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始终迷漫着一种令人低徊不已的悲凉气氛。不论是嘲弄、讽刺还是调笑,都只是这悲凉的点缀和铺设而已。张爱玲的小说虽也传递出人生命运的无常感.她的人物也常有失败和挫折,但由于她能站在人生悲剧的幕前欣赏平凡人生的快乐,她的小说也就没有绝对的大悲。  相似文献   

2.
浅论张爱玲小说悲凉的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以她天才的智慧和自身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小说世界里重现了人性的悲凉.这种悲凉是一种深沉,一种蕴藏的愤怒,一种崇高的爱情的毁灭.文章从具体作品分析出发,充分发掘和掌握现有研究材料,以女性的视角和综合归纳的方法,通过对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血亲关系的冷漠、两性关系的金钱化和生意化等描写的深入分析,着重对张爱玲小说悲凉的人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阐述,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张爱玲的人格心理、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往往寄寓着浓郁的悲凉之意.其作品的主题既体现了人的孤寂虚无感,又深刻展现了世事的沧桑凄凉.张爱玲的小说在题材的安排上蕴藉着难以言喻的凄凉之意,作者通过极富艺术性的烘托手法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寄寓着浓浓的悲凉之意,形成苍凉孤寂的文风.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名女作家张爱玲和池莉不约而同通过凡人俗事、日常生活来审美,表现了普通人的种种生存困境,发掘出悲凉的人生底蕴,体现的是最普泛的“几乎无事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悲凉”和“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传达给读者的审美意识。而“悲凉”和“苍凉”又是张爱玲本人对生命和现实人生的基本感受,从《传奇》所有的小说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张爱玲的声音透过叙事者的叙述,充满同情而又不乏尖刻地评说着现代都市传奇中平凡男女及其故事。这些颇像禅言偈语式的充满机智的妙语。如果孤立起来看,无疑是作家“机智”的一次集中炫耀:以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风靡文坛,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她在小说中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母亲角色还是年轻女子,都构成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群像.她们有着女性的原罪意识。作者通过写这些女性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悲凉感,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文章审美特质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进行比较研究,它们都精心营造了一个凄凉的背景世界,包含着生命悲哀、人生无奈的哲学体悟和追求悲凉的审美情趣,具有一种悲凉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生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9.
朱玉红 《文教资料》2011,(14):12-14
小说《金锁记》叙写了一个旧式女子——曹七巧在旧式大家庭中的悲凉一生。张爱玲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而深刻人性的人物形象。作者认为张爱玲的写作技巧体现在三个方面,特作此文,一一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白先勇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但其小说则有非常相同的悲剧意识内涵,即作为异化的人在被遗弃,被背离的境地中,不能重建自我完善的人格,而是人性的扭曲,人性裂度的加深,构筑出一种悲凉绝望意味更深的悲剧,张爱玲,白先勇的生命悲剧意识完全源于二人的相似的人生体验和所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及现代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