口秀中的种种“癫狂”,有人说:海阳,一个东北人来到北京后被“祸害”得不轻,为此我要郑重地宣布,其实“海阳”乃正常人也!  相似文献   

5.
《何甜甜,这是我第三次求婚了!》 2022年1月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微信公号整整齐齐地发出了同题微信.一时间,何甜甜红遍全国,短视频中她对男友说的那句"我爱你,以后我要一辈子跟你在一起,但是要去抗疫的时候我还是得出去的,谢谢你理解我",更是在催泪中鼓舞了无数人. 这一引爆全国的报道,源于两天前钱江晚报全媒体...  相似文献   

6.
一个“早”字,基本上概括了我们《上流早晨》栏目的特殊面貌。每天早晨7点直播,它是最早同上海电视观众见面的节目;它每天要提供从午夜至凌晨刚刚在上海发生的新闻,是最新最快也是最早的新闻报道。可以说,正因为这个“早”字,才使它独具魅力,一开播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然而,这个“早”字对我们节目组的每个成员来说,却意味着是迎接一场改变生活节奏,增加工作强度的严峻挑战! 每天早起就是件很不轻松的事。记得儿时常嘻嘻哈哈地唱那首“我们每天起得早”的歌,可那时哪有可能每天早起?随着《上海早晨》的开播,我总算真正尝到了每天早起的滋味:凌晨4点半,当别人还在梦中遨游的时候,我就得赶紧起床准备上班了。说实话,难得一天起个早并没啥,可天天早起对于贪睡的  相似文献   

7.
吻公主     
我去北海休假.当天晚上,当我要喝一杯啤酒的时候,你猜我遇到什么样的好事?--慈善募捐晚会."上帝何!"我对坐在我旁边的一个面像尖酸刻薄、胖得象柏油桶似的先生说,"我想,这恐怕不是举行什么舞会,倒象是要剥人的皮了.这个晚会所募得的款子将会装进谁的口袋?"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深秋,满眼都是飘零的落叶. 当我把苦恋了3年的冰正式推到我父母的眼前时,母亲对于眼前这个农村出身的苦孩子没有半点好感.那时的冰又黑又瘦且极不善言辞,母亲冷冷的,只有一句话:"你们死了这条心吧!"  相似文献   

9.
好大的风     
呼———呼———呼,老风婆也被大地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就急匆匆地赶来了。也许是急于在几天之内饱览全世界的大好风光,老风婆跑得太快了。有一天,她来到了我们这里,走到大街上,看见人们都在兴高采烈地赶路,一点儿也不在意她,老风婆就发怒了,心想:“哼,他们简直是目中无‘王’,我要给他们点儿厉害让他们尝尝。”想完,就鼓起腮帮子,只听“呼”的一声,就把行人吹弯了腰,把大街吹得“乌烟瘴气”。老风婆得意极了,吹得更狂了……这个可恶的老风婆虽然年纪很大很大了,但它的性格仍像个小孩儿。她把灰尘吹进人们的眼睛里,使人…  相似文献   

10.
"我认识他比认识你们还早得多"   新中国建立不久,有一次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召周谷城相见,当时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同等也在座.落座后,毛泽东对许建同等人说: "周谷城是我的老朋友.我认识他比你们还早得多."……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三月间,妻子从娘家韦楼村回来伤心地对我说,邻里韦学梦娶儿媳,汽车响器都用上了还嫌不阔气,又请了几挺“三响枪”,结果枪崩了,伤着三人,一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喜事倒成了丧事!我一思量,很有报道价值,对那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就急急地从妻子嘴里“掏”得“五个W”,匆匆成稿,发了出去. 一个月后的一天,妻子举着收音机激动地向我喊道:“喂,广播了!”我仔细一听,懵了——咋成了别人写的啦?原来俺“学习班”里的学员郑朝广也得到了这一消息,他可不象我这样急燥,为采访当事人他跑韦楼、上医院折腾了几趟,写成以《说说俺花钱买苦头的体会》为题的来信,也投向了河南电台。虽说我发稿早好几天,但他的稿件角度新,情节生动,比我的强多了。  相似文献   

