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申涵光不仅在理论上推尊杜甫,而且其诗歌直接效法杜甫的“诗史”精神,关心民瘼,以诗存史。另外其诗歌从字句和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学习痕迹也相当明显,其诗风虽与杜诗存在差异,但因入杜既深,有些诗歌颇得杜诗神韵。  相似文献   

2.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双璧,后者更是被誉为"诗圣".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三千余首,被喻为"诗史".笔者认为,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其格律工整是后代人创作古典诗歌的典范,在其思想意蕴上,更是体现了一名传统的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民本思想",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良知.  相似文献   

3.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苏轼所师法的前代重要诗人之一,而学者专论世所罕见。苏轼对杜诗的接受与评价,是其在创作上受杜诗影响有力的间接证明。苏诗师法杜甫,主要表现为:题材领域的极大拓展;艺术意境的创造;诗歌技法的传承;创立“体兼众妙”的诗风等。其根本原因在于:杜诗是诗歌史上的“高标”;杜、苏生活阅历一定程度的相似,使苏轼容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张晓清 《考试周刊》2011,(36):39-39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以往人们习惯于从文学的视角观照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其实杜诗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天文学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杜诗中包含的天文知识(主要从七政、北辰、银河、杂星以及瑞妖之气等方面),杜甫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天文星象得心应手的运用和其深厚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圣杜甫.其创作的诗歌被后人喻为“诗史”。因身逢乱世,他所创作的诗歌中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许多人生悲剧。本文就此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诗圣”杜甫的诗歌历来倍受推崇.被人们尊称为“诗史”。杜诗,从总体上说,充分体现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杜诗,会有不同的价值与闪光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9.
杜诗在内容上充满“忧国忧民”的思想,它以高度地艺术水平,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因此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具有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苏轼和杜甫     
苏轼既尊崇李白,又称扬杜甫。他和杜甫一样,都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都有“致君尧舜”的抱负。杜甫的创作态度,杜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各种艺术表现技法以及语汇意象等,都影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晚年南迁以后所作诗歌,与杜甫后期诗风颇为接近。苏轼对某些杜诗的评论,显示出他超卓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诗歌在钱谦益心目中占有极其车崇的地位.他称杜甫是"间代英灵,目空终古".其尊崇杜诗的主要表现是笺注杜诗和连受杜诗之<秋兴八首>原韵作大型七律组诗<后秋兴>.钱谦益崇杜的原因有四:(一)杜甫既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又有具体行动;(二)杜诗能表现世风时运;(三)杜诗有至真至深之情;(四)杜诗在艺术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2.
杜诗之论之注可谓不计其数,但迄今为止.专门讨论其律诗且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却少之又少,《瀛奎律髓》便是这样一部著述,它集注杜诗,既有内容的关注,又有艺术的分析,为此,本文且就《瀛奎律髓》的杜诗来探讨杜甫的诗歌和方回论诗体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诗碑有12通,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明代以来,在同谷的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诠释杜甫"诗家门户独高风"之特点,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体现了对杜甫由秦入蜀诗作"大雅一删妙化工"的极高艺术鉴赏力。这些诗碑的诗学意义在于: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独到性;指出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在诗意上的隐含性;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越性;其观点在研究杜甫"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得益于其对诗歌创作的不断追求。杜甫作为"百代之中"的集大成者,在对仗形式这方面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杜甫诗歌特殊对仗形式进行研究,从形式上探求诗圣杜甫诗歌语言表达的张力,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锤炼字句的特点,加深对杜诗对仗精妙之处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管中窥豹的形式来探究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东方美学的神髓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创造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美学追求,其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独特审美观照。这一在东方文化革新运动中没落的诗学诉求,却在美国的新诗运动中又一次被激活,完成了诗歌在本源意义上的一次对传统的复兴。意象派创始人庞德在现代中国的诗歌创作中,找寻到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和诗歌创作的原始因子。西方“意象派”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借鉴彰显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互渗与共融,也体现了传统资源对于构建现代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诗圣”一词在中小学课堂上常被提到,但对于其内涵以及为何单单称杜甫为“诗圣”却少有人提及。杜甫被称为“诗圣”除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外,主因其实是其各体兼擅的诗歌创作能力。在古体诗、近体诗创作上,杜甫都体现出强烈的继承与创新的意识,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就。义务教育阶段统编语文教材所选杜诗,时代跨度大,体式更是众多。借助纵向梳理比较,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精神境界、诗歌造诣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把握“诗圣”的内涵,最终提升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相结合,形成其“诗史”之表达形式。“诗史”与一般史书的不同,在于其虚构历史和诗性艺术思维,而与一般诗歌不同则在于其运用“史笔”与作表现出来的史识.  相似文献   

18.
杜甫将中国古典诗歌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中国古典诗歌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深入到人民生活之中,又以其卓越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哺育了一代代诗人。因此,研究杜诗对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诗歌是非常有益的。也因此,读了傅庚生先生的《杜诗析疑》大受教益。《析疑》对杜诗中的疑难问题所作的解释,其中不少是很精当的,我深感傅先生对注杜用力之勤。但是,由于受到某些观点的影响,加之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又觉得《析疑》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9.
姚菊 《天中学刊》2014,29(6):71-75
杜甫诗歌具有“真性情”的特点.首先,杜诗中的自我形象极其丰富真实,而且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其次,诗歌呈现出作者的心境之真,这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内心独白诗中,夔州以后尤多;再次,杜诗之真与陶诗不同,陶诗之真是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具有一种哲理精神,杜诗之真是对生命悲欢离合的体验与记录,具有一种实践精神.在固穷安贫的主题上,杜诗对陶诗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滕颖 《华章》2010,(14)
本文主要介绍了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其在诗歌创作的特点:强烈的现实主义、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杜诗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卓越地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声韵,及对后世人的影响,完整地展现了杜甫一生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