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介场域概念的界定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善于运用场域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①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褚万宗 《青年记者》2006,(16):45-45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特性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向公众传递各种信息。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和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宣传,指的是“阐述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争取特定对象达到既定目的的活动方式,在阶段社会里,通常是一定的党派、团体进行政治思想斗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关于什么是社会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人把社会新闻定义为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新闻等等。据我个人理解,“社会新闻”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对于一般工作性新闻而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非工作性”。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就是让受众了解最新、最快、最活的新闻事实,要抓一个“新”字,在“新”字上做文章。过去,新闻界曾争论过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性,认为事件性新闻是以新近发生的事件或一个独立的事实为中心组成的,  相似文献   

5.
黄伟 《新闻前哨》2012,(4):87-88
新闻传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新闻传播只有被人们所认可,才能成功地向人们传递是非曲直观念,才能让公民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让社会更好地规范集团或个人的行为,有效地规避犯罪现象的发生。本文从新闻传播教育、新闻语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新闻传播途径等方面,探索新闻传播与社会认同感之间的关系搭建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梁衡对新闻定义作补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他的《新闻原理的思考》一书中,对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在”的定议作补充说明。他的新的表述是:“新闻是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惰息传递。”梁衡对其中两点变动做了如下解释:一是增加了受众的态度。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新发生的事实都可以报道。实际上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新发生的事实,记者都不去报道,只选择那些大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关心的事实去报道。新闻首先要考虑有多少人爱看,有多少人要听,有时还要考虑它的社会作用是正是反,…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闻的定义有许多种,我最欣赏的一种是:新近发生的、具广泛社会影响和新的社会含义的新闻事件。 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两个“新”。第一个“新”是指时间概念。第二个“新”则是指时代前沿的事物。后者需要记者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前沿理念。用前沿理念来判断事物才能认识事物所蕴含的新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前,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通知,要求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全国新闻界都在采取措施,落实《通知》精神。我们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的,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好传统。新闻职业一向是受社会尊重、高尚而严肃的职业,原因是它能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社会新近发生的各种人和事,帮助人们了解天下大事,明真伪,辨正邪,得到信息和教益。新闻工作者是教育人的,因而应该是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然而,“有偿新闻”却大大败坏了新闻事业的声誉,玷污  相似文献   

9.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10.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12.
(一) 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在各个领域全面突破和拓展,并将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客观世界为反映对象的新闻传播媒介,自然也首当其冲。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界不能不严肃地面临一个课题——如何保持新闻之“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人民大众关心的重要的事实的报道,无疑,在构成新闻的价值的诸要素中,新鲜性是必备的、首要的。随着新兴技术及与之相应的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新的学科应运而生,从而铺陈开一个又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领域、新范畴、新思潮、新观念、新成就、新事物、  相似文献   

13.
以新闻评论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媒介评论在近些年得到了新的发展,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并表现出多种跨媒介评论形态的融合,内容指向上题材更加广泛,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其传播效果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分化,或如“润物无声”或如“黄钟大吕”,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媒介评论的这些新变化,对社会系统的反应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系统是否具有自觉、迅速、准确的应激性反应,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正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要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媒介评论的这种应激性,重点在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社会管理系统中的机构建设,二是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新闻,通常是以“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基本原理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即着眼于动态性事物的报道。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迅速及时地反映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的能力,更要善于从平常的静态事物中捕捉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事实的最高效  相似文献   

15.
时彬 《新闻窗》2011,(1):95-96
将“新闻”和“策划”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讨论,粗看起来,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策划”是通过精心安排的手段,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操作。但是,相对于社会新闻而言,教育新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美,客观地存在于生活中,美感是美的反映。苏联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倡导了“美是生活”的命题。所谓“生活”,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社会的、自然的各种关系。社会或事物只有经过“物态化”之后才可能是美的,即只有当它具有了美的物质属性,才具有审美潜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应体现美和美感。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记者、编辑、通讯员,是否具有审美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审美感受表现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始于感觉,经由知觉,饱和着情感,伴随着联想和想象,贯穿着理解和思维,最后达到对生活本质、人生哲理的醒悟。那么,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它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以辩证地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或“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信息是人们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工具.信息的文本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成为我们与客观世界沟通的重要中介:一方面,传者不断地制造各种新闻信息文本来反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9.
档案是发生并已形成的旧事物,相对于档案的"旧",新闻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新",一新一旧,貌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实则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新闻,美国人约斯特将其定义为:"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不是局限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应将视野拓展开去,以事和史为题材,所有受众未知的事情都可以形成新闻。而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与物质、能量比肩并存的信息生成传导与发生作用的新范式,它极大地激活了个体及其嵌入的关系网络,通过“连接”与“聚合”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中绝大多数人是传统意义上的“无权者”)赋权,从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权力格局,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治理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