12.
(一) "防火!防盗!防记者!"这句话不知从何时就已兴起,今年8月23日我这个记者却当真被人当成了贼.  相似文献   

13.
可怕的故事     
BBC 总裁告诉下属说,第一是故事!第二是故事!第三还是故事!有专家称,人类进入了一个消费故事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消费故事。毋庸讳言,将信息装在故事的盒子里更易于被接受。新闻故事化,知识故事化,政策法令故事化……故事成了哄婴儿入睡的摇篮曲,服药的糖衣。前几天从一家电视台"社会故事"栏目看到一则故事,连续三天播出,诱得我这个不常看电视的人天天准时。看了每天15分钟用镜头讲的故事之后,我不由得对"故事"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4):27-28
<正>围绕到底有没有"僵尸肉"的拉锯战还在进行,但真没有人吐槽下"僵尸肉"这词儿吗?至少对我而言,这词儿太能引起不适感。那段时间,手机屏幕上充斥着这个词,相关文章甚至还配上了僵尸图片,多瘆得慌啊。这样的文章我一篇都没点开,看到就立刻翻过去——习惯了在早餐桌上浏览新闻,我老派地欣赏《纽约时报》的理念——"本报不会玷污早餐餐巾"。  相似文献   

15.
正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还记得,2003年的春天,北京的天气出奇的好,街头的月季花开得特别娇艳。"我刚刚从澳大利亚回国,踏进北京首都机场,眼前行色匆匆的人们大都戴着口罩,双眼透出逃难般的眼神。回到家的第二天,我就被告知要呆在家里自我隔离一周,好像我自己就是一个大病毒一样。"一位女孩如此回忆。她看到医护人员进入自己所在的居民楼,他们身着白色、厚重的防护服,像一群太空人。她这才意识到,在这个原本十分明媚的春天,北京的空气里飘浮着惶恐的病毒。  相似文献   

17.
感谢共产党     
我的命是共产党给的,能活到今天一是感谢父母、养父母、最重要的还是得感谢共产党! 我出生在吉林镇来县三十里外的贾家围子,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因病早年过世,父亲被日本人抓了壮丁,家里就剩下我们姐妹四人.我们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大姐领着我们就在一个废弃的炮楼里住了一阵儿.我体弱多病,得了一种在当时叫稀屎劳的病.我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大姐每天照看我将我抱在怀里,饿了大姐给一口小米就着一口小葱,哭了还是这个,大姐看看我奄奄一息的样子非常难过,四人生活又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8.
虽然今年以来范老师的身体一直不好,虽然反复住院不见好转也曾让我心里疑惑,但我竟然没有想过他会离开.还记得9月他因为发烧住院.病房号是518,他还开玩笑说:"医生跟我说这个号码多好啊,518我要发,我说后面还要加一个字,是‘我要发烧'才对!"那时笑语晏晏如在眼前,每念及此,泪不能禁.  相似文献   

19.
漫画之窗     
———宝贝,委屈你在秤盘下窝了一天啦!新装置拜年———通知三车间几个师傅上来,我给他们拜年!︱︱︱您慢慢用,可以分期付款!扣动扳机本栏责任编辑:许林水漫画之窗@天呈  相似文献   

20.
正巴金是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我因工作关系,幸运地与巴金先生结缘,并持续了20多年的友谊。初见巴金1980年代初秋的一天,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告诉我,巴金家中有一批外文书要捐赠给"上图",他嘱我前去巴金家了解—下情况,听听巴老的想法。这可是一份美差呀,想着快要与心中仰慕的巴金见面了,我激动极了。早在读初中时,我就从国文老师那里借阅小说《家》,书中的人物情节让我浮想联翩,"巴金"这个名字也深深印刻在了脑海中。也正是这位国文老师,帮我改名为"斌如"。我原名"慧英",他认为太俗,且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文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