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不少报纸相继登出一些“××地区(或单位)收购粮油不打白条”的报道,看了觉得不是滋味。买东西给钱,在商品社会中是极为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不给钱、打白条才是违背交换原则的怪事。现在“不打白条”居然成了新闻,岂不是说打白条是普遍现象?西方新闻界有句口头禅:“人咬狗才是新闻”,  相似文献   

2.
1994年10月26日,我们到勉县北部山区莱马河乡采访汪素琴主动退掉二胎生育指标的事,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线索:那天下午,我们问汪素琴发展木耳收入情况时,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5991.5元的白条子,说“钱还没付哩”。我们意识到收购木耳打白条子涉及敏感的政策问题,而且时间在10月26日,这值得向上级反映。出于新闻职业的敏感,我顺手将白条子的内容记录在采访本上,又问了打白条子收购木耳的一些情况。 菜马河乡没有通电。晚上,乡政府干部点起煤油灯,我们围在火盆旁烤火,谝起莱马河乡分销店收购木耳打白条的事,他们证实确有其事,情况也更为具体。我们越听越觉得有抓住线索深入采访的必要。但首先必须把事实弄准确,才能站得住脚。晚上,我们设计了8个  相似文献   

3.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它对主体材料所起的提示、补充、比较、注释作用很大,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重要。可是有的人写稿时,往往容易漏掉一些时空坐标、补充说明等必要的背景材料,就会带来不良后果。 去年5月,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报都把筹措资金,确保夏粮夏油收购不给农民打白条,作为“热点”进行报道。枣阳市吉河乡报道组写了一篇反映吉河粮管所《卖“皇冠”兑白条》的新闻。《农民日报》、《文摘报》很快在头版位置刊登。稿子见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分别发表言论,肯定其筹资的作法是积极的,置疑其收购打白条,却有“皇冠”轿车。省商品专控办公室来追查控购管理情况,省市粮食部门批评该报道失实并有损于粮食部门廉政形象。作为地方党报的《枣阳报》,编辑熟悉地情乡情.在同时间处理这篇稿件时,经过调查,补充了“‘皇冠’轿车  相似文献   

4.
莫对女性犯罪“特别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有些媒体对大案、要案、奇案的报道比例越来越大,这与人们法制意识增强,渴望了解更多案例的心理有关,本无可厚非。但不少媒体在对案件的报道中喜欢对女性犯罪“特别报道”,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些媒体每期报道多起案件,但在导读中却总拿女性做幌子。什么“独家报道:女毒枭的最后自白”、“特稿:杀夫女子的无奈抉择”、“大特写:妙龄女子怎么成了强奸犯”、“新闻透视:女贪官如何走上不归路”。其实在该类报道中,有关女性的案例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却总是“有幸”登上封面和头版。即使在内文中,有关女性犯罪的报道也享受着“特别待遇”…  相似文献   

5.
有的同志说,服务性报道是近些年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报道“品种”。此话颇有些道理,也符合实际情况。我国新闻界,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干扰,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都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加以批判和否定。因此,相当长一个时期报纸上没有服务性报道,即使有些报道带有服务性的内容,也不敢说成是服务性报道。其实,报纸要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传统。早在一九四五年,《新华日报》有篇社论就明确提出:“为人民提出呼吁和要  相似文献   

6.
谈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新闻报道要求不断出“新”,与周期有什么相干?其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放“马后炮”,跟不上形势?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习惯于唱“四季歌”,内容老一套?为什么有些记者编辑花气力搞出的“得意之作”,过不多久又变成错的东西?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注意研究和把握“周期”的客观规律是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各级新闻单位对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作了大量的报道,特别是反映干部们如何深入基层排忧解难、办实事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但对干部下乡工作中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下乡干部有些什么苦衷却很少有记者去反映。新华社6月6日播发的记者来信《谨防下基层干部变成“采购员”》,就对这些问题作了很好的反映和分析,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稿子开篇点题:“下基层的机关干部不要变成当地的‘采购员’。”这是记者近日在湖北省城乡  相似文献   

