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题西林壁》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第一次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题西林壁》的“题”是书写的意思,作题诗解。“西林”,即西林寺,是庐山上的一座庙宇。“题西林壁”,即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全诗四行共两句。第一行:“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即正面看,“岭”,不很高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尖端,形状尖而高。这行诗的意思是:正面看庐山是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大岭,侧面看庐山却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陡峭高峰。第二行:“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行诗的意思是: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近及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2.
咱们是龙的国度,必定是龙的故乡龙的海洋龙的世界。正因为此咱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传授世界惟一的学问——屠龙学。中国学生毕业了走向世界个个是屠龙好手,技艺绝伦,没人能比。不信么?请听我细细道来。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路】《题西林壁》(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阐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前两行),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后两行),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相似文献   

4.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  相似文献   

5.
<正>古诗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会默写、能理解之外,还要让学生反复吟诵,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要让古诗真正走到儿童的内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教学片断,谈一谈如何让古诗教学走进儿童的内心。一、读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要求:"横"字应该读héng,不能读成hèng;诗句中的两个"不"字都应该读成bù,而不能读成bú;"识"应该读成shí,  相似文献   

6.
“议论入诗”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苏轼的诗散文化、议论化,但能触处生春,无不如意。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哲理诗的《题西林壁》以其深刻的哲理、无穷的韵味和横生的理趣著称于世。本文拟就该诗有关理趣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题西林壁》用诗的语言,通过诗的意境将哲学家们须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才能说清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形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这不能不说是苏公的杰出本领和独到之处。概而言之,  相似文献   

7.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才转过身来。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莱芜市钢城区友谊路小学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让学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诗艺课堂",努力实践着陶先生这一本真的教育思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赵燕飞老师正在抑扬顿挫地吟诵苏轼的《题西林壁》。你别以为这是  相似文献   

9.
一种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鲜明的诗,叫作“理趣诗”。宋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诗。其中的精品,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已选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元丰七年(1804年),苏轼由黄州(在今湖北)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庐山,游山后他在山下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10.
我读理趣诗     
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某种哲理,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们说这诗含有理趣,是一首理趣诗。说到理趣诗,首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了游庐山  相似文献   

11.
苏轼教作文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他所作的《题西林壁》一诗,本期刊登一篇《苏轼教作文》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相似文献   

12.
远近教学楼     
小明友,你一定知道宋朝诗人苏轼的名作《题西林壁》吧!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中还包含了数学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吧!例1.下图是小丽在青田实验小学拍摄的三张教学楼的照片,你能分辨出哪一张是在最远处拍摄的,哪一张是在最近处拍摄的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正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历来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文思泉涌的地方。在苏轼吟咏庐山的二十多篇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产生也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4.
“题壁”二字最早见于《梁书》,史载侯景被梁简文帝“幽絷”后,“题壁自序”。而题壁诗的兴盛还是在唐代以后,尤以宋代为最,超过了万首。古人题壁的场所主要有三类:一是名山宝刹等游览胜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二是官署、驿站、青楼等特殊场地,如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三是自己或朋友家中,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诗歌较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在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宋代名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含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也是隐喻使用的典范。中国诗歌的翻译似乎总不得要领,原因在于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较大差异。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该诗四篇英译文的对比,探究中国古诗英译时的隐喻再现,旨在提出翻译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用了个适合考察小学二年级儿童智力的算术趣题,考察了若干名三、四年级儿童,高中一年级、中师二年级学生,其结果,多数是粗心疏忽,因思考不严密而答错。 这道题是“钟敲5下要用20秒,敲10下要用多少秒?”  相似文献   

17.
【案例】在学习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后,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图中有()条线段。这类题曾在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里研究过,三年级下册"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次"也曾用数线段的方法来帮助理解,所以学生解决这类数线段的题目已经是易如反掌。可是班里有个叫张欣凯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的,但他却填了(3)条。老师发给他改正,他却跑来找老师,下面是他(简称张)和老师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世界儿童诗歌比赛”,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小朋友,写了近九万首诗参加比赛。按照规定,我国评选委员会评选出八首国内获奖作品,再从中选五首参加世界评选。昆明市华北小学四年级白族学生戴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智慧     
郜书萍 《山东教育》2011,(34):24-25
"一石三鸟"学古诗这节课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我利用简洁的粉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了山峰和山岭,很容易就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当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涵的哲理时,霍达用了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概括,接着史振  相似文献   

20.
丁杰 《语文天地》2012,(3):27-28
提到苏轼的《题西林壁》,自然会想到宋代的题壁诗。宋代诗歌题壁这种文化的发展超过了唐代,达到了繁荣。这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题壁诗自身特点和诸多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