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歌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能反映民族的心声和意志,除我们所唱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外,中国历史上还另外产生了七首国歌。1896年,我国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等作礼节性的访问,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之宾的国歌。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当时根本不知道国歌的意义和作用,哪儿会有什么国歌,于是就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当时也没有歌名,歌词为:“金殿当头紫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这首歌哪有半句体现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和神圣尊严,更  相似文献   

2.
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单句都有多义的问题,复旬也存在多义的现象。这是语法教学中难以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语境的“可兼容”与“不可兼容”来区分和鉴别复句是否具有多义。一重复句可分为“有标复句”与“无标复句”,一般说来,“无标复句”可能产生多义。多重复句由于大小结构层次的不同划分以及不同的语序理解,复句也有多义的问题。最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单位多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学习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会产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的现象 ,这是由于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雅”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的产生是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长期浸染、熏陶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理解“雅”的审美内涵,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难以真正把握“雅”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学生对有些原理难以理解,对自然规律、知识应用技能难以掌握,或者是由于对现象的抽象认识外加感官的刺激不足,出现“老师今天教,学生明天忘”.有时会听到一些老师说:“这个问题不管我怎么讲,学生就是听不懂、理解不了”,“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还是不会”.针对此类情况,  相似文献   

6.
《海外英语》2013,(12):38-38
《丛林流浪》这首著名的澳大利亚民谣。被澳大利亚的.国民称为“不是国歌的国歌”。它有着柔缓的节奏和轻柔的语调。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7.
稿源采珠     
“国歌”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民族尊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与壮大,《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也已近半个世纪。按说,会唱国歌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应该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曾对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完整演唱国歌,而能准确无误演唱的仅占百分之三左右。作为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8.
据《工人日报》5月7日报道,新南非的正式国歌为《上帝保佑非洲》,非正式的国歌为旧的《南非的呼唤》,新国旗是一面象征种族团结奋进的“六色旗”。 《南非的呼唤》是大选前白人统治时期的国歌。由于它带有种族隔离的成份,故而不能成为新南非的正式国歌。但是,为了体现种族和解、团结的精神和照顾白人的情绪,它可以在一定的场所被当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 12 8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此处应为“《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课本第 13 3页讲 1949年 9月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下面还注释 :“1982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国歌。”从 1949年选为“代”到 1982年“正式定为” ,中间还有一“插曲”(改歌词 ) ,实难详述。此事体大 ,故“代”字万不可少这个“代”万不可少$山东省东阿县教育局教研室@韩长代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一个大型的音乐教师听课观摩活动期间,听取了几节锐意教学改革,极富创新意识的音乐课。其中一位老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给笔者留下了这样的一个感受:我们可以,让每一堂音乐课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演唱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孩子从入学开始已经学着演唱国歌。也正因为她太过熟悉,我们往往未能真正地花心思去理解、去感受她。再加上  相似文献   

11.
“高歌颂中华”主题班会银川新城南梁中学马生凌构思:《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我们决定举办“高歌颂中华”主题班会。班会以介绍国歌、国旗、国徽的产生、含意及唱爱国歌曲为主要内容。准备:1.全班动员...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2002年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写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7页有一个探究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其实,上面所说的“国歌”应  相似文献   

13.
近读新书《汉语的危机》,被“汉语”与“语境”、“汉语”与“危机”、“汉语”与“失语”、“汉语”与“暴力”等篇章所震撼,感觉提出的问题是深刻的,涉及的问题是沉重的。我们的国歌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国歌产生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为什么歌词不改呢?因为要激励后人。危急时刻存在,我现在要说的,是汉语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此话怎讲?先抄录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学语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原来作者改“眼”为“忍”字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自己对因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青年而产生的难以抑止的悲愤之情。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忍”是“不忍”之意,全句理解为“哪里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所杀害”。…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一节教学中,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知识不易理解,难以掌握。因此,我们结合教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制作了室内“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国歌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 ,能反映民族的心声和意志 ,除我们现在所唱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外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曾有七首国歌。1896年 ,我国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 ,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等国家作礼节性访问 ,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宾的国歌 ,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当时根本不知道国歌的意义和作用 ,哪儿会有什么国歌 ,于是就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 ,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当时也没有歌名 ,歌词为 :“金殿当头紫阁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云车驾六龙。”这首歌哪有半句体…  相似文献   

17.
齐声高唱国歌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理应汇集成气势磅礴的嘹亮歌声。但当前各校普遍存在着唱不响国歌的尴尬场面。对此,我们可以作一些设计和改变。首先,补足应知应会。国歌唱不响反映了当前部分中学生对国歌曲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不足。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8.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小学一年级学生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 ;会唱国歌 ;明确在升国旗 ,奏国歌时的要求。活动准备 :国旗一面 ,国徽一个 ,国歌磁带、录音机 ,祖国地图、天安门画图、国歌词曲一张。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 ,今天老师让你们听一首歌 ,听后请说一说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你以前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听到过这首歌?〈教师放《国歌》录音〉。生 :这首歌叫《国歌》。生 :这首歌在升旗时我听到过。生 :每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 ,我听到过。师 :很好 ,这是我们的国歌 ,歌名叫《义勇军进行曲》 ,是由田汉作词、聂耳…  相似文献   

19.
征服自己     
在极多的际遇里,我们难以悟出自己在生活中承担的角色。别人的伟岸和光环笼罩了我们,于是别人经商我们“下海”,别人升职我们也梦想仕途通达。我们完全由着别人的“风”来掌自己的“舵”,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对生活的渴望完全由他人成就而操  相似文献   

20.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人的灵魂的工作,语文教学以其生动的文学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学生的情绪,震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适当的音乐,设置情境,感染激发学生的情绪。记得在教学《谈骨气》时,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乐曲《国歌》,通过那高昂激越的旋律,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受到触动,很自然地接受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