8.
常听到人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哪有几个爱看书的?!”不,这么笼统地说,有些不太公道。事实上,现在爱读书的年轻人大有人在! 问题是:由准来引导,用什么方法来引导。这里报道的,是丹东市在这方面做的一个新的尝试青少年读书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9.
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一样,我也曾为呆在一个地方写不出好新闻苦恼过。但经过磨炼,我认为,立足岗位也能写出好新闻。我是从农村被县粮食局聘为报道员的。眼下到粮食部门工作已整整四个年头。通过几年的实践,我的做法是:“挖掘、多思、深化”。“挖掘”。粮食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收购、销售。这方面的稿子我写了不少,什么强化服务,上门收购,为困难户送粮上门等等。这些内容写了,是不是就没有文章可做了呢?不是,以前写过的内容,还大有文章可做,这里重要的是要注意“挖掘”。以往报道粮食收购工作都是谈进度,谈服务,但入库粮食质量被人们所忽视,造成粮食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青年中,被戏称为“书虫”的已很少了,而代之以另一个绰号:“网虫”。何谓网虫?即上互联网之痴迷者也。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标志,那里有个无所不包的知识世界和智慧泉源。进入并在其中浏览、倘徉、探索、吸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体现了人类的一大进步。但任何事物都有正负两面,成了网虫的痴迷者,往往是正负兼容,甚至负大于正,这就有悖于上网的初衷了。例如有些人把上网当作追求刺激或排遣寂寞的手段,广交“网友”,搞什么网恋、网婚之类的游戏。当然这只是负面效应,责任不在于上网,而在于成了“虫”!换句话说  相似文献   

11.
观点平台     
《青年记者》2004,(1):27-27
赵启正:说我们的不好的不是负面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2005年12月5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12月4日报道这则新闻时用字不多,照录如下:“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  相似文献   

12.
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上海市税务部门严肃处理“傻子瓜子”经营人年广久偷税漏税的消息,并发表短评指出:“‘傻子’不傻,而且很刁。”接着又看到上海的报纸报道“傻子”偷漏税的数目,比人民日报揭露的还要大。关于这件事,我觉得同一些报纸宣传不无一些瓜葛。所谓瓜葛,不是说新闻界的人和“傻子”有什么经济上的牵连,而是说有些报纸对  相似文献   

13.
赵启正先生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主任,他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在2003年12月4日报道这则新闻时用字不多,兹照录如下:“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位农民朋友愁肠百结地找到记者,说是今年养螃蟹亏了。“报纸、电视上都说养蟹能赚钱,怎么轮到我就不行了呢?”他显得有些后悔不迭。 今年的蟹价不像往年那样“横行霸道”了,这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养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降了。这里虽然有农民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否认,一些媒体不适当的报道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媒体上有不少关于农民发家致富的报道,这些报道对农民从事种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报道往往忽视了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对风险的充分估计。鸡牛猪羊、梨桃蒜姜,什么赚钱记者就写什么,一些农民也就“一窝蜂”挤上“独木桥”,人家养狐狸我也养,人家栽果  相似文献   

15.
一、幽默的定义 什么是幽默?幽默大师们各有各的解释。幽默本是一个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举个例子来说:三十年代,文学家郁达夫那时还是个穷学生,后来撰文得了稿酬,形势有了转机,一次相约好友在饭店请客。当他付款时,从鞋底抽出一张票子,好友大为不解,问他这是为何,而他则解释说:“过去这东西一直压迫着  相似文献   

16.
法制日报11月17日报道,吉林城市晚报记者贾某写了报道《烟叶为何扔进了壕沟》,披露“大安市烟草公司拖欠烟款打白条、压等压价,销往外地途中车、烟被没收”,被报社以“ 写稿水平不高”为由辞退,贾黯然离去。大安市烟草公司及市有关领导四处告状:称贾收了烟农钱,要烟草公司报销手机费,报道失实。其实贾连烟农一口水都没喝,根本没让报销。我惊叹大安烟草公司关系网之厉害,当地白城电视台、白城日报原来均要报道此事,全夭折”了。大 “安市有关部门随中央电视台记者到京,也愣把报道拿下。如此通天功夫,撤一个小记者易如反掌。我相 …  相似文献   

17.
用“衡”、“看”、“想”的办法筛选材料,即:衡量一下报道对象是属于哪一条战线、哪一个方面的人物、事物?看看他(它)所归属的那一条战线、那一个方面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矛盾是什么?想想在自己已掌握的素材中有些什么与解决那个问题、矛盾密切相关?这同记者素养的重要方面——“情况积累”有相通之处。 “情况积累”或曰“积累情况”是指记者知道各行业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所分工报道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曾见一漫画,至今记忆犹新:画面上有两人在浴室门口相遇,一人对另一人笑脸相迎曰:“×局长,您亲自来洗澡?”这实在是对“好谀者”的绝妙写照和讽剌。遗憾的是,有些新闻工作者也经常有意或无意地沾上了“好谀”的陋习。例如,1988年湖南某报就曾报道过某区长的女儿在一家工厂只当了个电工的事,其言外之意无非是:“这个区长多么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可明眼人一看则知,这是“谀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